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人家的孩子”:一种教养的迷思
生活中,“别人家的孩子”是许多父母的口头禅。年5月31日,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等机构联合发布的《青少年蓝皮书: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报告()》显示,“你看别人家的孩子”这句话压倒性地入选“未成年人最不喜欢家长说的五句话”。可见,我们从小都有一个夙敌,就是“别人家的孩子”。
主观上,父母想通过“别人家的孩子”激励自己的孩子不断进步和完善自我,但实际上,孩子生活在“别人家的孩子”的阴影之下,承受着父母不曾想到的压力和痛苦。那么,“别人家的孩子”这一教育现象到底为什么这么流行?对孩子的成长会产生哪些消极影响?在使用“别人家的孩子”作为参照的时候,家长应该注意些什么?“别人家的孩子”产生的心理机制内在驱力:要求做得更好的价值取向。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定义自己的社会特征(如能力、相貌等)时,往往是通过与他人的比较、在一种比较性的社会环境中获得其意义的,而不是根据纯粹客观的标准来定义。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费斯汀格(LeonFestinger)认为,社会比较是人与人相互作用过程中的自动的、不可避免的一种社会心理现象,在比较的过程中,个体会产生一种向上的内在驱力,这种驱力源于个体要求自己做得更好的价值取向。放到父母身上,如果不能从自身获得评价孩子的内在标准,就会以在某一方面表现更优异的“别人家的孩子”作为评价标准,希望借此激励孩子做得更好。榜样文化:根植于传统的教育观念。“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种圣人理想人格的教化方式已深深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我国历来重视榜样教育,惯于在年龄相仿、地位相近、兴趣爱好以及行为方式等比较相同的非正式群体中,以朋辈榜样的示范、激励作用,为儿童发展提供方向性的指引。然而,榜样是比较的结果,而比较源于个体之间的差异,父母的眼睛往往只定焦于别人家孩子的优势,漠视自己孩子的优势和个性特征,不能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面子作祟:父母将自身价值建立在儿童身上。面子文化是国人典型的心理文化现象,在新浪网的一项调查中,有83%的被调查者认为对中国人来说面子是一个特别重要的词汇。面子产生于社会互动中,是一种需要由他人来确定的自我价值。由于互依型自我结构的存在,我国很多父母在很大程度上会将自己的自我价值感建立在孩子的成绩和行为表现上,通过孩子的最佳表现(尤其是学校成绩)来赢得周围他人对自己的尊重。因此,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比别人家的孩子“有出息”,最终强于或战胜别人家的孩子,这样父母本人也能跟着成为胜利者,以满足自身的面子需要。养育焦虑:愈演愈烈的时代心魔。在“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这种教育信念的影响下,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过程和结果不断产生紧张、不安、忧虑、烦恼等各种负性情绪。很多父母无法承受孩子不成功的现实,为子女规避成长风险远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