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聚焦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1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边缘化、形式化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社会思潮千变万化,各种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分数至上的风气使学校和教师把大部分精力放在了文化课的教授上,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被边缘化、形式化。
小学阶段如果只重视文化课教育,不注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然影响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虽然很多学校已经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课程表上写着“心理健康教育”课,但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开设往往是流于形式而忽略了内涵,只停留在表面,停留在挂在墙上的课程表上,停留在领导检查工作时。即使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部分教师因为专业性的局限,只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而没有真正做到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培养健全人格和良好个性心理品质,致使心理健康教育不能落到实处。
按照要求,每所学校应配备专、兼职心理教师,设置心理辅导室,心理咨询室,心理咨询信箱以及心理热线电话,但因为客观原因,很多学校的心理辅导室,心理咨询室,以及心理咨询信箱和心理热线电话被闲置,无法发挥其真正的作用。
1.2教师的专业能力有待加强
因为小学教师所学专业限制,大多数学校缺少持证上岗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他(她)们不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执业能力,导致无法有效开展专业化的教学工作。有些学校招聘了心理健康教师,虽说这些教师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但是实践经验却不够,不能给学生提供专业的心理健康辅导。一些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由班主任或道德与法治教师担任,这些老师没有经过专业培训,专业知识和技能没有经过系统化地学习,在教学中或面对学生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时,只能采用经验方法进行说教,不能有效的进行专业疏导和处理,致使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不明显。
1.3教育教学模式单一
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很多学校教育教学模式单一,实效性差,仅仅停留在上“心理健康教育课”这种单一的教学形式上。教师大多采用宣读教材、一味讲解的方式“满堂灌”,注重为学生讲解心理健康的概念,生搬硬套心理学知识,把心理课上成语文课、道德与法制课。机械讲解的方法虽然有一定效果,却背离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指导思想。师生之间缺乏互动与交流,教师无法有效掌握学生真实的心理状态,很难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一旦学生的心理问题爆发,将会产生严重的后果。
2优化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2.1健全心理健康教育组织机构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强,科学性强的工作,应加强各级教育部门的督导和管理,并借助专家定期进行理论和实操的指导,以有效整合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促进学校开展好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内部应设置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配备具备专业知识的教师,确定工作目标,做好工作计划,制定评估体系,负责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及活动的开展,开足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负责人要与年级组长、班主任、任课教师密切协作,获得学校各个部门和老师的支持与配合,促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进入良性、可持续发展。
2.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养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性建设是开展好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性直接影响到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基于此,学校可以选拔对心理健康教育热爱的教师参加专业培训后担任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心理教师应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学习贯彻《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做学生“心理健康的保健者,学习生活的辅导者,心理潜能的发掘者,心理发展的促进者”,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不断学习新理论、新技术,调整教育的方式方法,在教育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进行规范和改进。各级领导应从各方面对心理教师给予支持,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充实理论知识,提供不断学习、进修、提升的机会。学校逐渐形成专兼职心理教师为骨干,班主任为主力,全体老师齐参与的学校心理教师队伍。
2.3重视学校、家庭、社会之间的合作
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前提是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紧密合作,确保无论在家庭,在学校,还是在社会,学生的心理问题都会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