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间,不少家长都勒令孩子不准外出。活动空间受限,又接触不到同龄人,时间一长,孩子们在心理方面就可能会产生一些波动。为此,医院、苏州市心理卫生中心发布了针对此类问题的汇总解读,为广大家长提供一些指导和建议。
一、危机事件下,儿童常见的生理、情绪和行为问题
儿童可能表现出烦躁、害怕、紧张、焦虑、过度担忧等情绪问题,并因此可能引发一些不良的生理反应,如厌食、腹泻、便秘、头晕、乏力、心慌、胸闷、失眠、噩梦等,行为方面可能表现为易激惹,发脾气,产生破坏性的行为,注意力不集中,回避社交等。
二、疫情防控期间儿童的生活模式和环境特点
1、作息不规律,晚上不睡,白天不起
2、缺乏运动和娱乐活动,单一、过度使用电子产品
3、活动空间狭小,限制外出,仅限于家中,没有同龄伙伴
4、电视反复播放疫情新闻,家人反复谈论疫情话题,可能引起儿童的恐慌
5、家长对孩子的卫生要求过高,比如洗手频率增加,出门一定带口罩等
三、如何帮助儿童改变不良的情绪和行为状态
1、紧张焦虑:
根据不同孩子的年龄特点,科学简洁地告诉孩子疫情的基本危害和防护方法,比如通过游戏比赛的方式教会孩子“七步洗手法”,不要过度强调疫情的危害,特别是不宜谈及疫情引起的死亡,儿童对死亡还没有完整的概念。在家中尽量不要长时间电视播放和谈及疫情相关话题,如果要谈,也尽量避开儿童。给孩子安排好规律的作息,适当的运动和游戏,或者陪同孩子做一些亲子游戏、棋牌、音乐、绘画等娱乐活动。适当允许儿童的发泄,特别是在孩子因为不安紧张发脾气的时候,不必要马上阻止和终止,更重要的是做好陪伴和倾听。
2、过度担忧:
有些儿童对疫情的问题似懂非懂,过度担心对自己和家人健康的影响,可能会出现比较强迫的表现,过度担心和猜疑,比如手摸了门把手就担心染上病*,甚至呼吸空气都担心吸入病*,认为这样自己就会死,还会传给家人把家人害死,并因此惴惴不安,反复问父母与死亡相关的话题。即使给予充分的解释仍不能接受。对此情况,父母不要过度解释和强调,在孩子面前不要夸张疫情的影响,更不要反复提醒、过度强化卫生问题,否则会对儿童产生自我暗示,容易引发强迫性恐惧或强迫性洗涤,甚至导致社交焦虑等病症。
3、易激惹,发脾气:
务必保持良好、规律的饮食和作息,不能因为不上学就作息颠倒,一日三餐、早睡早起都要保持规律,不纵容孩子,减少过度任性,增加必要的延迟满足,特别是不要因为不能外出而过度使用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待孩子情绪平息后进行必要的沟通和交流,教会孩子遇到困难和挫折时的情绪管理问题,舒缓其可能存在的矛盾心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