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欢迎各位参加开智部落正式成立后的第一次直播。我推崇的读书方法叫做「冷读热读」,是一种大众时代的小众读书法。我之前的文章「读书八字诀」、「读书九问」与「读书与心智」,已经详细介绍。半学修心半读书。这种方法,最重要的是生成自己的知识体系。今天更多谈谈读书的常见误区。在直播正式开始之前,大家可以思考三个问题:
你是否不看任何人推荐的书单或推荐图书?
你是否写过上千张读书卡片?
如果没有任何人给你反馈,你如何判断一本书的好坏?以及坚持读写?
Part1.如何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生成大于管理。知识管理不重要,重要的是掌握生成任意一个领域知识体系的能力。
Q1:为什么要读难书?答:你可以把书分为坏书、可用的书、力作、杰作与神作五类。时人读书多读可用之书与力作,而少读杰作,更不要说神作了。多数畅销书都是可用之书或力作,阅读此类读物,往往在你的舒适区以内。但是,对于一个时代的杰作与神作来说,它往往是反常识的,超出了你当下的阅读舒适区,甚至整个时代的认知边界。
比如网络科学领域,你容易理解「弱联系」,但是你不容易理解「三元组」、「结构洞」;你容易秒懂KOL(程度中心性高的人),但是你不容易理解八卦传播者(亲近中心性高的人)、跨界者(居间中心性高的人)与灰衣主教(特征向量中心性高的人)。认知科学领域,你容易理解「刻意练习」或「具身认知」,但是你并不容易理解「贝叶斯认知」。再举个例子,在儿童心理学中,你容易理解「延迟满足」,但是你并不容易理解「一阶意向性」与「二阶意向性」。
这些概念你在阅读舒适区中很难碰到,实质上却深深影响着你看世界的视角,因为它们是最源头的高阶模型。什么样的模型能称之为高阶模型?一者是支撑一个新学科诞生的术语体系,如「隐喻」之于认知语言学;一者是一个学科发展成熟,目前公认的巅峰之作,如「大五人格模型」之于人格心理学;一者是学科范式转型的承上启下之作,如「工作记忆」之于认知科学;一者是连接不同学科的桥梁,如「有限理性」之于认知心理学与行为经济学。
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最重要的高阶模型数量在两千到两万个之间。芒格曾经整理了多个高阶模型,你消化个,多数时候可以理性地过完一生。
Q2:如何提高生成知识体系的效率?问:大多数人阅读时是刚开始没有体系,只是遇到问题后才会去搜索,然后找到了许多书单,由于没有自己的判断标准,只能一本本摸索着读,读了后,才知道适不适合。经常重复这个过程。如何提高生成自己知识体系的效率?
答:你需要从最源头的入手,向历史学家学习,整理各个领域的知识谱系图。人类往往高估一个时代牛人的数量,站在-0-00年尺度,能够被历史记住的牛人超出你想象的少。拿阳明心学举例,你会发现,当代推崇阳明的是杜维明;近代是梁启超;再往上是刘宗周。问题来了,刘宗周早年不喜阳明之学,为什么?阳明又不喜朱子,为什么?朱子又是从哪里来的?层层递推,你会发现,读懂儒家阳明心学脉络,孔孟——朱熹——王阳明——刘宗周——梁启超——杜维明,这条线一路下来。
反之,如果你总是依赖别人推荐的书单或图书,没有养成独立思考习惯,那么,你建立的知识体系极有可能是碎片的、不完整的与易备摧残。所谓「听君一席言,胜读十年书」,往往说的就是此类情况,因为你读的书太零碎啦!你建立的知识体系好比空中楼阁,海市蜃楼,风中浮萍。稍有风吹草动,就会被更好的知识体系摧残得一塌糊涂。
一般来说,学习任意一个领域,你可以一上来就思考怎样写一本这个领域的书。因为抽象知识的最佳结构是树形结构,同时兼容广度与深度。书最符合知识的树形结构,通过写书输出倒逼输入来掌握知识框架。
一旦你习惯了无需依赖任何人开的书单,任何人推荐的图书,借助第三方客观数据或师法历史与大自然,在一个领域建立自己知识体系的能力,那么,你未来就更容易在更多领域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
Q3:怎样理解「鲜活证据」?答:什么是鲜活证据?鲜活证据是指那些你不知道或者整个社会不知道的证据,它往往是「反常识」的。一旦说出来后,能给你或者同时代的人留下鲜活印象。比如地球是圆的,这是现代人都知道的常识,但远古人不知道。假如你穿越回古代,你用鲜活证据表明地球是圆的,那你就跨越了古人的认知边界。
高阶模型往往带来了高层次的鲜活证据,扩展你的认知边界,就好比用一个小小的实验向古人证明地球是圆的。一个学科的创始人为什么能建立一个新学科,正是因为他们掌握了大量鲜活证据,证明了一个与众不同的知识体系。
反之,大脑爱自我辩护。一般人阅读,更习惯在舒适区工作,以及去寻找那些能证明自己的观点。虽然今天是一个强科学主义时代,但不少人缺的依然是「科学思维」,太民科太民哲太鸡血是通病。所谓「科学思维」,是指你掌握了「定义-假设-质疑」的系列方法论。撰写「术语卡」,思考每个高阶模型是如何定义的,内置了什么假设,其他学者是如何质疑它的,这是生成知识体系的第一步。
Part2.如何选书?源头大于碎片。信息汪洋,你需要站在时间源头,看潺潺溪流,肆意大海。
Q4:新人如何选书?问:新人如何选书?看不进书的原因是并不知道它的理论是对是错,而且真正用的时候又感觉用不上。目前出书成本太低,很多人都在出版书。如果单为了提升自己出书,他的书籍价值度比较窄。我如果信任这个人,读了会有帮助,但其他人的书就可能产生负面的影响。
答:依赖他人,并不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很难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你要给大脑建立搜索引擎,掌握一套从源头到最新知识的独立判断方法。它可以不依赖任何在世的人。新人选书可以从以下两点入手,提高自己生成知识体系的能力:
建立阅读分级系统:大脑习惯将不同的书当作一回事,其实不然。比如你可以按照智慧程度分为五类:坏书、可用的书、力作、杰作与神作;也可以按照图书性质分为:偏理论观点的、偏证据素材的、偏数学推演的、偏实验结论的;还可以简化为非虚构-虚构两类。一般来说,在阅读非虚构著作时,你需要找一个类似H指数的客观指标来帮助自己判定图书质量。
主题学习:刚开始进入一个新的知识领域时,不带偏好,买下这个领域的二十本以上的书。看目录,好书与好书会相互竞争,留下来的就是要精读的书。
Q5:买一堆书,是要买全吗?答:买多少不重要,重要是避免受到他人误导,错过生发内在动机的机会。比如,我要研究王阳明,我会找到所有王阳明的书,按年代排序,一目了然。《传习录》在国内有数十个版本,但这么比较下来,复旦大学吴震老师的版本更好。接下来,买来吴震老师的所有著作。这个过程是我独立完成的,不依赖任何第三方的书评书单。循环往复,你的阅读品味就会慢慢提升,同时还非常有助保护你的内在动机。
Q6:如何发现一个新学科?问:普通人并不具备提炼问题的能力,比如产品经理,在设计产品时,他并不知道会用到「故事」,更不知道「故事」早就是叙事学中非常严肃的主题,如何跨越这个鸿沟?
答:的确,这是个很好玩的问题,我连这个学科的存在都不知道,我如何去建构这个学科的知识体系?这就是五大元学科的威力。你可以用二八原则来理解学科。每个时代,有20%的学科会诞生80%的知识体系;而这20%的学科中,又有几个学科格外重要。所谓元学科,学科的学科。
为了让大脑更好记忆,你可以将每个时代的元学科,约束在五个以内,这就是「五大元学科」。对于二十一世纪来说,最重要的是网络科学、认知-神经-心理科学、计算机科学、数学与诗学。一旦你一上来,学习的是最源头的知识,那么你不用担心会错过一些新学科的诞生。比如,一旦你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