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常识解析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我们为什么还要阅读弗洛伊德
TUhjnbcbe - 2025/5/13 17:50:00

本文节选自《自我的探寻:弗洛伊德与精神分析的诞生》,作者戴军。

今天很多人谈起精神分析,往往会觉得这是一门过时的学科,弗洛伊德是一个已经过时的理论家。

这是为什么?从心理学上说,这可能是一种防御机制,因为弗洛伊德揭示了一个令人感到羞耻的结构性的欲望问题:每个人都会在无意识层面对父母有特别的情感,但是由于被基本伦理压抑,人们只好转向寻找一个和父母相似的对象作为爱慕对象。为了防御和对抗这种难以启齿的感情,人们转而否定弗洛伊德。

还有一个原因在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已经成为很多心理治疗理论的基础,而各种新理论看起来自成体系且不承认自己从精神分析分化而来,所以人们常常会忽视它们中的精神分析血脉。

如果深入读完《自我与本我》,我们就会明白,为什么今天还要继续阅读弗洛伊德。

首先,弗洛伊德提出的这套“本我—自我—超我”的人格结构理论和“无意识—前意识—意识”的心理结构理论,已经成为一种基本常识,并且渗透到现代社会的各个学科和各个方面。

我们每天都会思考自己的自我是什么,自己未来会成为什么样的自我,也会与别人在日常中讨论无意识的问题,这在弗洛伊德的时代是不可想象的。在那个时代,无意识还是一个专业的哲学术语,可是现在已经变成了我们日常使用的话语。对于这种建构出我们基本生活的理论,我们当然有必要反复重读。

其次,后来的精神分析各种流派,都是从弗洛伊德的理论基础上建构出来的。主流精神分析流派中,自我心理学派继承和发展了弗洛伊德对自我防御机制的分析,客体关系学派扩展了弗洛伊德对客体概念的研究,拉康学派从语言学角度重新建构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自体心理学派从自体的角度重构了精神分析。

在其他心理学流派中,海灵格(BertHellinger)的家庭排列从精神分析学派中吸收了无意识流动的动力学,并将其转化为家族关系的形式化排列动力;在后来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派中,虽然该学派号称不

1
查看完整版本: 我们为什么还要阅读弗洛伊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