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常识解析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如果没结婚,人生会更好吗心理小知识
TUhjnbcbe - 2021/2/8 9:37:00
北京专业皲裂医院         http://m.39.net/news/a_8596096.html

明日运势:宜活在当下

复工以后,大家互相见面总免不了调侃一下自己的体重,那些在家期间积攒的“肥肉”,总是让大家感慨:“早知道就少吃点了”“要是在家也能坚持锻炼就好了”等等。

总是,我们开始对体重这件事设想无数个如果,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叫做“反事实思维”。

反事实思维通常是在头脑中对已经发生了的事件进行否定,然后表征原本可能发生但现实并未发生的心理活动。它在头脑中一般是以反事实条件句的形式出现。

反事实条件句也叫“虚拟蕴涵命题”,它具有“如果……,那么……”的形式。例如:“如果刚才没买那件衣服,现在就可以买这件了。”一个反事实思维包括两个部分:虚假的前提(“如果刚才没买那件衣服”)和虚假的结论(“现在就可以买这件了”)。

反事实思维的三种类型

个体在进行反事实思维时,会对已发生事件的前提进行增添、删减或替代。因此依据心理模拟内容的性质,可将反事实思维分为三种类型:

1、加法式(additive)

在前提中添加事实上未发生的事件或未采取的行动而对事实进行否定的反事实思维。例如,在假设中“要是当时好好复习,这次考试就可以通过了”,“好好复习”是事实没有发生的,在事后添加上去的。

2、减法式(subtractive)

与加法式相反,减法式是从真实事件中删除某些因素,然后再重新进行建构。例如,“如果没有带这么多东西的话,我们现在就可以跑得快点了”。

3、替代式(substitutional)

指的是假设如果是替代性的前提,则可有另外的结果。例如,“如果平时好好学习而不是打游戏的话,这次的奖学金就是我的啦”。

反事实思维的两种方向

根据发生的方向可将反事实思维分为上行反事实思维(upwardcounterfactual)和下行反事实思维(downwardcounterfactual)。

1、上行反事实思维

上行反事实思维,也称为“上行假设”。它是对于过去已经发生了的事件,想象如果满足某种条件,就有可能出现比真实结果更好的结果。

例如,“如果比赛前能到比赛场地进行过适应性训练的话,那么今天这场球就不会输”。下行反事实思维,也称为“下行假设”。它是指可替代的结果比真实的结果更糟糕,如“幸好比赛前到比赛场地进行了适应性训练,要不然今天这场球肯定会输”。

2、下行反事实思维

有学者研究证实,获得铜牌的选手往往比获得银牌的选手更开心。这是因为,铜牌得主运用的是下行假设,即如果我发挥得稍微差一点,就与奖牌失之交臂了;银牌得主运用的则是上行假设,即如果我发挥得更好一点,就能登上最高领奖台了。

通常碰到负面事件,人们容易产生类似于银牌选手的上行假设,常常设想事情本来可以做的更好一些。相应的,这种方向会给人带来负面情绪。

而碰到正面事件,人们则容易产生类似于铜牌选手下行假设,常常设想事情要是做得稍微差一点就糟了,同时伴随积极情绪。

反事实思维的作用——准备功能

尽管反事实思维前提和结论都是假设的,但通过对原本如何就能够避免失败或获得成功进行心理模拟,有可能使人意识到出现问题的真正原因,从而为以后采取相应行动以获得渴望的结果奠定基础。

有一些假设也可能转化为未来结果的脚本,并借助于因果推论影响人对未来的预期以及对以后获取成功的希望。

在认识到事情原本可能会有另一种结果时,人们容易产生一种坚持或改进原有行为的愿望,并增强对以后处理类似事情的信心。

沉浸过去,不如活在当下

上行反事实思维可能会导致情绪痛苦,而下行反事实的思维方式看上去人畜无害,但也可能导致“目光短浅”,此时个体为了得到即刻的情绪满足,沉浸于庆幸,却忘记了要继续付出能收获更好结果的努力。

从长期来看,出于自我保护的下行反事实思维方式降低了个体改善自己行为的可能性,是一种功能不良的思维习惯。

所以,虽然反思很重要,可以帮我们避免再犯同样的错误,但如果一直沉浸在过去,会失去很多未来的机会。

别再说如果了,去大胆做吧~

PS:

1
查看完整版本: 如果没结婚,人生会更好吗心理小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