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心理学,我们总觉得它是一个相对模糊的概念,提起它,映入脑海的可能首先是“精神分裂”、“人格障碍”、“抑郁症”等这些看起来比较“唬人”的名词;然而,心理学其实涵容在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更多的是对常态下人们的性格、情绪等内容的探讨。那么今天小编将带来三个心理学“小”知识,它们都与我们的日常息息相关。希望大家能从中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
01
内向性格的力量
Powerofintroversion
关于这个话题的想法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小编曾经看过的TED演讲:苏珊·凯恩的《内向性格的力量》。
在这个演讲中,她提到,内向者似乎每天生活在一个被外向者“占据”的世界。内向者的占比大约有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也就是说,平均每两到三个人中就会有一个内向者。在社会大众的眼里,外向者有很多优势,比如在社交能力、外语学习和情绪管理等方面被认为比内向者更好。而作为内向者,可能会被误解为“不好相处”、“书呆子”、“太容易紧张”,甚至会被贴上“自卑”、“社交障碍”、“懦弱”等标签。
然而事实上,古今中外有诸多名人尽管归属于“内向性格”者,但仍然在事业中脱颖而出:美国前总统罗斯福的夫人埃利诺·罗斯福是位内向又和蔼的女士,可对于争取人权却一点都不退缩。她说“不能和自己成为朋友的人无法与世界上任何人成为朋友”;相对论的提出者爱因斯坦在独自一人时思维最为敏捷,他认为“宁静生活的单调与孤寂能启发创意的思维”;美国微软公司创始人比尔·盖茨在被问道如何在外向的世界取得成功时也谈到“内向的人可以花好几天去想一个棘手的问题,强迫自己想出领域的最边缘处在哪,并能阅读任何能为自己带来好处的文章”。这些从某方面都在体现着,性格的内外向与否与能否成功似乎并没有决定性的关联,每一种性格蕴含着无限力量。
就如荣格曾经提到的,这世界上没有完全内向的人,亦没有完全外向的人。也就是说,这并非一种非黑即白界限分明的划分,而是一种在思维方式、行为模式上的倾向性。
现在很多心理学家认为,内外向者的不同,在于他们获得和消耗心理能量的方式不同。或许大家可以问问自己以下这些问题,根据你的答案来大致判断自己性格的倾向性:
究竟哪一种性格更好呢?小编认为没有固定的答案。可能,在外向者为某个电影情节感动得泪流满面时,内向者内心正在经历一场沧海桑田的巨变;当外向者在针对某个事件发表看法时,内向者正进入深度思考的殿堂;当外向者三五结伴计划去哪里游玩时,内向者收拾好行囊准备踏上一个人的旅程。
所以,内向还是外向并没有绝对的好与坏,重要的是,我们应当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与其为别人改变自己,不如致力于接受最真实的自己,将自己的特点变为他人眼中的优势。而我们提倡的自由,或许也包含每个人生活方式的不同。对此,或许要更加强调一种尊重、包容和接纳的态度。知乎上的一句话很好的道出了内向者的力量:“我们习惯沉默却从不停止思考,我们无力表达却从未失去态度。”
02
无处不在的焦虑
Anxietyiseverywhere
你或者周围的人是否会经常有这样的想法?
注:以上漫画取于网络“焦虑症患者的一天”漫画图集
总是感觉紧张、坐立不安,容易发脾气;总是担心自己即将遭遇某种“危险”的境况;总是受到睡眠困扰……这是焦虑症吗?小编带大家认识一种常见的焦虑障碍---广泛性焦虑障碍。基本特征是对于诸多事件或活动产生过度的焦虑和担心(期待性焦虑)。紧张程度、持续时间或焦虑和担心的频率都与现实可能性或预期事件的冲击不成比例,且感到坐立不安或激动或紧张,容易疲倦,难以集中注意力,出现睡眠障碍等。还会表现出肌肉紧张的症状,如肌肉酸痛,震颤、肢体发抖不能放松等。同时伴随一些心率加快、呼吸急促、眩晕等自主神经过度觉醒症状。此外还有人可能经历一些其他的躯体症状,如出汗、恶心、腹泻以及头痛等。当以上症状持续了至少六个月,且对诸多事件和活动产生影响,那么就需要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