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常识解析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读书看穿伪心理学的本质
TUhjnbcbe - 2025/4/20 17:16:00

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我对心理学和伪心理学并没有什么确切的概念,更别提怎么区分了,这本书帮助我修正了许多自己脑中的常识误区。

跟一起读这本书的好友聊起说我读之前都不知道自己的思维里有那么多的误区,好友说,她读心理学之前的目的是想要寻找生命的意义,读完之后才茫然地发现原来“寻找自我”这种终极问题根本就不在心理学研究的范畴之内。

事实上,没有任何科学可以对本质主义问题作出回答,而心理学属于科学的范畴。

科学的特征

我在之前的文章里提到过,通过心理学的学习竟然能让我对很多事情有了新的思考。读心术、算命、星座、血型、养生、占星术、通灵外科手术、超速阅读等等,这些我脑海中一直认为妥妥属于心理学的内容,竟然都是伪心理学……

科学有三个特征:

系统的实证主义;

公共性、可检验的知识;

实证可解的问题。

科学是具有可重复性并需要经过同行评审的,你提出的结论是其他人也可以重复实验出来的,并且被主流媒体认可。虽然同行评审不是绝对的,但那些随便发表在犄角旮旯的杂志上并声称自己不被主流所接受的内容,几乎都是伪科学。而科学家在验证一个科学理论时,最重要是要确认它是不是可证伪的。可证伪性代表有边界。

见证和个案

以前一直以为弗洛伊德是心理学界的泰斗,没想到洛伊德的理论在美国心理学会(APA)会员中被认同的几率不超过10%,在美国心理协会(APS)中被认同的比例也不超过5%,他对现代心理学的贡献被媒体过分夸大了。弗洛伊德的理论最大的问题是,他的那些个案研究的数据并不能支撑他的整个理论。

见证叙述和个案研究并不能推断出理论是否合理,因为这些研究都是作为孤立的现象存在的,缺少必要的比较性信息。然而我却经常被那些具有鲜活性的见证叙述所吸引,并且会因此被左右自己的决策。基于此,购物的时候,卖家常常会利用一些买家秀来吸引顾客,这些反馈都是个案,却因为看起来很鲜活生动,能够更好地促进顾客下单。

偶然性事件

前几天跟一个朋友一起吃饭,回家一翻我的五年日记本突然发现,去年今日我们竟然也是一起吃的饭!这种巧合太神奇了,怎么解释呢?是好友之间神奇的缘分吗?

书里说,人们面对随机事件,总是倾向于看到他们所期望的关联,这种心理让人们在原本并没有结构的地方也看出了结构。巧合,根本不需要解释。

科学是严谨的,科学预测是建立在统计资料的基础上的,尽管错误和不确定性永远都存在,但科学永远不会忽视统计资料。

后记

读这本书的过程非常有趣,一边piapiapia打脸,一边暗自发出“噢,原来是这样啊”的感叹。如果你也对心理学感兴趣,那就从这本书开始读起吧。

年每日更新之32/,感谢阅读。

1
查看完整版本: 读书看穿伪心理学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