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常识解析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70年代中国,赤脚医生上门看病,温暖中国
TUhjnbcbe - 2025/5/8 16:54:00

在20世纪70年代,中国还处在一种百废待兴的局面,以农村为主的大多数地方还没有现在的诊所,甚至连看病都是一个问题。为了解决大多数农村看病难的问题,政府开始号召下乡为村民看病,于是在中国乡间出现了“赤脚医生”这一职业。

一些影视剧中曾有关于赤脚医生的描述,大多是半路出家,知道一些基本的医学常识,但是没有过专业的学习深造。

不要小看这群人,在当时的那个时代,这群“赤脚医生”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在那个农村还很贫困的时代,人们吃饭都很艰难,更没有钱去看病。

为此,国家倡导支援乡村的医疗建设,鼓励乡村有知识的青年自学医学常识,于是便有了“赤脚医生”这个职业。

赤脚医生

赤脚医生——一个半医半农的特殊职业

当时大多数医疗设施都设立在城镇,乡村和城镇的医疗诊所差距很大,在当时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大多数,较好的医疗条件被少数人占有。

为此国家领导人号召有医学知识的专业人才去培养一批青年医生,去走街串巷为村民治病。在国家领导人的号召下,一大批年轻人开始去自学医学知识,为下乡做准备。

与此同时,乡村也开始建立相应的村卫生室。为了扩大医疗队伍,国家大力提倡乡村本地青年积极投入到医学常识学习中,为本村的卫生所充实人才。除此之外,国家还出版了一批医学常识手册,供这些赤脚医生们当作教科书参考,在全国各地的家庭中也开始流行起来。

赤脚医生

当时,大家都对医学一无所知,只能从最基本的穴位开始学起。由于没有实践经验,那些年轻的赤脚医生就在自己身上试针,培训几个月,就开始进入卫生所正式工作。

“赤脚医生”这个称呼最早来自南方一些地区。赤脚医生不像一般的医生,以看病为生,他们还要兼顾自己家里的农活,所以经常是一人兼两职。

南方人大多种植水稻,经常需要赤脚劳作,所以就有了“赤脚医生”这个称呼。他们大多头戴斗笠,身背药箱,挽着裤腿,这是他们最典型的代表形象。

赤脚医生

土药配土方——赤脚医生的医疗设备

在当时的那种艰难环境下,医生都是现学现卖,更别说有什么医疗设备了。据史料记载,在当时最流行的就是针灸和草药,针灸在中国有着很长的发展历史,一度被认为是中医治疗的必备技术之一。而草药更是土生土长的中国特产。

像这些中医类的还好说,关键是涉及一些伤口处理,就比较麻烦。在当时,卫生条件不好,一旦伤口处理不好就容易感染,这对那些赤脚医生来说是个不小的考验,不仅是考验胆量,还要细致。

据说当时最年轻的一位赤脚医生才16岁,还是一个孩子,别说看病了,可能大家从心理上就不能接受。然而就是如此年轻的一个医生,亲自给一个病人缝合了伤口,血当时就止住了。从此以后,当地的人都对这位年轻医生信赖有加,也树立了威信。

赤脚医生

从这种年龄上可以看出,当时的大多数赤脚医生都是赶鸭子上架,因为全国大多数医疗条件的缺乏而不得不为之。这种赤脚医生的存在,既为村民看了病,又解决了药材等问题。当时的人看病几乎不花钱,赤脚医生开的药多为中药,自己去山上采一些回来,几乎没有太大的成本。

于是,在日常工作中,除了看病外,外出采药也成为赤脚医生的一项日常工作。采药看似简单,但是对那些新上任不久的医生来说,也蛮困难的,首先你要认识你要找的草药,其次就是要找对地方,因为不同的植物喜好不同,生长环境也不一样。所以采集起来也比较麻烦。

整体来说,赤脚医生的工作也不轻松,所有的医疗条件都需要自己去创造。但是这些年轻的医生并没有被吓到,而是勇往直前,在当时可以说风靡一时。

赤脚医生

赤脚医生不仅在国内大受欢迎,而且在国外也广为流传

中国的赤脚医生威名远播,甚至传到了国外。当时新中国成立时间不长,国际上对中国的现状一直

1
查看完整版本: 70年代中国,赤脚医生上门看病,温暖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