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常识解析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成长型思维谈谈我的成长经历和教育
TUhjnbcbe - 2021/4/14 0:11:00

最近一个月在读一本书,叫《思维方式》。这本书是由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教授CarolDweck所著。书的核心思想总结起来就是,成长型思维的重要性。这本书让我获益匪浅,读的时候也经常有醍醐灌顶和眼前一亮的感觉。这篇随笔,就分享一下成长型思维对我自己的影响。

我父母没有上过大学,而我从小就成绩优秀。我父母经常被问到,“你们是怎么教育她的?”我父母的答案是“她都是自觉,我们在学习方面没怎么管过她”。我自己也一直这么觉得:我成绩好都是靠我自己,我父母确实没给我请过家教,没有辅导过我作业,没怎么给过我压力。但我在读这本书的时候,逐渐意识到,我父母对于我的教育和影响,并不在课本和作业,而是在于思维方式。

从我记事起,我就是个大人口中的“搅逆”,很“活色”,还是个假小子。河南话是这个发音,是不是这几个字我也不清楚

搅逆的意思是喜欢争辩,抬杠。我父母的同事和朋友总是逗我,我就跟他们争辩,我父母也不拦着,就看着我跟大人们煞有介事地抬杠。我小时候的理想是成为律师,这样就能每天跟人争辩。直到现在,我的朋友还经常说我是个杠精,虽然我已经很克制了对我来说,争辩,有不同的意见都是很正常的。很幸运的是,我老公保罗也是个不惧争辩的人。有一次一个朋友来我家,我们三个人聊某个话题,说着说着我跟保罗就辩论起来,导致我的朋友以为我俩在吵架...我不会为了所谓的合群就随大流。保罗的朋友人都很好,也不喜欢争,有时候我都为他们着急,合理合法,为什么不去争?你觉得同事对你有意见,为什么要忍气吞声?你觉得要涨工资,就跟老板提啊,难道还等着老板发善心么?搅逆让我学会如何表达自己的意见,如何在跟别人意见不同的时候,更好地跟别人沟通。搅逆的恶果就是我经常跟父母犟嘴,也没少挨打。

活色的意思是活跃,人来疯,爱显摆。我小时候对过年给家人表演节目非常期待,甚至还会提前编排好,喜欢给父母和亲戚念我的作文,在公众场合走个模特步更是不在话下。我父母一直鼓励我不要像其他小女孩一样腼腆,要大方。我不会去想我是不是被别人笑话,因为我知道即使我演砸了,我父母一定还是支持我的,至于别人怎么想,我就不管了。我后来写博客,做视频,也是因为活色。

假小子说的就是我。我家没有重男轻女的恶习,也没有说女孩就一定要如何如何,我从小就跟家属院的小孩们一起打闹、摸电报、翻墙、跳皮筋。我妈会给我编好看的辫子,教我做手工,我爸是司机,经常开车带我到处玩,还给我买各种汽车玩具。我也喜欢玩芭比娃娃,经常给娃娃做衣服梳头。现在看来,刻板印象中的女孩形象会阻碍独立性格的发展。似乎女孩就不能像男孩那么敢闯敢干,性格就不能坚毅勇敢。

对于学习,我父母虽然确实没怎么辅导我,但他们要求我要早睡早起,先写作业再看电视。最重要的是要对自己负责。我记得初中的时候学语文,很多古文和古诗词非常难背,我就拿着语文书到楼下的小花园大声朗读。历史和*治要死记硬背的段落很多,于是我就每天早上6点起来,去我家阳台,在地上铺一个小被子,背。数学作业我有时候很快就做完了,就开始琢磨有没有其他解法,倒也不光是为了获得老师的表扬,也是锻炼自己的思维。初中快要学化学的时候,很多人都说女孩一开始成绩好,一开始学物理化学,就要落后了。我当时就憋着一股气,提前预习化学课,做实验的时候也比别人付出更多时间和精力,给化学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物理课一开始确实很难,我经常要跟班里一些学得好的男同学求教,但也一步步追了上来。

家属院的叔叔阿姨经常说,你家小孩真聪明啊。我当时也觉得我就是天赋异禀,但现在回想起来,我也是下了苦功夫的。你们只看到我考高分,怎么不看我上课做笔记,早起背书呢?龟兔赛跑的故事,似乎在说,只有没有天分的人才需要努力。而现实是,成功是1%的天分加上99%的汗水。我们只看到迈克尔乔丹是篮球传奇,却没看到他锻炼得比谁都刻苦,对自己的要求比谁都高。

初中有一次我爸去学校开家长会,被邀请分享一下教育心得。结果第二天我去上学,我同学都问我,你爸是不是让你拿着烟灰缸站家门外?我小时候因为犟嘴,没少挨打。有时候我父母批评教育我,我自觉理亏,就会哭哭啼啼,我一哭我爸就让我拿着烟灰缸站在家门口,哭完了再进门。他想传达的是,第一次犯错,承认错误就行,不挨打;不改再犯,就要挨打。哭不能解决问题,要长记性。

我并没有因为学习挨过打,也没有因为犯错挨打。这样的例子非常多。我小学跟同学闹着玩,不小心把同学的鼻子磕破了,放学回家,我胆战心惊哭着跟父母认错,他们没打没骂,而是带着我去同学家赔礼道歉。小孩子玩闹,不是故意的,以后要小心点。初中上物理课,我想自己在家做个电阻丝,切泡沫板,但我家没有电阻丝,于是我就直接把电线连在插座上,直接短路,差点电死我,把我吓得半死。父母回来我,我哆嗦着跟他们报告,他们依旧没有指责我,也没有让我以后不要乱动电器,而是教育我用电安全。高中有一次我跟同学在马路上骑车,一不小心跟另一个自行车撞了,被撞的大人让我们赔块钱,我吓得不敢跟父母讲,问我同学借了块,赶紧赔给大人。回家后我瑟瑟发抖,不敢提这件事,我父母发现了我的反常,问我怎么回事,我哭着和盘托出,他们还是没有指责我,而是让我以后骑车的时候不要走神,遇到类似的事情,要报警,并且联系大人求助。谁也不是一开始就什么都知道什么都会,尝试新事物就肯定会犯错,会失败,而失败并不可怕,停滞不前才可怕。

正是因为有父母坚实的后盾,我才敢闯敢干。我爸经常跟别人说,说我很小的时候就自己坐公交车去市里的新华书店,而他朋友都不放心让小孩自己出去。我小学有一次回家坐公交车下错了站,也没有钱了,就去公交站旁边的一个面包店求助,面包店的老板认识公交车司机,于是就我送到车上。他们从小就告诉我,遇到问题找警察,自己处理不了的事情要及时求助。自己能处理的事情,就要勇敢面对。

进入高中,对我帮助最大的就是错题集。错了并不可怕,怕的是同一个地方跌倒第二次。在高考前几天,我翻着我的错题集,觉得很有自信。

本科刚开始的时候,微积分和代数令我痛不欲生,每节课之后都要找班里听得懂的同学求助,全英文的专业课也令人头大。幸亏班里的同学都互相帮助,互相扶持,一起上自习,一起努力。没有人觉得自己因为考上清华,就理所当然能够继续取到好成绩,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后来准备出国考GRE,背单词非常难熬,但大家都是一边吐苦水,一边一遍又一遍地背。申请学校的时候,收到大把大把的拒信,也是对信心的一次次摧残。但大家也都挺过来了。

博士第一学期,刚到美国的我对英文环境很不适应。专业课老师讲的英文非常快,我跟我的中国同学都跟不上,大家下课的时候都很沮丧。于是我们买了录音笔,上课录音,下课自己一遍遍地听,复习。除了下功夫,没有捷径。后来我的英文逐渐变好了,也不需要录音笔了。

读博的时候,大概每个人都有过几段很抑郁的时候。我当时项目进展不顺,也担心找不到工作,所以整个人很低落。于是我主动去学校做心理咨询,跟心理老师一起帮助自己解决问题。

后来我的博士项目步入正轨,就想着要解决个人问题。我读书期间专注学习,一直没有找对象。一旦开始决定找对象,发现并没有那么容易。师兄就经常开玩笑说我是三高,高学历,高个子,高龄,以后毕业了还能高薪,就更难找了。我是物色了一段时间发现确实不好找,于是就另辟蹊径,用线上约会。年的时候,线上约会已经兴起一段时间了。有些人觉得线上约会不正经,不严肃,但对我来说,这是认识人的一个好途径。很快,我就认识了我后来的老公,保罗。

《成长型思维》不光谈教育,也谈到了人际关系,特别是男女关系。我们经常说什么命中注定,一见钟情,好像如果王子公主是注定的,就能永远快乐地生活在一起。而现实是,虽然一开始的好感可能是非理性的,但随着时间的流逝,非理性的冲动会被理性所取代,而这个时候,就会意识到,性格不合、有矛盾、脾气差等等。其实,人还是那个人,只是你之前没有看到而已。可能这个人本来就很节俭,或者本来就很暴脾气。任何一段关系都是需要维护的,通过沟通,通过改变。没有什么是理所应当的。书中指出,人的智商和秉性,都是可以改变的,关键在于你主观上想不想改变,愿不愿意做出努力。

从我认识我老公保罗开始,他就提到自己在学校的时候,对学习的兴趣基本取决于老师,如果老师对他好,鼓励他,他就能考个高分,如果老师对他爱答不理,甚至取笑他,他就自我放弃,不及格。保罗对学习新知识很有热情,但他一直说自己数学差,Isuckatmath。因为他工作中用不到大多的数学,所以对他的这种说法,我也不置可否。我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数学差就差呗。今年,他为了进修,不得不学“统计学”。我的日常工作就是统计,所以我自然而然地当起了他的家教,给他补课。正好这个时候,我开始读《思维方式》,也让保罗一起读。每当他垂头丧气地说自己数学太差,永远也学不会,或者我怎么这么笨的时候,我都会指出他的思维方式太固定,要积极主动地看待问题。因为保罗已经有十几年没有接触过数学,于是我就从最基本的知识开始讲,结合网上的基础数学视频。一开始上课的时候,保罗只想完成作业,根本不想学基础的代数和解方程,也不想温习课件。我把这本书放在他旁边,提醒他,基础差的话就要把基础打扎实,磨刀不误砍柴工,不能一知半解地应付作业应付考试,有什么不懂的我可以给你讲,讲一遍不懂,那我就再多讲几遍,直到你听懂为止。“数学不好”这一想法,在保罗的脑子里扎根很深,有时候一学到新知识和难点,他脑子里“数学不好”的小人就出现了。这个时候,我就鼓励他说,“你看一个月之前,你连方程是啥都不知道,但你现在解方程贼溜,所以只要你有耐心,学这个函数也没问题的”。当然,我这个人脾气不太好,也不是很有耐心,虽然我脑子里想的是“我要有耐心”,但还是经常发脾气,说“不是跟你说过了这个题要这么解,你怎么就是记不住呢”。所以这个当家教的过程,对于我来说,也是个学习和自我提高的过程。保罗从最开始的四则运算,到解方程,到后来的正态分布和线性回归,我看着他一步步真正地去了解数学,了解统计,并且主动地去学习、复习,我觉得很有成就感。

我步入职场已经三年了。这三年,我从一个转行的门外汉,一步一个脚印地学习,不懂就问,努力钻研,积极助人,逐渐获得同事和领导的认可,今年终于升职到高级工程师。未来的路上还会有各种挑战,终生学习。

我父母确实没上过大学,也不会微积分、英语或者物理,但他们鼓励我试错,鼓励我挑战自己,不断成长,没有他们就没有现在的我

聚桑

1
查看完整版本: 成长型思维谈谈我的成长经历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