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选题
1、良好的记忆品质包括()
A敏捷性B准确性C灵活性D持久性E准备性
解析:ABDE
2、下列选项中,老师的行为属于正确的应用无意注意规律的是()
A走到安静的教室,故意使劲的咳嗽两声
B发现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时,故意把音量提高
C利用彩色粉笔把黑板边缘装饰得格外醒目
D教师突然中断讲课,引起分心学生的注意
解析:BDAC会分散学生的学习注意力。
3、“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属于()
A感觉适应B嗅觉适应C嗅觉感受性下降D嗅觉感受性增强
解析:ABC感觉适应是指刺激物持续作用于感受器而使其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有视觉、嗅觉、肤觉等。适应之后感受性会下降。在明适应中感受性是增强。感受性无好坏之分。
4、想象是创新的心理基础,想象可以分为有意想象和无意想象。下列情况属于无意想象的是()
A新建的房屋装修前有一个整体布置的想象
B把天上飘的云不由自主的想成棉花糖或者山羊
C学生上课走神,出现白日梦
D睡觉时的梦境
解析:BCD无意想象是没有目的不需要努力就可以达到。梦境是最高的无意想象。A是有意想象中的创造想象。
5、有的学生认为鲸鱼是鱼,理由是:鲸鱼也在海里,只是比一般的鱼大了一些,尤其是鲸鱼的名字也有鱼。这是学生在理解鲸鱼的概念时,发生了哪些错误()
A把一些事物共有的特征看做本质特征B概括中人为的减少了事物的本质特征
C概括中人为地增加了事物的本质特征D运用了正例
解析:AC学生在运用变式时,如果发展不充分,往往会发生以下失误。一种失误是把一类或一些事物所共有的特征看做本质特征。如看到鲸鱼在水里;另一类是在概括的时候人为的增加或者是减少事物的特征。如鲸鱼的名字也有鱼,这是增加了事物的本质特征。
6、神话中的孙悟空形象、雷公和电母、千手观音等形象分别利用的想象加工方式是()
A典型化B拟人化C黏合D夸张
解析:BCD黏合是将两个以上的特征融合在一起成为一个新事物。如孙悟空是人+猴子。夸张是放大或缩小某一种常规性的东西。如千手观音。
7、有经验的教师都很清楚,唤起学生的注意并不难,难的是保持学生注意稳定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
A在教学过程中时刻保持有意注意,运用有意注意提高学习对学生的吸引力
B用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多样性保持学生注意
C以适当的教学速度,使学生上课保持注意
D注重教学内容难易程度,避免过难、过易的内容削弱学生的注意力
解析:BCDA有意注意是有目的、有计划、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才能做到的,长时间保持有意注意会使个体产生疲惫。
8、下列运用抽象逻辑思维的是()
A做数学几何图时画辅助线B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C科学家进行科学推理D幼儿掰手指头数数
解析:BCA是具体形象思维:以直观形象和表象为支柱;D是直观动作思维,以实际行动为支柱。抽象逻辑思维以词为中介来反映思维的过程,所以也叫词的思维或者逻辑思维。
9、头脑风暴训练的原则有()
A参与者畅所欲言,组织者进行评价和判断
B鼓励标新立异、与众不同的观点
C鼓励提出多种猜想,多多益善
D鼓励提出改进或者补充意见
解析:BCDA是不评价和判断。
10、我们在课堂上通过语言传授学习各种课本知识和日常生活常识,并能在以后的生活中加以运用。对这种知识的记忆属于()(易错)
A语义记忆B程序性记忆C陈述性记忆D长时记忆
解析:ABCD
11、老师在进行《赠汪伦》的教学时,首先引导学生借助想象,在脑海里形成主体画面,再带领学生吟诵,配上离别的音乐,加上适当的动作,帮助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学生进行的想象是有意的再造想象
B吟诵的场景可作为记忆提取的线索
C多重编码的方法促进学生的知识记忆
D形成诗词的画面增强了学生的形象记忆
E音乐和动作的配合有助于形成逻辑记忆
解析:ABCD
判断题
1、学生在上课时,其视听说动作始终随着老师从一个问题转移到另一个问题。这是注意的分配现象。()
解析:错。注意的分配是在同一个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同时从事不同的活动(一边一边)。但是材料说的是注意的转移,使根据任务,有目的的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
2、学生根据已知的信息,利用熟悉的规则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属于常规思维。()
解析:错。是聚合思维。
3、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与内在联系的概括的、直接的反应。()
解析:错,是间接。
4、遗忘的痕迹衰退说是一种对遗忘原因的最古老的解释。起源于亚里士多德,由艾宾浩斯进一步发展。()
解析:错。是桑代克和巴甫洛夫。
5、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可重复性的特点,少年期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比较弱,对抽象的道理不易理解。()
解析:错。童年期的学生是这个特点。少年期抽象思维有了大的发展,但是还需要感性经验的支持;青年初期学生的抽象思维已经占据主要地位,能进行理论推论。
6、再认或回忆是识记和保持的前提,识记和保持则是再认或回忆的结果。()
解析:错。识记和保持(知识先知道和记住)是再认和回忆(再用或再见才知道)的前提。再认和回忆是识记和保持的结果。
7、语法规则、公式符号、法律条文是形象记忆()
解析:错,是语义记忆。形象记忆是形象生动具体的事物。
8、在小学生观察力的发展阶段,在认识“对象总体”阶段,儿童能从意义上完整地认识整幅画的内容,依据图画中所有事物的全部联系,完整地把握对象的总体,理解图画主题。()
解析:对。根据我国心理学家丁祖荫对儿童图画观察能力的研究,将其观察力分为四个阶段。1、个别对象阶段:只能看到图画的各个对象,或各个对象的一个方面,看不到对象之间的相互联系;2、空间联系阶段:儿童看到了各对象之间能够直接感知的空间联系。3、因果联系阶段:儿童认识到了对象之间不能直接感知的因果关系。4、对象总体阶段:儿童能从意义上完整地认识整幅画的内容,完整地把握对象的总体。
9、思维无论从个体发展还是从种系发展来看,大致经历四个阶段: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形式思维—辩证思维()
解析:对。
单选题
1、当孩子看到红紫色的大樱桃时,下列的话中能直接体现“知觉”活动的是()
A哇,大樱桃B真甜C我要吃D颜色好漂亮
解析:A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对人脑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B是联觉C、D是感觉。
2、游览*山时见到一块大石头,导游说其很像一只大公鸡,此景点叫做“金鸡叫天门”,于是越看越像。这主要体现了()
A整体性B恒常性C选择性D理解性
解析:D以人的经验为基础,通过词语的加工完成。
3、学生初学文言文会觉得枯燥无味,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学。随着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学生对文言文产生了兴趣,开始凭借兴趣自然地将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上。这时学生的注意力属于()
A有意注意B随意注意C无意注意D有意后注意
解析:D有意后注意比有意注意少了一个不需要意志努力就可以实现。学生凭借兴趣自然地将注意力集中在学习上,正是不需要意志努力的体现。
4、学生新接触一个知识领域,觉得“万事开头难”的原因是未进行()
A注意转移B注意分配C注意跳跃D注意调节
解析:A转移是根据目的有意识的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出现这种情况就是没有转移注意力到新任务上,这是注意的分心。
5、“尝试回忆与反复识记相结合”有利于提高复习效果,其主要原因是()
A明确了目的性B增加了趣味性C提高了理解性D加强了条理性
解析:A尝试回忆和反复识记是一种有效的复习方法。通过尝试回忆可以检验自己识记的情况,及时发现难记的部分和发生错误的地方,然后有重点地对这些地方进行重新阅读,明确复习的目的性,避免浪费时间。
7、小明在每次练习游泳时,都会想起换气要领“入水时嘴巴和鼻子同时出气,尽可能用力吹,达到吹出气泡的效果”。这属于()
A情景记忆B程序性记忆C陈述性记忆D自传型记忆
解析:B如何做某事的记忆,包括知觉技能、认识技能和运动技能。
8、“看见一棵树被一栋房子挡住,只露出一部分树枝和树叶,那么房屋肯定离我们更近。”这属于空间知觉中的()
A大小知觉B形状知觉C深度知觉D方位知觉
解析:C这实际上是视崖实验。深度知觉也叫立体知觉、距离知觉,对物体远近距离或三维特性的知觉。
9、学生根据爬行动物的关键特征,来判断某些动物是不是爬行动物的过程是()
A抽象化B概括化C归纳D分化
解析:D形成一件事物形成概念的过程:辨别渗透于概念形成的全过程,从发觉客观事物的属性和特征(抽象化),到对这些属性或特征的认同(类化),然后过渡到对客观事物的属性或特征之间差异的认识(辨别或分化)。
10、小红在证明命题和定理时,需要将数字符号和概念组合起来运用。这是()
A直观动作思维B具体形象思维C抽象逻辑思维D感知运动思维
解析:C抽象逻辑思维又称词的思维或逻辑思维,是以词为中介来反映现实的思维过程。是人类思维区别于动物思维最本质的特征。
11、小学生有一个从具体思维转向抽象逻辑思维的“飞越”“质变”的过程,是小学生思维发展的“关键年龄”。这个关键年龄一般在()出现
A三年级(约9~10岁)B四年级(约10~11岁)
C五年级(约11岁)D六年级(约11~12岁)
解析:B
12、有经验的老师一般会在一节课中讲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故事,谜题或制造悬念进行导课,这主要是通过()的规律来组织教学。(常考)
A无意识记B有意识记C机械识记D意义识记
解析:A上课导入是我们教学过程的第一步,无意识记是学生不需要付出太多的意志努力就能记住,学生就可以快速进入到课堂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