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常识解析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加餐middot心理学与生活人为
TUhjnbcbe - 2021/10/20 12:17:00
      c-0.-2.-4.-1.11-3.,1.C-0.,2.-0.,7.,2.,6.43c-1.,2.,3.,3.,3.,0.      C6.,8.13,7.,7.,8.,7.02z"fill="rgb(,,)">

「张林子琪|音频来自」

好久不见,我是你们的老朋友唤天。

自从心协换届之后,我就没有在协会里出现过了。容我自恋一下,不知这一期的推送出来之后,会不会有很多“爷青回”呢?

这期不讲太干的东西,想和大家聊聊,人对自己行为的认识有多么不靠谱,或者说,尝试着探讨一下,一个行为或态度背后的驱动因素,究竟有哪些。

一切还要从一个月之前说起。那天傍晚,惊闻前女友脱单的消息,颇感意外。她之前可是说了不想再谈恋爱了,怎么这就……

我眼前浮现出了王境泽的笑容。

理一理混乱的情绪,我渐渐开始思考,这是怎么一回事。是她在骗我,还是有更多她自己也没能考虑进去的东西呢?

自此,借由心理学的加持,一幅关于人类认识偏差的画(tui)卷(song)在我脑海中徐徐展开……

说在前面

不得不说,关于人类行为原因的探讨,至今仍旧没有定论。各流派的心理学家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情绪、无意识、认知、社会环境、人格、物理因素、驱力、奖赏、条件反射、学习、服从、人际交互、认知失调、信息不对称、观念在时间上的发展变化……

可切入的角度非常非常多。

我不可能把所有的因素都分门别类地列在这里(又不是写综述),我就只挑几个我最近思考比较多的方向,谈谈自己的见解好了。

言行不一

一个经典研究①来自20世纪30年代,斯坦福大学的理查德·拉皮尔教授曾就美国人对亚洲人的偏见作以研究。他找来一对年轻的亚裔夫妇,让他们自驾环美旅行,观察其经过的餐馆和旅店会不会出于偏见而拒绝接待他们。

其结果是,66家旅店中,只有1家拒绝他们入住;而家餐馆中,没有一家拒绝让他们用餐。

看起来还不错,对吧?

接下来才是重头戏。

拉皮尔教授给这对亚裔夫妻经过的餐馆和旅店写信,询问他们是否愿意接待亚洲人。

在封回信中,90%的老板表示其不会接待亚洲人。

还就那个嘴上说不要,身体很诚实。

由此我们看到,当一个人表态的时候,你要知道,TA可不一定会按TA说的那样做。

但这里的问题在于,看起来老板们是有意隐瞒了自己的真实想法,也就是“口是心非”。这可以理解为出于社会赞许效应的“自保”,毕竟那个时候,在美国,人们普遍对亚裔存在歧视。在那种环境中,暴露自己和别人不一样的想法,在心理上,还是很有风险的。

也即,这种言行不一是有意为之。但是,有没有其他的可能性呢?

难道王境泽在大喊“不吃你们一口东西”的时候是有意说谎?(难道我的前女友就是为了敷衍我才谎称自己不想恋爱吗?)

我不能接受。应该还有别的原因。

意识之外

自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创立精神分析以来,无意识就开始进入心理学的视野之中。

时至今日,我们或多或少都知道,人的意识范围是有限的,心理的许多部分——不论是内容还是过程——我们都是意识不到的。

这就是人类认识的局限性。

赵太阳老师曾在上课时举过这样一个例子:

一个大学毕业的女孩,在城市里有一份收入可观的工作。一个家境不太好的青年农民工爱上了这个女孩,想要追求她。这个农民工对她非常好,尽己所能给她帮助、支持和温暖,女孩也感觉很不错。现在,这个农民工青年向她求婚。

问:女孩该不该答应他?

凭第一直觉回答的话,很多人的答案是否定的。

至于原因:两人的阶层和条件相差太大,结婚的话,后面会有很多麻烦的事。

请记住这个理由。

故事继续。

现在,这个女孩不幸出了车祸。她伤得很重,急需移植一个肾脏。青年农民工听闻,便急忙做了配型。结果发现自己的肾脏可以移植给她。于是他便把自己的一个肾脏移植给了她,救活了自己的心上人。

问:若这个农民工再向女孩求婚,女孩该不该答应他?

这个时候可能就会有人改变答案了。

为什么?

按照之前的说法,拒绝是因为社会地位和条件相差悬殊;

但现在,这个条件并没有发生改变。

只是增加了一些和做出原有判断的理由没什么关系的新信息。

答案却变了。

由此我们不难推测,影响人们判断的原因绝不仅仅像他们说的,或者意识到的那么简单。

一定还有一些在表露之外,甚至意识之外的原因在起作用。

当某个因素的改变导致了因变量的变化,它就不再是无关因素,而是我们没有考虑到的自变量!

换言之,当我们说“我如此做是因为……”的时候,我们所想到的、所陈述的原因——不论是事前的预测还是事后的解释——都极有可能不是全貌。

再说得耸人听闻一点,不论是事前还是事后,我们并不知道自己决策和行为的原因!

著名心理学家B.F.斯金纳在与卡尔·罗杰斯的谈话中曾说:

“我要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内在活动是先于并决定我行动的某种东西,还是我对自己行为的事后评论——或者可能是事先评论”②

他还提到:

“如果我问一个人,‘你在为什么事跑啊?’他说,‘我在跑去赶火车’,这并不意味着他知道他的目的,除非他了解他正在跑的条件和将会使他跑至终点的条件”。

扩展到更广阔的范围

混沌理论认为,一切事物的原始状态,都是一堆看似毫不关联的碎片,但是这种混沌状态结束后,这些无机的碎片会有机地汇集成一个整体。

这些初始的碎片(条件)及其复杂,看起来可能毫不相关,人们也很难通过它们直接预测最终会产生什么结果。

无序中蕴含着有序,最终一定会有一个可观测的结果出现。但是,当最终的结果呈现的时候,再回去找寻其发生的原因就变得异常困难。因为哪怕初始条件发生一点点微小的变化,最终结果都可能完全不同。

毕竟谁会想到,一场龙卷风可能与蝴蝶翅膀的煽动有关呢?

放在心理学中也一样,或许是无数看似无关紧要的细微条件做以量的积累,才最终造就了我们的心理和行为。单拿出其中任何一个因素,可能其对我们心理和行为的影响都非常小。

所以像斯金纳同志那样,希望能够了解并控制影响人类行为的全部因素,以此构建和谐社会的构想,也就只能在他的小说《沃尔登第二》中实现了。

从这样的角度看,人类是很可悲的。我们对宇宙的认识,对周围环境的认识,甚至对我们自身的认识都是不准确、有偏差,乃至扭曲的。

我们是被我们的感知器官所局限的——你怎么知道你看到的红和我看到的红是同一种颜色?

我们是被我们的基因所控制的——或许基因只希望将其自身延续下去,至于你我,不过是途径和工具,心理更是副产品;

我们是被我们的环境所禁锢的——井底的蛤蟆没见过天,就真的没法知道世界有多大;从小被拴起来的小象,长大了就真的不知道自己可以挣脱;

我们是被我们的社会历史文化条件所制约的——这是人之为人的证据,也是人之为人的悲哀……

尽管我个人可能比较忧郁,但我并不是一个悲观的人。

我所考虑的是,在知道这一切况且暂时无法改变的时候,我们能做些什么。

或许我们与真实的距离比我们想象的更远,或许我们生活中在一个充满扭曲、混沌、投射、熵增的世界中,或许人类尽其所能去理解的世界的运行规律到头来也只是冰山一角。

但,那又如何?

人类的伟大之处便在于,即便我们的认知有这么多的bug,但这丝毫不影响我们为自己的生活创造更多的欢乐和幸福。

“真香”不就是最好的例子吗?

所以,现在我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理解我的前女友的心路历程了。我想,她并不完全知道自己为什么说不想恋爱,也不完全知道自己为什么接受了现任男友的表白。

这样我就明白,对于每个人的表态,都不必太较真,TA给的理由不一定就靠谱。

于是,在衷心送上祝福的同时,我也不忘打趣地说上一句:

“以后你说的话,我听50%就行了”。

(?????)

我是小树,我们有缘再见。

参考文献:

①《社会心理学》(第四版),侯玉波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p~.

②《卡尔·罗杰斯:对话录》,霍华德·基尔什鲍姆瓦莱丽·兰德·亨德森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p85.(为阅读通畅,笔者在原文基础上作了少许修改,原文为“我要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内在活动是否是先于并决定我的行动的某种东西,或者,是否是我对自己行为的事后评论——或者可能是事先评论”)

作者:小树唤天

精神分析和心理治疗爱好者

在努力考研、脱单、减肥、防脱发的路上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加餐middot心理学与生活人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