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常识解析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不给心理问题学生贴标签
TUhjnbcbe - 2020/12/6 22:32:00
10月10日是第28个“世界精神卫生日”,当天,医院开展了以“心理健康社会和谐我行动”为主题的系列活动。为患者减免门诊挂号诊疗费、院内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精神卫生心理健康知识宣讲活动。活动当日,到医院就诊的门诊患者均免收挂号诊疗费,共人次,总计免收费用元;我院专家在职工活动室内开展了精神卫生心理健康宣讲课堂,向患者、患者家属和社会关心精神卫生健康的人士,详细讲解了精神疾病的成因、治疗、预防复发和康复训练等方面知识,播放了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的相关宣传动画片,让他们全面了解精神疾病防治常识,受到听课患者及家属的好评。医院各疗区向住院患者和家属开展了精神卫生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普及活动,讲解了精神卫生心理健康知识、精神卫生日的意义等,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共同庆祝第28个“世界精神卫生日”。当日,医院广大干部职工通过
TUhjnbcbe - 2020/12/6 22:33:00
作者∣周祥奉改编∣纪悦在办公室,我常听到有班主任抱怨:“我们班难弄。怎么弄?有几个心理问题学生!”说这话的,有高一年级的班主任,有高二分科不久的班主任,当然更多的是高三班主任。真有那么多心理问题学生吗?对此,我认为不能把特别学生贴上心理问题标签。诚然,班上遇见心理问题学生,确属无奈。先不说有多难做引导工作,甚至连找到合适的切入口都困难。因为,老师做心理辅导时,如果切入点不佳,或话语表达不当,甚至肢体语言欠妥,就不但会使工作无成效,可能还会适得其反。每当听到班主任这方面的诉苦,我就想:即使某学生有心理问题,也不要给该生贴上心理问题标签。因为一旦贴上标签,几乎不可能撕掉,更无益于问题的解决。我在做班主任时,从不与科任老师说哪位同学有心理问题,更不会把这类学生报给年级和学校备案(我不否定这种做法的积极面,因为学校知道后,会某种程度上帮助班主任做学生工作,且这种制度一定程度上也保护了老师)。为什么听不到我班上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呢?是我幸运,没遇到?还是我有什么好的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我举一例。届我带的是一个文科实验班,我是高三接手的。认识学生才一周,不同学生就在同一天向我反映同一位女同学:我不与她坐,她经常发无名火,摔东西,我也知道不是骂我,我也试图适应,因为以后到社会上也会遇到不同的人,但我做了很多努力,忍了许久,但问题总得不到真正解决,现在进入高三,我不想影响学习,我不愿与她坐。上午同桌反映,下午室友又来反映(我事后从侧面了解到,同桌反映与室友反映不是商量好的,而是巧合):她每天晚上就寝灯熄后,晚上11:30后才开始洗衣服,之后衣服的水滴声又影响室友休息,更恐怖的是我们看到她手上曾出现过几次被刀划过的痕迹(怀疑是自残),还看到过她深夜到我们每张床上挨个悄悄地看,以为我们睡着了(寝室灯关了,外面有走廊灯,所以同学装作睡着)。同桌反映的问题容易引导,但室友的反映让我震惊,我下意识地判断:这位同学的心理问题很严重。我暗暗告诉自己:要防止这位同学自残!防止事态恶化,及时改善她和同学的关系。于是,我围绕该同学,开始了一学年的跟踪与引导。一、认真倾听,举重若轻高三学生,心理渐趋成熟,需要有勇气才会找到班主任反映另一同学的不是的。因此,当同桌与室友向我反映这位同学的情况时,我认真地倾听后适当地问了一些细节,支撑她们反映的问题,也使我获得了更多的感性材料,便于我内心作出更理性的判断。倾听,是一种平等而开放的交流。让诉说者感受到了自己的被尊重与被重视,交流又使诉说者打开了心结,为老师解决了问题,创设了和谐的环境,为改善反映者与被反映者关系打下了良好基础。从反映者诉说的信息中,“自残”及背后的关联性是最值得
1
查看完整版本: 不给心理问题学生贴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