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校在即,无论是学生、家长还是老师都看到了生活回归正常轨迹的曙光!请家长和孩子一起来学习吧!!
03学生篇对于返校,同学们的情绪是复杂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变化的,可能有开心、恐惧、焦虑、烦躁等。返校后疫情防控仍是重中之重,同学们做好防护的同时,要适应新的学习生活模式,毕业班学生还有应考压力,可能面临的挑战有:
1新学习生活模式的不适应,尤其是首批返校学生,返校后面临“*事化”管理,学生会感到诸多“限制”,可能引发抵触、烦躁、厌学情绪。
心理应对关键:在认知上,接纳所有可能产生的情绪。面对新的学习生活模式,出现的任何情绪都是正常的,而且是可控的。
在心态上,通过积极自我暗示,对学习生活抱有信心,相信自己的适应能力,给自己适应的时间。
在行为上,选择适合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及时、合理地宣泄情绪,避免情绪积压。如:与好朋友谈心,获得心理支持;和同学在学习生活上相互关心和支持,发挥同伴的力量;记录心情日记;与信任的老师坦诚自己的内心感受等。
2对疫情防护的担忧。现在疫情还没结束,同学们可能会担心回学校会不会加大被感染的风险?
心理应对关键:将担心的部分,一一罗列出来,这样可以清晰地“看到”你的忧虑;
对照你罗列出来的担心,看看已有的应对措施有哪些,发挥你的主观能动性,看看你还可以做些什么;
你担心的部分,可以分别向校内哪些人求助?
学校的所有举措都是为了保障师生的健康和安全,返校后,作为战“疫”一份子,同学们要敬畏学校疫情防护的制度和规则,从自己做起。
3学业担忧。对线上学习效果的怀疑,对开学考、中高考、期末考的焦虑,对被他人赶超的恐慌。
心理应对关键:有以上的困扰,说明你对学习很上心,这是值得肯定的。
用积极的行动缓解焦虑,在继续学习的路上,紧跟老师的节奏,借助有效的学习计划,不断找到学习的投入状态。
忧虑能引发新的忧虑,进而陷入负面情绪中不能自拔,坦然谈谈或写写你的忧虑,将其可视化,然后正视、分析它们。找出哪些是可以自行解决的?哪些是要求助于老师、同学的,哪些是可以暂时搁置的。
学习是一场马拉松而非短跑,如果你暂时没有领先,那么就先让他人领先一段时间。学会接纳现状,坚持努力,和昨天的自己比较,用成长型思维来思考,拆解大目标为可达到的小目标,一步步达成。
04家长篇返校通知下发后,家长们在开心的同时,也会担忧孩子的学业、学校的防护。有些家长因为担心学校疫情防护措施的有效性而忧心忡忡,甚至不愿孩子返校;有些家长开心孩子即将返校,但因为目睹了孩子居家学习的过程,担心孩子的自律性、学习的主动性;有些家长面临着孩子不愿返校想要继续待在家里的情况;有些家长为孩子的游戏、手机成瘾而焦虑等等。
心理应对关键:一、家长要平缓自己的情绪。情绪是会传染的,若家长内心因很多不确定性而引起焦虑、恐慌,会反映在语言上、表情上、行为中,孩子很敏感,内心也会感到不安全。只有家长内心稳定,孩子内心才会稳定。
二、疫情下返校是史无前例第一次,孩子可能出现各种情绪,理解接纳,多共情不批判。跟孩子一起讨论处理问题的方式,具体可以尝试用开放式的问答去跟孩子讨论怎么去处理现在的问题,过程中可以把自己的经验告诉孩子但不强迫孩子采纳。
三、增强家校沟通,主动和教师沟通了解孩子在校状态。
四、如果孩子不愿返校,接纳,和孩子站在同一边;倾听,试着理解孩子不愿意上学的情绪有一定的合理性。当孩子感觉安全和被理解,才能静下心来听得进家长的意见。
五、返校前一两周:1.和孩子协商,逐渐缩短孩子对于手机和网络使用时间,尤其是休息时间,手机不入房间,从物理距离上“硬隔离”。2.督促孩子参照正常上学时间管理起居,以适应重回日常生活和学习要求,以饱满精神状态迎接开学。3.对孩子返校前的线上学习,继续督促,多鼓励,少纠错。
六、信任孩子信任老师信任学校。返校后,要充分信任自己的孩子,他们不是第一次上学,大部分的孩子可以自己解决在学校中遇到的问题,相信学校和老师,他们已经做足了充分的准备去帮助孩子适应新的学习生活,如遇到无法预见的问题,学校、老师、家长和孩子一起齐心协力,定能平稳度过。
微课篇学生课程:《积极迎变,提升心理弹性》
面对返校,同学们充满期待和开心,但也有的同学感觉到紧张和焦虑。从家中宅到回归课堂,我们会面临哪些变化,可以采取哪些措施进行调整。这节微课将带你从《谁动了我的奶酪》故事开始思考,面对开学后的变化,如何从生活、学习、人际和其他方面积极迎变,提升心理弹性。家长课程:《亲子助力返校调适》
经过长时间的假期,孩子上学后可能会出现作息、情绪、人际交往等方面的不适应,需要提前进行调整。通过本微课的学习,家长们可以了解到,如何帮助孩子做好准备,顺利返校!
其实“从停课不停学”,到“网课学习”,我们一直走在返校之路上,这是教职人员传道授业的坚持,也是家长殷切的嘱托,更是同学们宝贵的成长经历。如今,校园的大门即将开启,让我们继续保护好自己和他人,用书声琅琅,为人们的心中播撒希望的光芒!
信息来源:中山心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