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常识解析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心理阅览写给不完美的你
TUhjnbcbe - 2021/7/25 19:28:00

随手在身边找一张白纸,不要刻意,随手就好。

随便拿手边的一支笔,不要选择,找到什么是什么。

用手上这支笔在纸上画出一个黑点,地方大小形状随意。

这不是个心理测试,随便画。

你应该能够得到这样一张白纸。

如果这张纸也有生命的话,你刚才就扮演了一回造物主的角色,你创造了一个独特的“纸张”生命。纸张白处正是我们生命的可能性。纸张黑处正如我们生命的缺陷,而纸张本身则是正如我们的人生——不管缺陷还是可能,都只能在此生记录。

这张纸你随手扯来,到底有多大?

是否匆匆地一扯,让纸张有所残缺?上面原本有没有写字呢?也许有,也许没有。

正如我们的生命,有人生来带着天赋,有的则生来有自己的缺陷。有人生来锦衣玉食,是铜版纸投胎。有人则生来命运多舛,也许是张草纸命,还有人生就宣纸的心性,却偏偏是个砂纸的命。

这个黑点你随心点上去,用的是什么笔?

有人用的是铅笔,这种缺陷只需要橡皮就能抹去——比如工作的一次失误,比如恋人间的一次争吵,比如以前养成的一个坏习惯,一些错误信念。

有人用的是钢笔,这种缺陷则相对难以擦拭。如果你真的要擦,就得用沙橡皮让纸张脱一层皮——比如说童年或家庭留下的创伤,比如说社会环境造成的不公。

还有人用的是签字笔,除非把纸张擦透,你绝无可能擦去它——比如说天生的残缺与缺陷,比如说基因中的抑郁因子,比如说家族中的遗传疾病。使劲地擦,甚至纸张会檫坏,彻底崩盘。

好的,不管结果如何,现在的你创造了一张这样的独一无二的白纸,就像你也拥有了自己这样一个随机的独一无二的不完美生命。如果你将要用接下来一个小时的时间,只能在这张纸上工作,你会如何处理这个缺陷?

面对生命:消除缺陷,还是创造可能?

面对这个问题,总的来说有两种策略。一种策略认为不管怎样,一定先要把黑点消除,才能安心做白色,否则黑点会越来越大,总有一天会毁掉你的生活。而另一种策略认为,我们应该在白纸上面下工夫——毕竟那才是人生的大部分,而我们要做的是不断把白纸份额做大做好,只要白纸带来的价值比黑点大,总体来说人生就很好。

长久以来,我们无疑常用第一种策略:中国的学生从小在教育中就能习得这一切,我们用总分来计算高考成绩,这意味着大家统计的是纸张的“平均灰度”,胜出的人的策略是“零黑点”。在这样的制度之下,中国学生的策略则是把每一个缺点都好好地打磨掉。

我认识一个极其有天赋的艺术考生,她的高三日程是这样的:白天上课从早上8点到6点,然后是补她最痛苦的数学和生物到7点,否则不足以完成统考。然后是完成学校的考卷,补差的工作才算做完;在睡觉之前,她还需要画2张速写画。她每天花近14小时,用吃奶的劲才能把自己的“黑点”抹掉一点点,然后用剩下来的2小时稀里糊涂地对付一下自己的白色部分,然后疲倦地睡去。

所以这样一群人来到职场,他们也会自然而然地更

1
查看完整版本: 心理阅览写给不完美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