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默了三周的城市渐渐活了起来,同时活起来的还有少年的心。
作为一线公益心理援助者,明显感觉到热线已经转了风向。
多个心理求助电话,是青少年家长打来的,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孩子购物无底线,家长该怎么办?
特别是一个女孩妈妈的电话,特别有代表性。
孩子死磨烂打非要买一双元的运动鞋,怎么劝说都不听,还要挟家长。
家长特别无奈的说,孩子近两年已经买了十几双鞋子,价值多元。
这次因为一款新鞋发售,加上快递开放在即,非买不可,好像买鞋像个无底洞啊,怎么也填不满。
01
孩子为什么那么喜欢买鞋?
心理动机可能如下:
1、自我价值感特别高:孩子每双鞋子价格不菲,假设鞋子价格与质量和舒适度成正比,孩子愿意照顾自己身体的感受,选择高价格舒服的鞋子,因为我值得。
2、彰显独特个性:校园生活枯燥无味,特别是穿衣更是寡淡,清一色的校服,使所有人都成了一个模样。唯独是脚上的鞋子,不被要求整齐划一。所以鞋子就成了能够彰显个性的东西。
3、撑起虚弱的内心:青少年想被别人称赞,想被看到自己的存在,特别是同伴的羡慕与称赞,更会让他们觉得自己很牛。当一双双价值不菲的新鞋,经常变换穿在脚上被同学围观欣赏,内心总是有自豪感的。但这种孩子内心往往非常虚弱,非常在意外界对自己的看法。真正结实的内心是不需要透过名牌来加持的,因为穿啥都是穿给自己的,与别人无关。
4、弥补匮乏感:如果父母崇尚延迟满足、节俭教育、苦难教育等,就很容易给孩子造成精神贫瘠,内心匮乏,孩子内心总有“缺点什么”的感受,就会抓机会各种的买了还想买,似乎像个无底洞。
02
家长们需要一直满足他们吗?
我和家长的部分对话,能给正在读文章的你带来些启发。
孩子每次要买鞋子,你都是怎么做的?
家长:一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她等等,各种说辞证明她不需要,如果实在搞不了了,又哭又闹的,最后我妥协。二是不听质问她:你为什么老要鞋子?就不能买点别的吗?
看起来方法都不管用,这妈妈做的挺不容易的。
家长:是的,确实很不容易,也真是没招了,所以特地打热线电话给你。
你有痛痛快快满足姑娘的时候吗?或者不想给她买,有直接拒绝的时候吗?
家长:(沉思好久)还真没有,我好像都得掺杂点什么。
为什么呢?
家长:(又沉思好久)痛快满足怕惯坏,更怕无休止要下去;直接拒绝怕伤到孩子……所以总得找点理由。
结果呢?
家长:无休止的要要要……那,我该怎么办?
非常珍贵的探索,点赞!这次要买鞋,你心里真实的想法是什么?
家长:这双鞋太贵了,我不舍得给她买。
孩子的需求有错吗?孩子有权利拥有很多双很贵的鞋子吗?
家长:(沉思)她的需求没有错,她也有权利。
你真是一个特别有觉察有领悟力的妈妈,给你再点个赞!接下来,请把你的想法和姑娘的需求,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复述一下。
家长:孩子,这双鞋子太贵了,我不舍得给你买,你的需求没有错,你也有权利拥有很多双很贵的鞋子。
你说的真是太好了,真是一个愿意成长的妈妈!还得点赞啊!还有,这个说法在生活中需要你时常觉察并练习的哦,因为我们遇事总是以固有模式来应对的!
03
几天之后,孩子妈妈再次打电话反馈情况,姑娘已经不闹腾了,并且告诉妈妈说:“妈妈,你不给我买鞋,我的确很遗憾,但从你几次拒绝里,我知道了我有要的权利,你有拒绝的权利,我低三下四求人要东西的感觉少了很多”。
是的,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往往具有至高无上的控制权,且容易把孩子的需求当成贪得无厌,不知满足,不懂事等,给孩子创造很多羞耻感,不配得感,还陷入得不到的恐惧中,所以在想要东西的时候,必须要死缠烂打,得到方休。
最值得给那位妈妈点赞的地方还有,因为姑娘这双鞋子的咨询,引发了她很多思考。
在三个孩子的养育中,她举一反三,愿意满足的不迟疑,不愿满足的直接以真实想法拒绝,而不是孩子有问题。
像零食糖果类,既往都是爆点,现在知道孩子有享受美食的权利,这些小的不费太多钱的方面,妈妈及时痛快足量满足,孩子反而不纠缠了,当妈妈的轻松很多。
所以,家长们;
能满足孩子的就痛快满足;
不能满足孩子的,要以“我”为出发点,告诉他们你的想法,而不是让他们感到要东西有多羞耻;
大人以这种方式拒绝,孩子只会有遗憾,不会有创伤。
撰稿:心理卫生科韩建兰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主治医师)
审核:医务部
校稿:妇女保健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