心理常识解析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心理学富贵险中求有没有科学依据
TUhjnbcbe - 2024/8/22 16:41:00

年,当《纽约时报》记者问马洛里为什么要攀登珠峰时,他说:

因为它在那儿。

富贵险中求?

中国有句古话叫富贵险中求。

中国前前前首富王健林特别推崇这句话,他拒绝模仿,大胆创新,是名副其实的行动派。

在出席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企业家讲堂时候,王健林被邀请去并发表了《创新与竞争优势——以万达为例》的演讲。

在演讲中,王健林回忆起20余年前万达的第一桶金,便来自80年代的大胆创新,他们打破筒子楼模式,给房子加铝合金窗、防盗门、洗手间——那时只有局级以上干部住房才获批配独立洗手间。

对于这样的行为,他认为,富贵险中求,敢闯敢干竞风流,随后这也带出了他的妙句:

什么清华北大都不如胆子大。

演讲结束时,王健林把自己的成功归结于胆子大。

他说道:

胆子大,脸皮厚,走遍天下有万达。

其实所有的成功者都有这样的特质,他们敢于冒险,并认为冒险是人生创富不可或缺的一步。

冒险也许是这些成功企业家人生中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就像美国著名企业家卡耐基所说:

要冒一次险!整个生命就是一场冒险。走得最远的人,常是愿意去做,并愿意去冒险的人。

人们都渴望成功,可是最后的幸存者总是少数。

只是因为大家不敢冒险吗?诚然不是的。

人生而爱冒险?

两辆汽车并排停着,引擎已被发动,吉姆和布兹各自钻进一辆车。关上车门,将油门一踩到底,两辆车风驰电掣般地冲向悬崖。眼看到了悬崖边,幽深的峡谷已出现在两人眼前,最后抉择的时间到了——他们必须在车子坠入深渊前跳出驾驶室。

然而,吉姆和布兹进行的是生死勇气的较量,谁先跳出来,谁就算输。车头已冲出悬崖,在这最后一瞬间,吉姆撞开车门,一头栽到地上。布兹获得了胜利,但他的车子已冲出了悬崖边缘,跌进深渊——他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这是电影《无因的反叛》中的一幕,詹姆斯·迪安扮演的吉姆,是20世纪50年代狂野放浪青年人的代表。这一代青年,追求的是个性解放和自我价值的实现,为此不惜采取极端行为,把所谓的“冒险精神”发挥到极致,甚至将生命当儿戏。

但这并不是20世纪50年代青年的专利。据科学家分析,追逐危险、知难而进的心理,其实是人性深处的渴望,不分年代、年龄段以及阶级。

我们总是认为,通过理性思考,人们能抑制自己追求冒险快感的欲望。

不过,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并没有这么做。

我们在生活中似乎也能发现,类似于这样的冒险并不在少数。

探险队们穿越撒哈拉沙漠、走过雅鲁藏布大峡谷、解密楼兰古国、穿越罗布泊、欣赏泸沽湖……在经历了长时间的跋涉和阻碍,探险者们在目的地欣赏着令人沉醉的风景时,更忽略不掉内心的那一抹冒险后的满足和兴奋。

这种险象环生的生存挑战状态,似乎正好可以激发起我们被生活磨平的压抑已久的冒险情怀。

现代心理学家们试图弄清楚的,也是这样一个问题:

为什么我们不能摆脱这种自讨苦吃的结局?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生物心理学家杰伊·弗兰通过对人类起源的研究历程,提出了一项得到公认的理论:

人类的这种冒险情结源于史前时期。

当时,地球上生活着两大类原始人,一类筑巢定居,另一类则敢于向外开拓新天地。

定居者多半待在自己的窝里,靠周围的植物和小动物为生,始终小心翼翼地生活着。

开拓者则到处漫游,他们认识到,大胆行为会增加死于非命的可能性,但同时也能寻得更美味的水果和更多猎物。

此外,他们还积累了丰富的求生经验,能更好地经受大自然的严酷考验。这些本领更大的实干者往往活得比较长,能养育众多子女,从而成功地把基因遗传给下一代,直到他们的族群最终得以在人类中占据主导地位。

因此,热衷于冒险是人类的一笔生物学遗产,而对冒险习惯性的爱好则一直遗传下来,今天仍普遍存在。

我们很难否认,大脑把热衷冒险的行为看作是强有力的标志。

例如,生物心理学家已证实,年轻女性内心更喜欢“危险”的男性而非“安分守己”的男性。

其中一个理由是,尽管桀骜不驯的男性会惹不少麻烦事,然而,一旦与别人发生冲突,他们多半会占上风。

看来,“硬汉”能给年轻女性更大的安全感。

当然也就获得了更多的交配权和繁殖权。

都是多巴胺惹的祸?

过去10年,对大脑化学物质和基因的研究,证实了美国密苏里大学人类心理学家拿破仑·沙尼翁的判断:

人受利益驱动寻求刺激,有的人越是刺激越来劲。

寻求刺激的动力因人而异,追求刺激的程度也有天壤之别。

有些人比较脆弱,玩扑克牌时小赌一把,也能令他们紧张得心惊肉跳;而其他一些人即使在跳伞时从飞机上一跃而下,也并不觉得刺激。这类心理差异或许能用每个人的多巴胺系统来解释。

多巴胺是一种神经介质,多巴胺的量不同、在神经元间传递信息的快慢不同,寻求刺激的欲望也就不同。

对于最喜欢寻求刺激的人,多巴胺能使他们达到一种真正如痴如狂的状态。某种刺激释放出的多巴胺越多,刺激的感觉也就越强烈。

心理学家把这类行为称作“追求震撼”,而一系列的生理和心理因素在其中发挥了作用。

比常人更需要多巴胺刺激的人,一般更能承受“追求震撼”可能带来的生理、社会或钱财等方面的风险。

因为他们知道风险将伴随刺激而来。

但不一定伴随着收益。

风险一定伴随着收益?

收益在风险中,但风险中不一定有收益。

能否在风险中取得收益,取决于人们对风险的评估能力。

但很可惜,人们并不太善于估量风险——从这点来说,我们差不多都是些“概率瞎子”。

如果赌盘一连5次最终停在“红”上,许多观赌的人就会产生错觉,以为下次开转时,赌盘停在“黑”上的可能会大些。

其实,赌盘每一轮停在“红”或“黑”上的概率始终不变,都是50∶50。

然而,成千上万的赌场常客就栽在这种错觉上。

同样,坠机事件在人们心目中引发的恐慌远大于车祸,这是因为飞机坠毁比汽车出事要引人注目得多。实际上,车祸的死亡者所占比例,远高于坠机的死亡者。

我们还特别担心会死于横祸,例如遭到谋杀、被闪电劈死或被毒蛇咬死等,尽管遭遇这类稀奇古怪死法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于是,赌场老板、彩票经销商和保险代理人,便肆无忌惮地利用我们认识上的误区,来叫卖所谓的“必胜”彩票或推销“平安”险种,而它们所针对的收益或风险几乎都是出现概率极低的。

由此,我们不禁要问,既然人脑有能力理解复杂得多的数学关系,为何还会犯这些基本的判断错误呢?

这个问题或许能从进化理论中找到答案。在大脑进化的成千上万年间,遭受敌人攻击以及被毒蛇咬伤之类的祸事,构成了实实在在的威胁,对这类事件的恐惧心理也就深深地嵌刻在了神经系统中,只是在现代化社会中已不合时宜了。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丹尼尔·卡尼曼和已故的阿莫斯·特韦尔斯基这两位心理学家,在研究了各种统计学上的认识误区后发现,人们通常以为,一件事情越是引人注目,就越有可能发生。

我们知道,在经验事实上,人的风险态度和收入之间呈现一个非常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险中如何求富贵?

收益在风险中,但风险中不一定有收益。

可是,为什么富有的人和敢冒险做大事的人有很高的重合度?

真正的冒险一定不是盲目的冒险,而是事前有调查分析,有概率判断,最后得出决策与结果都在可承受的范围内,这才是真正的富贵险中求。

它往往包含了这三层深意:

1.对风险进行冷静的判断与预估,做相对有把握的事情

想要让自己的冒险成功,不是脑袋一热的决定,而是需要拥有良好的判断能力,在面对事情做出决策时,对它有可能引发的后果、所带来的影响进行全面的评估。

初期不善于冒险的人尽量做一些自己有把握的事,对所有人而言,这样的前提还意味着,你必须要坐在一个自己可以胜任的位子上,如果你坐在一个不适合自己的位置上,最终的结果很可能会让自己遇到挫折,因为不明白事情到底会往什么样的方面发展。

我的一位同学毕业之后进了一所大学教书,虽然是个女孩子但是事业心非常的强,由于雷厉风行但能力欠奉,做事不够圆融,前前后后得罪了不少人。

虽然她在短短五年间便坐到了主任的位子上,却因为升职的时候处事冒进,自己的管理能力没有跟上,那时很多人都不服,最后非常可惜,因为工作监管不力之名调离了岗位。

2.冒险并不代表“无脑冲”,借助常识进行判断

生活中之所以会发生许多的不幸,往往是由于当事人自己的判断失误造成的,做事过于莽撞、不用心思考,常会让自己陷入危险与不幸的境遇中,而这些不幸往往是可以通过细心的思考避免的。

事实上,当我们意识到某事存在一定的风险时,便已经具备了定的理智与自觉性。我们需要对这些代价进行认真的思考,同时以常识来判断,而不轻易逾越常理。

对于事情最终所获得结果的可能性,以及是否值得自己付出这些先期代价之类都要细心琢磨,若你发现最终的结果与获得根本不成正比时,你便可以无全地放弃这项冒险。

谷歌创始人其实创立谷歌的时候,他们对于谷歌的走向当时也并没有完全明朗,所以他们在创业的时候,为了避免创业失败血本无归,所以他们都有自己的工作,创业是他们业余时间的全部投入,这样才会避免较大的损失。

3.多智者多问:掌握更多信息才有胜算机会

风险多大回报便有多大,这是投资界的常识,更是人生取舍的常识,如果你无力判断最终的结果,你可以向一些经历过较多世事的智者进行询问,通过他们的回答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反思自己的行为。

多询问他人的意见,将会为你做最终决策有很大的帮助。但是你需要明确的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会从风险中看到收益,世界上的大部分人还是更青睐安稳生活而非“火中取栗”式的冒险人生,而你是否能够通过冒险来获得人生新进取,关键在于你听取他人意见后做出了什么样的决定。

就像孙权后来决定和刘备联手打败曹操,火烧赤壁,确定了自己三国鼎立的地位。其实他也是经过多方询问之后才做出的决策。

当时很多人都说孙权在冒险,因为当时曹操率领的是八十万大军,但是孙权却在多方询问中,得知,这八十万大军,很多都是俘虏,人心不齐,所以孙权知道这其实是自己的机会。

可见,孙权却知道自己并不是盲目冒险,而是进退有度,而且是有方法的,这样的冒险是对自己实力准确预估。

总的来说,无限风光在险峰。人生便是一场搏击赛,更是一连串的冒险活动。没有冒险,我们便无法成长,敢于冒险,愿意去相信自己的能力,并能够以理智来判断出哪些事是可以冒险的、哪些最好循规蹈矩,才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应该不断去锻炼的能力。

年,当《纽约时报》记者问英国探险家乔治·马洛里为什么一定要攀登珠峰时,他说:

因为它在那儿。

马洛里并非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匹夫,他曾就读于温切斯特公学和剑桥,是凯恩斯的同学和好友,也是英国著名公学查特豪斯的教师与书院长。但这些知识背景只是让他说出了那句名言:

因为它在那儿。

1
查看完整版本: 心理学富贵险中求有没有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