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立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目的,当然是要引导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这需要作为受教育者的大学生的主动配合,否则课程将很难顺利地按计划进行。大学生的心理现状,其实是比较堪忧的。
我认为,健康的心理,必须有建立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基础上。然而很多大学生,本身三观就不太正。有多少带着混日子的心态上大学的,只要你到大学的宿舍去走一圈,就会深有体会。当然,这并不是指责,其实大家都是成年人,很多都是从高校走出来的,事际的情况怎么样,大家都心知肚明,现在的情况,只可能比前些年更糟,不可能更好。因此,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真的是很有必要的。
退一步说,就算你不同意我的大多数观点,但是开始这样的健康教育课程,主要就是针对那些心理健康发展上可能出现问题或者已经出现问题的学生,这总没有错吧。而这些学生,最大的问题,不就是不愿意配合教学工作吗?如果他们肯好好的配合,也不至于出现心理健康的危机啊。我们平时的教育工作中,也多少都有浸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既然必须开设专门的课程了,那当然是在平时的教育失效或者效果不明显的前提下,才有这个必要性了。
当然,心理正常,健康的学生,也适合这样的课程,因为心理是动态发展的,现在正常,健康,并不表示没有出现问题的可能。
因此,开设高校心理健康课程,首要任务是,想办法让大学生们愿意参与进来。因此,一般的课堂教育模式肯定是不合适的,建议采用活动教育模式。让那些心理健康的学生,带动有心理问题或者潜在心理问题的学生,一起接受心理健康教育。
课程的目标应该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前提。着重解决三个问题,一交际困难问题。课程活动要着重为学生提供大量的交际机会,让学生在交际实践中学会交流,分享,配合,提高交际的能力。二前景担忧问题。课程可以开设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包括实习活动,让学生有提前接触社会生产生活活动的机会,让学生明白,解决前景问题,还得靠自己,积累文化知识,锻炼专业技能。三情感问题。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情感问题,有正确的恋爱观,与异性同学发展健康的友谊。
如果能设立并完成上述三个目标,我相信,这样的心理健康课程一定会大受大学们的欢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