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常识解析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疫情之下打工人的心理问题及应对建议
TUhjnbcbe - 2025/5/28 19:57:00
                            

“打工人”是最近流行的广大劳动者对自己的昵称,这部分人群占我国总人口近三分之二,是社会的中坚力量,是社会经济的主体部分,亦是每个家庭的顶梁柱,承担着社会与家庭正常运行的绝大部分重任。在新型冠状病毒流行状况之下,承受的心理压力也重于其他人群。

当前我国的新冠病毒防控大策略为“动态清零”,一旦某地发现了阳性对象,就需根据其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对其所属地划分封控区、管控区与防范区,开展不同的防控策略,同时适当开展不同范围人群的核酸检测筛查其他感染者。人们普遍担忧自己居住地区哪天就被划分为封控区与管控区了,头顶上时刻悬着一只“靴子”。打工人平时既需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也需要谨守防控需求减少非必要出行,时刻提防新冠病毒的“侵袭”:去上班,不免面临更多的感染风险,不去上班,收入减少、人际关系变差、控制感变差,难免担忧柴米油盐酱醋茶等家庭生计问题,也需担忧在疫情下孩子的学习、家里老人的健康问题......

两难之下,焦虑、恐惧潜入身边,有人表现为感到心神不安、坐卧不宁,有失控感;有的表现为即便夜里睡得很好,第二天还是会感到疲倦;或感到悲观,心情不愉快,食欲不振或暴食,有时出现体重下降;或常常通过看电视或者阅读与工作无关的读物等方式来逃避工作压力;或突然对家里孩子发泄暴躁情绪,等等。上述表现都是正常的机体反应,称之为应激,指的是当一个生命体所面对的事件(比如此次的疫情)打破了自己的平衡和承受能力,或超越了自己的应对能力时,所产生的一种应对这个事件的反应模式。应激可以提高人的警觉水平,以应付各种环境变化的挑战。但长时间的应激状态会躯体化,即机体通过“攻击”身体器官的方式来消化情绪,最终会损害人的身心健康。所以在疫情状况下广大的“打工人”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学会调节心理状态,保持心理稳定。积极乐观的心态是预防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心理口罩”。

应对措施建议

首先

应承认并接纳自己的心理与情绪问题。承认有这样的心理问题是自我负责的表现,不管这个情绪是不是由别人或环境激惹引起的,它都是我们自己的情绪心理问题,是我们自己在害怕焦虑,而不是别人让我们产生了这些情绪。接纳情绪与心理问题,就是不在心理问题上加注更多的力量,不去对抗,不自我消耗,然后才能腾出力量来把

1
查看完整版本: 疫情之下打工人的心理问题及应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