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像效应
小说中常常会有这样的情节:一个无恶不作的人,仿佛心里住着魔*,骨子里流着邪恶的血液。某一天,他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在机缘巧合下做了某件好事,于是,所有人都赞扬他,认为他是圣人。
慢慢地,他也真的相信自己是个好人,然后,他开始用「好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也逐渐发掘出了自己人性中的善良。在小说最后,他往往会为了保护那些认为他是「圣人」的人,和过去邪恶的伙伴反目成仇,并用生命赎清了自己过往的罪孽,完完全全成了圣人。
这其实就是「镜像效应」,这是由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在年提出的,这个理论认为:「一个人的自我观念是在与其他人的交往中形成的,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是其他人对于自己看法的反映,他所具有的这种自我感觉,是由别人的思想、别人对于自己的态度所决定的。」现在所说的“人设”便来自于镜像效应。
01
镜像效应的产生
一个人来到社会后必须经过社会化,而这种社会化主要就是个人在社会生活实践中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影响,从而成为合格社会角色的过程。所以我们会从他人镜中反映出来一个“我”,而这个“我”只有经过生理我、本我、或己有自我的想象、评价,才会被"自我"所接受,形成"自我概念"。可见,这是社会化和个体对"镜子"的认知共同作用产生的。
02
身边的例子
比如你向慈善机构捐了五十元钱,然后,通过别人的种种评价和反应,去想象他们对你的认识——一个参与了慈善活动的人。接着,通过他人的口头评论或者其他反馈渠道,你就会认为,别人对你的评价是「热心、善良的人」,然后,你就会对这种“人设”感到十分喜悦,并因此进一步认识了自己,相信自己确实是个热心、善良的人。之后,你也会继续以这种标准来要求自己——这就是一个人的自我观的形成过程。
03
思考
个体与社会如此相关,个体往往需要通过社会中其他人的评判,才能完成对自我的认识。这一点告诉我们,我们是什么样的人,有些时候是由社会反馈决定的,别人认为我们是什么样的人,我们就可能成为什么样的人。
所以不要讨厌批评指责你的人,仔细聆听他们的抱怨,能让你发现自身所存在的问题或者是不足之处,通过镜像效应,我们可以约束和调整自己的行为和思想,使自己能从各个侧面、各个层面看到自我的真实面貌,从而形成正确的自我概念。
编辑:梁暄芸
责任编辑:邹馨莹
源:管理学院团委心理健康协会
~~管院心协倾心打造,喜欢的不要忘了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