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常识解析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解析拓扑结构心理发展视角论证
TUhjnbcbe - 2022/11/17 21:29:00

前言

基于以上一维线性、二维平面和三维立体心理空间特征发现有三个相融点:其一,依赖一定的参照框架,是基于物体为参照还是自我中心视角参照。如果以物体或者环境为参照系,则心理空间表征是持久和稳定,如果以自我为参照系,因自我是动态的,所以心理空间表征是瞬间而且不断更新,前面已提到两者各有优势。

此外,认知方式因人而异,部分个体更多依赖物体或环境参照体系,较多参照周围事物思考问题,较多依赖心理空间的信息,表现出“场依存性”特质。部分个体更多以自我为参照,表现出“场独立性”特质,因个体依据的信息来自内在,所以对信息的认知重组能力等是积极的方式。

其二,均是离散性心理空间表征。上述所有理论均立足于认知的不同阶段和特点,或者从认知过程、或者从认知状态,或者从认知的机制,体现理论上的离散性。再就是时空上的离散性,如有的侧重当下瞬间的状态,有的是纵向时间段,导致依据不同,无法全面阐释认知机制的概貌。

其三,均体现具体和清晰性。一维空间、二维空间和三维空间是人们可以直接感知的空间,其中一维空间有一个自由度,二维空间有两个自由度,三维空间有三个自由度,不仅可以旋转,面且在空间的每个位置,都有同向自由度,其中每个理论都希望借助于明喻或暗喻,清晰表达一个完整的意象,但是心理空间中许多认知本身是模糊和多元性,是不断建构的体系,差异性和异质化是其常态,如果借助现有三种维度空间无法体现这些心理现实性,因此,笔者提出通过拓扑结构来进一步说明心理空间结构。

格式塔心理学家在知觉的研究道路上已提出了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著名论证,他们特别强调视知觉的整体性,视觉中何种特性对人们知觉有如此大的影响?是拓扑特性。如果立足于心理发展视角,无论从个体的早期心理发展,还是认知过程的初始阶段——视觉,都有心理空间的拓扑特性存在。

目前,知觉过程的拓扑特性最显著,因为知觉具有一定的特殊能力,超越了外界信息的感觉登记,突破了视网膜.上形成的二维信息,最终体现多维性、流变性和整体性本质特征,陈霖通过拓扑性质知觉理论证实这种特殊能力的存在,这种特殊能力就是人类的拓扑能力。

首先,他提出拓扑性质是人类早期知觉,这里与皮亚杰观点相同。皮亚杰通过实验证实儿童的空间认知发展顺序是从拓扑空间到射影空间,最后才是欧几里得空间,拓扑空间是儿童最初的直觉,是其它两种空间形式推导的基础,是最稳定的几何图形,也是最低级的空间形式,只含有内、外和邻近等最基本的形状属性,儿童早期看到的物体是包容、连续和接近等特征,而不是直线、平行线和角度等度量特征。对空间物体定位参照是从自我参照框架到其它参照框架的发展过程。

其次,关于知觉拓扑性特征,陈霖认为“知觉组织拓扑性的核心是知觉组织应该从变换(ranformation)和变换中的不变性(invariance)知觉的角度来理解”,即知觉组织的大范围性质可以用拓扑不变性描述,例如图形变形时连通性和洞的个数保持不变,并且由拓扑性质决定的整体组织知觉优先于局部性质知觉,是局部几何性质的基础,视觉系统就是依据这些拓扑不变性质和整体与局部关系将图形与背景辨别分开。

他通过实验证实了视觉对拓扑结构觉察非常敏感,实验材料是实心圆和实心方块、实心圆和实心三角形、实心圆和空心圆三组刺激图形,在每个图形5ms的间隔速示条件下,要求被试辨认每对刺激是否相同。尽管三组图形是不一样的图形,但拓扑结构有差别的实心圆和空心圆这对图形辨认率最高,与其它两对图形达到显著差异,也就是说,如果拓扑结构发生变化,则产生新物体,相反,则没有产生新物体,因此他用拓扑变换中的不变性来定义“知觉物体”,似动现象也是他论证拓扑性存在的实例(chen,)”,这些均得到认知神经科学的证实(Zhuoetal,)"。

心理空间中大部分体验到的是视觉拓扑意象,这是因为70%感知来自视觉。实验心理学不仅证实视觉存在空间拓扑性,听觉、味觉及躯体感觉同样具有拓扑特性,通过拓扑空间,人们体会到与外界融合和疏离,体验着心理过程的传递。

拓扑结构的心理内容视角论证

许多关于拓扑性质的相关研究也给了心理空间研究很大的启示。在心理空间中,类似、因果关系和时空关系也是关键的元素,接下来尝试探讨它们与拓扑的关系。如果证实一种关系或类概念是否具有拓扑性,首先探讨关系或概念内部是否具备同时性这一-基本要求。关于上述元素,先引入休谟相异的思想,即因为因果关系是历时性,原因和结果不具有同时的空间定域性,即使是类似性知觉也不具备同时性特点,因为大众的普遍观念中经验世界完全是一个离散和瞬间的心理快照,因这些关系不符合同时性,所以无法谈及拓扑特性。

但是康德从现象学的视角,说明了原因和结果是可以拓扑结构化的现象实体。由于现象实体的状态变化是连续的,这种连续性的时间规则中有空间拓扑结构性的不变性,因此,因果关系同样可以的入拓扑结构中,这也正是心理空间拓扑性的核心所在。

大多数精神分析学者所理解的空间不是充满物体的苍穹,而是连接物体的普遍能力。他们均从各自的路径出发,探索心理空间这一神秘内在大陆,其中无意识需要依靠想象推理才能把握,而在推理过程中大多数学者用拓扑结构解释。弗洛伊德首先假设个体的心理犹如冰山拓扑结构,所包含意识与无意识处于动态变化中。他将意识解读为语言、因果逻辑关系、价值和结构,将无意识解读为源于欲望、冲动、感觉和情感,构想了无意识的认知机制、防御机制和性的意义三大理念。

其实,意识和无意识中的每个概念如本我、自我和超我与防御机制都是借助拓扑表征解释人的心理现象,如“压抑”、“防御”、“固着”、“梦空间”、“解析”等空间拓扑类词频频提出。精神分析过程具体所描述的体内过去感知痕迹对当下影响,能量的聚焦和流动性等也是拓扑特性。弗洛伊德理论中的拓扑结构并非自身提出。而是后人填加,而且也没有论证拓扑可能性。在弗洛伊德之后,拉康运用拓扑解释理论,他将无意识与意识两部分发展为主体认知的实在界、符号界和想象界,用拓扑学描绘三界的关系。

他首先用莫比乌斯带的拓扑性质,将心理空间分为外在与内在两部分,体现内外不分,相互转化的复杂关系。其实他用莫比乌斯带诠释诸多概念,如欲望,引发欲望的某个确定对象不属于符号界,因此在莫比乌斯带中间空部位,因其引发了欲望,也可以凭借缺席构成能指链,这样可以满足欲望的客体,围绕着这一特殊对象不断运转,主体就如在莫比乌斯带上一样在能指链上持续位移,寻找欲望的对象,但永远无法满足。

结语

莫比乌斯带的拓扑结构可以表示相互矛盾又相互依存的对象。其次,拉康还提到克莱因瓶和交叉帽拓扑图形,克莱因瓶仅有一个平面,是一个有入口没有出口的拓扑图形,就像语言空间一样,主体沉浸其中又无法摆脱语言影响。最后,在拉康思想发展后期,他对拓扑结构的使用从面转移到结点。这种转移不仅意味着理论的更新,更是临床心理干预实践的加入。

1
查看完整版本: 解析拓扑结构心理发展视角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