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是众所周知的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提及它很少有人会不知这一名著的故事梗概,可能都会说出类似唐僧师徒四人历经九九八十一难,一路上斩妖除魔,最后前往西天取得真经此类的话,虽说大家对故事都有共同认识,但同样的事情,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看,就会有不一样的评价和心情。比如,孩子更多地是看到故事的趣味性以及孙悟空的厉害,影视工作者看到了其改编成电影电视剧的可能,革命家则可能从中看到革命的力量,那如果我们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来看就会发现作者塑造的这一英雄人物孙悟空,他从人格的不完善走向完善,自我逐渐成长。
从“人格结构”看孙悟空
精神分析的代表人物弗洛伊德曾提出将人格结构划分为“本我、自我、超我”,其中本我代表了人格结构中的动物性,自我是人格中的理智部分,他派生于本我,不能脱离本我而单纯存在,而超我则是人格中最有道德的部分,它更多地代表了社会道德的成分。而我们从孙悟空自身的整体性上来看,他集“兽性、人性、神性”于一身。他本身是一只猴子,生性活泼好动,不安分,做事情往往更多的遵循快乐与否;而与此同时他又不是一只普通的猴子,他具有人所具有的爱憎分明的情绪情感,在取经路上也会有自己的喜怒无常,有自己情绪的表达;同时,他还是一个能力非凡的神仙,也有他自己的理想,帮助唐僧取得真经,修成正果从而符合道德的指引。由此看来,孙悟空身上具有的“兽性、人性、神性”和弗洛伊德所说的“本我、自我、超我”在一定程度上是暗合的。
人格成长的两大阶段
从孙悟空的成长经历来看,他自身的人格成长也经历了两大阶段。
第一阶段是他从出世到后来一系列轰动天庭的事情的发生再到后来被压在五指山下。这一阶段孙悟空的各种行为举止更多的受到了本我冲动的控制,体现其自身兽性的一面。同时,弗洛伊德提出的生本能和死本能也在其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孙悟空当初勇闯地府从生死簿上划去自己的名字,希望可以长生便是其生本能的极大体现;而后大闹天宫,破坏天庭原有的规章制度这便是死本能在发挥作用。然而,人如果完完全全按照自己的本我行事,是不会被现实世界所容纳,孙悟空就是在追求本我满足的道路上遭遇了挫折。
紧接着孙悟空被唐僧从五指山下救出,之后他的人格发展来到了第二阶段,虽然在取经途中,他许多时候也会在本我欲望驱使下做出冲动的举措,但在此阶段他自身的自我和超我就会发挥作用,这便使得他猴子性情涌现的同时在大方向上按照社会的要求,渐渐地孙悟空的人格不断得到发展并最终趋于完善,变成了大家眼中一个厉害的英雄人物。
其他影响因素
最后,孙悟空人格的发展并不完全依靠自身,唐僧和观世音菩萨在其成长过程中也是非常重要的人物。唐僧在将孙悟空救出不久后给其带上紧箍咒,这一物件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唐僧对孙悟空的一种道德规范,像极了父亲对孩子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的一种约束;而观世音菩萨对孙悟空来说,像极了他的母亲,在孙悟空受挫折、遇到困难之际首先想到去找菩萨来解决。
所以孙悟空从一个叛逆者到大英雄是多方作用的结果,从心理学层面来重新看待孙悟空、看待这一名著赋予了我新的视野,对精神分析理论运用于实际案例有了新的启迪。与此同时也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
文字/康荣
原标题:《“心”科普
从弗洛伊德的角度看孙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