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常识解析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答题必看心理学考研主观题在考试中到底有多
TUhjnbcbe - 2025/5/27 17:36:00


  高能预警!今天这篇文章很干非常有用!在心理学考研考试中主观题容易被忽视,或者说很多同学们不知道该怎么答?是由文都比邻心理学教研组老师整理,花费很长时间打磨,因为题型结合了真题案例,还给了答题模板。

所以篇幅较长,建议收藏阅读!一起看看杨梅老师为大家准备的干货内容。


  在正文开始之前,文都比邻小编还是要先提醒下咱们的预测营的同学,你们加赠的《主观题答题方法训练课》,由赵老师亲自授课的,价值很高,一定要认真听讲。

01首先先来看看主观题有多重要?


  心理学考研统考:分的试卷,主观题包括5道简答、3道论述,8道题总分值为分,占比近50%。


  应用心理考研自命题:绝大部分院校命题形式以主观题为主,占比50%~%。也就是说一部分院校完全是以主观题的形式进行命题的。


  由此可以看出,一套试卷分数能不能拿到高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观题能不能拿到高分。为什么要强调答主观题?因为大家的不!重!视!但是主观题可以帮助我们得!高!分!


  “明明我都背过了,写出来了,结果分数不理想。”


  “考试中,看见题会,但是无从下笔。”


  “考完试,对完答案,哦~原来这一点没有答进去。”


  “哎?这道题我会!就是没时间了。”


  “这道题挺简单的,我就是不会拓展。”


  同学们发现了么,即使这个知识点你背过了,但是离写出来、完整的写出来、完整有条理的写出来还是不一样的。所以说:背过≠答出来。好多同学在复习、做题的过程中存在这样的现象:客观题做了一遍又一遍,可是主观题就是不想动手做;看见会的,用意念答完了;看见不会的,翻看答案,意念会了。到真正考试的时候,傻眼了——不会的没有答,会的没答全。

02下面重头戏来客,详细来介绍一下主观题答题方法:


  就拿统考来说,8道主观题,假设你和B同学都掌握了,你只是把记住的重点写上了,而B同学呈现的卷面整洁有条理,结果你俩的卷面分差了几十分。一道题因答题的方式、完整性不同,10分的简答题,一个得7分一个得到了9分,这样8道题就差了16分。在全国考生成绩中,这差的可不是一点点了。


  常见的主观题包括:


  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材料分析题、实验设计题等。


  我们今天从这几个题型入手,探讨每个题型的答法,尽量在掌握知识的前提下,拿到尽可能多的分。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是较为普遍的一种题型,主要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简单、粗暴,答好的基础是我们熟记相应的知识点。


  首先第一句话要开门见山的给出这个名词是什么,然后对这个名词做进一步的解释。根据分值的不同3~8分,结合相关的内容展开具体论述,可能涉及:代表人物、时间、特点、性质等等。注意关键词,一般都是踩点给分,做到答案简洁、条理清晰

简答题/论述题


  (1)审题:


  先看题目到底问了几个问题。


  例一: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句话体现了知觉的什么特性?这一特性在知觉中的作用有哪些?


  这题包含两个问题:知觉理解性的概念;在知觉中的作用。


  例二:


  论述注意的过滤器理论和衰减理论,并计较两者的异同。


  这题包含四个问题:过滤器理论;衰减理论;相同点;不同点。


  (2)按点答:


  善用序号和分号,不同的内容分点回答。


  例如上面例题:论述注意的过滤器理论和衰减理论,并计较两者的异同。


  需要回答四个点:


  1.什么是过滤器理论


  2.什么是衰减理论


  3.相同点:①②③……


  4.不同点:①②③……


  注意要点:


  ①解释名词:


  题涉及主要名词需要进行解释。比如上述案例中,需要写出反映了知觉的理解性以及什么是知觉的理解性。而不是简单答一句:反映了知觉的理解性。


  ②知识联系:


  平行知识点、不同理论的对比、联系与区别。比如,难度和区分度,横断研究和纵向研究的关系。


  这些知识点不仅仅是简单的背诵就可以,还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平时的复习的时候,注意画框架图,注重平行知识点的对比记忆,以及大框架的记忆。比如,论述情绪的认知理论,我们要知道的知识点包括:阿诺德的评定-兴奋理论;沙赫特-辛格的因素理论和拉扎勒斯的认知-评价理论。


  ③论述题:


  注意知识点要答完整,最后加一两句话进行总结。

材料分析题/应用题


  综合度相对比较强,有知识点之间的关联,也有跨学科之间的关联。需要我们根据材料或者问题定位到相对应的知识点,再加上自己的理解分析解决问题。


  常涉及的科目有: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管理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变态心理学、咨询心理学等科目。


  同学们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具备扎实的学科基础。


  尤其是知识点对应的经典实验以及实验的过程,都是需要同学们牢牢记住。比如,社会心理学从众的线段判断实验、管理心理学的霍桑实验、实验心理学的经典范式等。


  (2)能够跨学科联系。


  比如,材料反应的是社会心理学的从众现象,请设计一个实验,验证这个心理现象。因此在后期的复习过程中,需要建立大的学科框架,做到通过一个知识点发散到很多相关的知识点,这样有助于分析材料。


  (3)注意加上自己的理解。


  在简答题/论述的基础上,除了答出框架和补充点之外,需要同学们结合材料把自己分析理解的部分在答题卡(纸)上呈现出来。


  (4)能够快速准确地定位知识点。


  分析题和应用题目具有一定的灵活度,需要我们能够根据材料快速准确地定位到所要考查的知识点。


  例如:


  答题思路如下:


  ①.解释什么是吊桥效应。


  ②.熟知情绪的几个理论观点,结合材料分析找出最适合的理论,写出观点(詹姆斯兰格的外周情绪、沙赫特---辛格的情绪理论)。


  ③.结合理论分析,为什么会出现材料中的实验结果。

实验设计题


  实验设计题可难可易。首先需要同学们明确目标院校的考查难度,然后需要具备一定的推断统计心理学的基础,因为这一类题型很可能将实验设计与统计结合进行出题。


  (1)材料类的实验(相对简单)


  一般涉及:实验的类型(内、间、混设计;优缺点),自变量(题中有)、因变量(按照材料进行总结)、额外变量(来源、控制)。记忆性知识点偏多,一定要记住各种实验类型的优缺点和额外变量的控制方法。


  (2)改错类的实验(有一定难度,但出题概率较少,不要忽视)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①自变量:


  选取是否合适?是否有缺失?


  ②因变量:


  操作定义是否合适?有没有测到想要测量的变量?


  ③额外变量:


  被试选取是否具有代表性?是否符合实验伦理?


  ④实验过程:


  实验设计:是否为真实验设计?是否为最优方案?实验程序:是否恰当的控制了额外变量(顺序效应、练习效应、主试被试效应)?


  实验流程:实验假设、目的是否与实验结果相对性……


  (3)设计完整的实验(相对综合)


  对于一些同学来说可能有点难,但实验设计有一套固定的模板,加上适当控制额外变量,一个实验的框架就出来了。


  实验目的:


  一般材料都会给,我们直接从题目中找就可以。


  实验假设:


  就是我们想得出的结论,一般描述就是有差异、有影响。


  实验设计:


  ①设计类型:确定自变量个数、水平数,确定因变量,属于哪种实验设计(内、间、混)。


  ②自变量:A(a1,a2......)、B(b1、b2、b3......)......


  ③因变量:是能够观察到的,必要的话下可操作性定义,这需要结合具体材料。比如研究员工的社交焦虑水平,可以用社交焦虑量表进行测量。


  ④额外变量:要控制的额外变量有哪些?可以从被试、主试、设计、环境、数据处理方面进行描述。


  ⑤被试的选取、分组:取样具有代表性,保证每组被试数大于等于30。


  ⑥实验所用的材料。


  ⑦实验程序:注意积累经典的实验范式,借用经典的实验范式可能会成为考试的加分项。


  数据处理:


  本部分涉及推断统计的知识,大概率是参数检验部分的内容(但不排除非参数检验的可能):


  t检验——两水平(独立/相关样本);方差分许——单因素(大于2水平)/多因素。


  实验结果:


  对应的实验假设。一般来说,主效应显著、交互作用显著或差异显著。


  最后的最后,希望大家在做题的时候一定要练习主观题!一定要写!只有写出来才能知道我们掌握的程度,再结合解析分析原因并进行改进。最后祝大家金榜题名~

1
查看完整版本: 答题必看心理学考研主观题在考试中到底有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