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常识解析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须引起重视
TUhjnbcbe - 2025/4/21 17:08:00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目标

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充分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少数存在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提供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帮助他们尽快消除障碍,以良好的心理状态投入学习和生活。

二、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内容

普及心理健康基本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帮助学生了解简单的心理调节方法,认识心理异常现象,初步掌握以学会学习、人际交往、升学择业以及生活和社会适应为重点的心理保健常识。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确定各学段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内容如下:

(一)小学。帮助学生适应新环境、新集体和新的学习生活;调整学习心态,正确对待学习成绩,提高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克服厌学心理;乐于与老师、同学交往,并在谦让、友善的交往中体验友情;培养集体意识,在班级活动中养成开朗、合群、乐学、自立的健全人格,培养自主参与活动的意识和能力。

(二)初中。帮助学生适应中学的学习环境和学习要求;培养正确的学习观念,确定合理的学习目标,学会科学用脑,不断提高学习能力,改善学习方法;把握升学选择的方向;克服青春期烦恼,逐步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抑制冲动行为;提高自我认识能力,能够客观地评价自己,积极与同学、老师和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懂得与异性交往的原则;逐步适应生活和社会的各种变化,培养承受挫折的能力。

(三)普通高中。帮助学生适应高中学习环境,发展创造性思维,充分开发学习潜能,在不断成长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在了解自己的能力、特长、兴趣和社会就业条件的基础上,确立职业志向,进行职业选择和准备;正确认识人际关系状况,掌握人际交往的原则和方法,正确看待和异性伙伴的交往;提高承受挫折和应对挫折的能力,掌握合理宣泄与倾诉的途径和缓解压力的基本方法,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

(四)职业学校。在落实普通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自己、悦纳自己、增强自信心;树立职业理想和正确的职业观,了解相关职业的性质与自身特点,提高职业价值感;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关心社会,了解社会,强化学习和锻炼,为立足社会作好充分准备。

三、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和方法

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需要,积极拓展教育途径和方法,分层次、有重点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教育形式上,小学要以游戏和活动为主,营造乐学、合群的良好氛围;初中要以活动和体验为主,突出克服青春期烦恼和品格修养教育;高中要以体验和调适为主,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取向。在教育方法上,可采用游戏参与、活动体验、情境熏陶、感悟分享、意志磨练、榜样示范等方法进行。

(一)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教师要在了解学生心理状况的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教学计划,有针对性的选择合适内容,认真备课,通过丰富多样的形式普及心理健康科学常识,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心理保健知识,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活动课课时可从学校课程中安排,每学期一般不少于6课时。各学校要确保开足课时,落实教学计划。在活动课开展过程中,要防止德育训导、知识灌输和医学分析倾向,不得组织考试。

(二)进行个别咨询和辅导。有条件的学校要建立心理咨询室(咨询室建设标准详见附件2),开通心理健康教育热线、专用电子邮箱或在校园网开辟心理咨询专栏,安排专人负责,与学生进行一对一的沟通,并建立相关档案。对极个别存在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要及时识别并转介到医学心理诊治部门。个别咨询和辅导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灵活安排,一般每周安排5课时。

(三)组织团体辅导或讲座。各学校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开展不同类型的团体训练、成长辅导或专题讲座,每学期至少组织一次,并做好记录;也可以针对有共同心理问题的学生开展小组辅导。

(四)加强教育教学常规渗透。班主任要对全班学生进行普及性教育,并要针对学生个体心理发展中的问题,协助心理辅导教师进行防治;各学科教师要在学科教学中,及时发现和发挥学生潜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共青团、少先队、学生会等组织要通过组织各种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五)建立和完善家校互动机制。学校要加强与家长的联系与沟通,共同

1
查看完整版本: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须引起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