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时报》12月21日文章,原题:中国(社会)对心理健康长期避而不谈,但疫情已改变这种状况中国抗击新冠病毒的战斗基本结束,但武汉医生张晓春(音)却陷入抑郁,她对自己甚至在父亲病危后仍坚守岗位的决定感到痛苦,还担心常被单独留在家中的年幼女儿。但她并未把这些感受藏在心里,而是咨询治疗专家。不过,就在几年前,对这种事秘而不宣还是中国人的普遍做法。
新冠疫情已迫使中国民众直面心理健康问题,由于资源匮乏和普遍的社会污名化,这是个长期遭到忽视的话题。即使到了今天,相关歧视依然存在。
但疫情暴发后,这种状况越来越需要改变。上海某大学一项全国性调查显示,在中国疫情高峰期,全国1/3以上的人曾经历抑郁、焦虑、失眠或应激反应等。一位北京专家告诫说,有关影响可能持续一二十年。对此,中国官员已迅速动员起来提供帮助。地方政府开通热线电话,有关心理协会推出App并举办网上研讨会,学校筛查学生失眠和抑郁症状,一些大学还设立新的心理咨询中心。
但这个国家也面临不小的挑战,14亿人口严重缺乏(心理)治疗师。世卫组织数据显示,截至年,每10万中国人中仅有不到9名心理健康专业人士。人们希望这场疫病能推动中国围绕心理健康的对话出现长期转变。在某种程度上,这也是政府高层下令改善治疗的结果。
武汉的心理咨询师杜洺君在谈到今年有很多人寻求心理治疗时说:“由于这次疫情,人们更勇于寻求帮助。越来越多人开始接纳(心理治疗),这是一种新现象。”
早在武汉封城时,杜和她在省心理咨询师协会的同事就在政府支持下开通24小时热线,并在报纸上登广告、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