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的作者邓肯·J.瓦茨是:小世界网络之父,网络科学奠基人之一。雅虎研究院和微软研究院首席科学家。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影响全世界的康奈尔大学“A.D.怀特博文讲座教授”。宾夕法尼亚大学工程学院、传播学院和沃顿商学院教授,横跨工程学、商学、社会科学三大领域。
这里的“小世界网络就是我们所熟悉的“六度分隔理论”,即: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五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
要理解本书的书名《反常识》,我们需要先明确什么是常识:
1.指日常生活中与文化相关的社会共识;
2.专业内的基础知识。
本书中大部分情况下指的是第一种意义,但有时却代表了第二种意思;而从“反常识”的定义出发的话,应该要反的是第一种意义上的未经严谨的科学方法检验的想当然的知识。对于专业内的基础知识,当然也不是不能“反”,但已经超出了本书的讨论范围。
说完了“常识”,我们再来说一下“反”,这里的“反”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是表示“反思”还是“否定”?
看完书后,我觉得书中应该是“否定”的意思,但我觉得对于常识,我们其实真正需要的是“反思”;因为常识不可能都是错的,不能盲目地否定所有常识;我们需要做的是对常识的反思,只有通过反思找到常识中存在的思维漏洞,然后去验证真伪后才能选择是否需要否定。
看完书后,我总觉得书名《反常识》好像用得不太恰当;搜索资料后才发现原来之前有过一个翻译版本的书名是《一切显而易见》,对比一下会发现现在的书名会显得更有吸引力。但认真看一下英文的书名,直译应该是《一旦知道了答案,一切都是显而易见的》;而上一个版本的书名才应该是对本书的最好总结。
关于“反常识”的书,我想知道的是在我们的常识中有哪些是错误的;只是告诉你常识中有错误却不指出错在哪里是完全没有意义的。本书中除了指出了一些常识中的错误外,还用了大量的篇幅讨论复杂事件的不可预测性;处理复杂事件需要专业的知识,而它的不可预测性并不是常识性的错误。本书中有些地方把这两个概念搞混了。
全书主要分为两部分:
1.常识思维带来的四大误区:
解释个体行为、
解释集体行为、
解释意见领袖影响力、
解释历史事件时出现的误区。
2.反常识思维带来的三大红利:
快速反应、
不断试错、
系统思维。
其实第二部分提到的三种方法是应对不可预测的未来的解决之道,与第一部分中的“用常识解释个体行为的误区”完全没有关系,而所谓的“系统思维”也只是一个看起来很正确却没有任何实践指导意义的建议,毕竟怎样才是系统思维,系统思维需要考虑哪些细节并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不同事件面前的细节不一样,很多所谓决定成败的细节也只有事情发生之后才能被总结出来,正如原书名一样“一旦知道了答案,一切都是显而易见的”,“细节”就是这么一个长得像“马后炮”的东西。
书中提到以下一些我们的常识中的一些误区:
1.到年,泰特洛克总结了这些(政治)专家给出的答案,但结果发现他们的总成绩还不如索性把每个问题的三种可能性都均等地设为33%。
2.有些歌曲可能会在实验初期纯粹偶然地获得更多下载次数,后来的受试者受这个影响,就会以为这首歌曲好听,以至于给予它更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