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童教育#
作为学生,分析解决问题时,怎样消除分析解决问题的心理障碍?
有些问题看来不难,让你分析,一答就错,这往往是分析问题时存在的种种心理障碍在作怪。现就我国教育工作者作的有关心理实验,帮你弄清楚产生这些心理障碍的几种原因,从而去主动克服它,这有助于提高你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一、分析问题防止“先入为主”。
问题:一个小孩和一个大人在黑夜的荒地上走路,小孩是大人的儿子,而大人不是小孩的父亲,问大人是小孩的什么人?”
这样一个极其简单的问题,问了五个大学生,要求在一分钟内答出大人是谁?结果,一个答是小孩的叔叔;一个说是小孩的祖父,一个没回答,一个说不知道;只有一人正确回答是小孩的母亲。为什么他们之中的多数人不能立刻正确回答这样简单的问题呢?
原因是被题目开始说的“在黑夜里荒地上走路”造成的“心理眩惑。”黑夜走路一般是男性,加之在荒地上更加是男性,接着指出小孩是大人的儿子,“儿子”又是男性,这就进一步引导从男性出发来找答案。
题目明确告诉不是父亲,则有的只好不答。这种“先入为主”造成的“心理眩惑”,是不能立刻作出正确判断的主要心理障碍。
心理学上把“先入为主”又称作“优先效应”。它说明问题的信息出现顺序不同,对人有着重要影响。“优先效应”有消极的一面、如上述解答问题,了解它就能克服心理障碍,但它也有积极的一面,利用这种效应也能加强对人们的影响。
例如,在讲演时一开始就鲜明地提出自己的正面观点,这叫“先声夺人”,就是利用优先效应”加深听众对观点的印象,引导听众按自己的思路去定向思考。最后在结尾处再次用新证据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达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第三、抓关键搂脱“习惯思维”
问题:“一只水桶里的水每分钟增加一倍,十分钟的时候,桶里的水盛满,问桶里的水何时可达半桶”。
此题曾要求不同专业的名学生作书面回答。这里举出中学生能看明白的两种类型解法加以分析。
解法(一):设第一分钟桶里的水为1公升,按题意,则10分钟内的水增加量依次为:1公升、2公升、4公升、8公升、16公升、32公升、64公升、公升、公升、公升。因满桶为公升、半桶是公升、所以在9分钟时可达半桶。
解法(二):答:9分钟可达半桶。因十分钟桶水满,按题意,前一分钟桶里的水是后一分钟桶里水的一半,所以9分钟时桶里水应为满桶之半。
上面两种答法,不仅表现的繁简不同,更重要的是反映他们思维习惯各异。解(一)是按题给顺序进行顺向推理,这是多数人习惯的思维方式,尽管可以得到准确答案,不免失之于冗繁。
由于不习惯于多路思维,所以在做题前不去认真研究解题策略,往往失去“选优巧取”的机会,因而使解法显得呆板。解(二)不仅是解答简明,就其思维方式言之,属于统观全局,抓住关键,进行逆向思维,“巧解智取”,两步完成,堪称解题优选方案。
最后,心理学上把沿着固定思路去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称作思维定势。分析解决问题时,要摆脱单一的思维定势,提倡多路思维,研究解题策略,既要“顺推”,又能“逆取”,解题应以“巧”取胜。对中学学习而言,题解出来并不算完,还要向自己提出三问:
一、这种解法是不是唯一的?二、能否用更简便的方法去取代?三、这个题能有多少种解题思路?,“思路可贵”,有利的思路将使你走向成功;“思路可畏”,不利的思路将使你误入歧途。当你意识到习惯思路(习惯思维)的消极作用时,就会扫除心理障碍,发挥创造性思维,这时成功的大门已经向你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