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不到合适的音乐,不配了
《心理罪》是一部亮点和缺点都十分明显的电影
小哥作为一个《心理罪》的书粉,一个包容性很强的书粉,等《心理罪》上映真的等了很久了。
所以上映第一天就去刷了,兴高采烈,春游似的,看完也第一时间,给大家写了这篇文。
当然,聊《心理罪》必然绕不过它的原著。
《心理罪》系列从早期的《心理罪.画像》到后来的《心理罪.暗河》再到最后的《城市之光》,豆瓣评分一直都保持在八分之上,被称为“华语犯罪第一IP”。
后来网剧《心理罪》的热播,更是进一步扩大了他的影响力。
按照中国电影“IP崇拜”的尿性,《心理罪》被搬上银幕也成了必然事件。
于是就有了这版《心理罪》
老规矩,一分为二的说吧,先说说这部片子让我感觉到惊喜的地方。
首先是演员方面
李易峰
非常意外,我好像看到了李易峰从影以来最好的一次表现。当然并不是说他演技达到专业演员的那个梯队,只是相对他以前的那些银幕表现,这次真的有挺大的进步。
虽然肉眼可见的问题还是不少,但是你不得不承认,他确实在改变一些什么,偶像包袱这些东西也确实少了好多,刻意耍帅真的少了,有在认真的演戏,和廖凡这样的老戏骨对戏的时候,至少不会有那么强烈的尴尬。
特别是那一场哭戏,情绪其实还挺到位的。
观影的时候,真的就特别想对隔壁厅放着的《三生三世十里桃花》里另一位小鲜肉喊喊话“人家都在认真演戏了,你还要邪魅狂拽的耍帅到什么时候呢?”
一滩烂泥就要批评,进步了就要表扬,小学时老师就教会我们的道理了。
廖凡
毕竟头顶着“柏林影帝”的荣光。让观众对他的要求确实也自然的就高了很多,但他也好像在表演上很少让我们失望,整部片子里,廖凡把邰伟凶神恶煞,霸道干练的外在形象诠释出来的同时,又把其内心的温柔细腻带出来了,像是照进石头缝里的一束阳光。
野,但是温柔。
其次是服化道和视觉设计。
这里就涉及到一个尺度的问题了,这部片子的总体尺度还是相对偏大的,包括对尸体的高真实度的呈现,各种割腕,割喉的镜头,一些非常讨巧的视觉冲击和画面设计。
比如嫌犯A跳楼的时候,邰伟扑出阳台,用手吊住了他,却被嫌犯拿出刀子在他手臂上割了一个口子,因为单手吊着一个人,刀口也会因为受力过大而被撕裂,瞬间血流如注,视觉冲击非常强烈。
还有这张图,具体发生什么就不剧透了,也是一个很不错的画面设计。反正,片子中的很多细节,做到了能让你隔着屏幕嗅到血腥味的那种程度。
和美剧比也许这真的不算什么,但是相对当下同类型的国产电影,能做到这样的并不多见。
最后是一些心理画像的想象空间和催眠戏的蒙太奇。
这是我最喜欢的一个地方,通过将场景打碎重组的蒙太奇来将抽象的心理画像过程和催眠过程具象化,还是挺有意思的。
当然这并不算是《心理罪》的首创,之前《催眠大师》《记忆大师》都有用过,《心理罪》只是学习了这种方式,也沿袭了前者那种蒸汽朋克的画面风格。但是不得不承认,这种方式很适合这部片子,给整体增色不少。
亮点说的差不多了,接下来说说这部片差口气,到底差在哪里。
第一个还是演员
可能由于双男主的设定,再加上电影剧情本身的一些问题,导致了除了两位男主以外其他的演员角色非常的扁平化。
原本我非常期待的万茜,在里面饰演原创角色“法医乔兰”,但是却没有任何的发挥空间,电影已经没有空间再给她铺开专门的一条线,但是又需要这样一个角色通过尸检来推动剧情,结果就成了一个鸡肋。
还有理论上的女主陈希,更是一点存在感都没有,尬了一场舞,然后......就没有然后了,我想记一记脸的机会都没有。
第二个是他的台词
原本预告片里那几句一看就是精心措过辞的话我还挺喜欢的,就是类似于“什么是天才,都是走钢索的人而已”这样的话
但是看了电影才发现,通篇都是那样的话,这就成了一个很大的问题:台词过于书面化,缺乏生活化,毕竟在生活中谁也不会像电影中的人那么说话。好几个镜头给人一种在看广告片的感觉。
其实这种话,浅尝辄止就好了,不用为了追求所谓的逼格牺牲掉地气,毕竟电影说到底是来自生活的艺术。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推理部分,却成为了他最大的败笔。
《心理罪》原著与其他悬疑小说是有很大区别的,他不刻意惊悚,也弱化了悬疑推理,那些传统犯罪小说视作重头的东西,他没有去沿袭,仅仅是当作了外衣。反而是将犯罪心理和心理学刑侦手段作为故事的内核去刻画。
在这个刻画中,我们能非常清楚的了解到,心理画像,尽管没有本格推理那样严谨的推理过程,但是它也是要结合犯罪心理学,痕迹学,心理侧写,进行大量的细节揣摩,才能得出这些旁人听了可能难以置信的结论的。
但是电影却没有去抓住这个核心去刻画。把心理画像的过程省略了,只说结论,不说那些论证过程,让观众看到摸不着头脑,搞的有故弄玄虚之嫌,有如神棍。
这样去拍,对于原著来说,根本就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让观众非常缺少观影乐趣,因为每一个答案都由角色自给,无法让观众提起解谜的兴趣。
这对于一部悬疑推理电影来说,几乎是致命的。
其实最高级的心理学电影,会把整一部电影拍成一个巨大的心理诱导,就是像盗梦空间那样。
里面充满了各种错误的心理暗示,让你不知不觉的被剧情,细节欺骗,陷入一个认知陷阱,做出错误的判断,而电影最后也不会给你一个确切的告知和答案。
只会给你一个继续转动的陀螺,让你意犹未尽,但是又不得不大呼过瘾。
而这一部《心理罪》,我看的出来,它有这个野心想要去做到这一点。
最明显的一个地方就是,在乔教授对方木做催眠自我画像之后。紧接着一个远镜头的空镜过渡,就是方木在咖啡馆见到反派大BOSS的画面了。
当时的各种细节给我们的心理暗示都是“这是真实的场景”,但其实电影并没有告诉我们方木到底有没有醒过来,这到底是真实的还是仅仅是方木被催眠后在意识世界里给嫌犯的一次心理画像?
这是非常有意思的,但是电影却没有把他贯彻下去,这种烧脑感仅仅是在这个画面点到为止了,转而求稳,回归了平庸的传统悬疑套路:“找到反派,一场打斗,解决反派,电影结束”
可能这会很好的保证这部电影的故事完成度,但也非常可惜的抹杀掉了他的更多可能性。
这也是我为什么标题里说,这部片子差口气的一大原因,本来是可以做到更好的,但是却没有。
综合来说,《心理罪》是一部亮点和缺点都十分明显的电影,做到了其他国产悬疑没做到的东西,也丢掉了一些最基本的东西。
嗯,就是这样。
我是检票小哥
大家早点休息
晚安
三号厅检票小哥
没啥好介绍的,就一普通男孩
也许你想看看往期?
“当你轻轻蹭我的时候”
“很难过,还没来得及跟你好好道别”
“我无法如期归来,而这正是旅行的意义”
“我们很暧昧,但也仅仅是暧昧”
电影
短片
生活
"透过电影窥探生活本身的模样"3号厅检票员工
ID:jianpiaoyuangong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