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常识解析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心理学家假装有文化的人,容易在这3个细节
TUhjnbcbe - 2025/4/20 17:15:00
上海白癜风医院 http://bdfyy999.com/

#实用心理学#

当我们在判断一个人是否有文化时,真正的依据是什么?按照韦氏字典的定义,文化指的是一种人类知识、信念和行为的综合模式,取决于学习和向后代传播知识的能力。

有人把它视为传承文明的重要工具之一,可遗憾的是,这种和谐如今正在被一类特殊的群体打破。不知何时起,我们的身边出现了一些喜欢指点江山的“文化人”,他们沉浸在自己逻辑中,时不时冒出一些片面、不真实的言论,从而把大众和舆论带进一个死胡同里。

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如何甄别身边那些假装有文化的人。

01错误推导:喜欢把道听途说来的信息拼凑成所谓的“真相”

心理学家Dunning认为,在个体接触到某些新鲜事物并尝试作出解释的过程中,一旦缺少了对应的知识储备,我们就会倾向于从过往的经验和常识中进行推断,继而制造出一些极其主观的印象与判断。

大脑的这种无意识反应会让个别人为了掩盖自己的心虚与无知,开始把一些道听途说来的信息碎片拼凑成所谓的“真相”,以一种无比自信的姿态把这些根本站不住脚的理论输出给别人,并且拒绝来自权威的质疑。

研究显示,假装有文化的人身上通常都伴随着极其强烈的自信感,这种自以为是的无知大概率会让他们在进行错误推导后得到一个风马牛不相及的结论。虽然此类判断完全经不起理性和科学的考量,但这些人依然会拿一些捕风捉影的论据来为自己撑腰,因为在他们的观念中,承认自己学识有限很丢面子,而且自己也没有吹牛。

02达克效应:无知者无畏,没搞清“斤两”就开始夸夸其谈

年,一项来自《心理科学近期趋势》的研究指出:那些方方面面都排名倒数的人,更愿意认定自己有着过人的能力。在实验过程中,所有被试对象均完成了两份答卷,一份是对能力水平的客观测试,另一份是对自身能力的主观评估。结果显示,能力水平测试分数仅仅排在最后10%的人,他们对自身能力的主观评估分数却排进了前40%,中间出现了46%左右的平均夸大。

这种现象被学术界称为达克效应,它指的是个体因为能力不足而产生的一种认知偏差,类似一种无知者无畏的自我优越感,换句话说,没什么能力的人往往很难认清自己有几斤几两,而且习惯于把自己摆在一个较高的位置上。

心理学观点认为,达克效应的出现主要归因于无知,当个体在面对自己不了解的领域时,一方面无法从专业的角度给出解释,另一方面无法准确地判断他人的真实了解程度。回归到假装有文化这个问题本身,个体对自身水平的高估以及对别人反应和掌握程度的误读,这两大心理动机最终促成了他们的夸夸其谈,乱说一气。

03巴纳姆效应:用一些故弄玄虚的话干扰人的主观判断力

年,心理学家Forer对自己的学生展开了一项心理学实验,他特意发给每个人一份单独的人格分析报告,并让他们按照描述的准确度来对报告进行打分,0分代表根本不不沾边,5分代表完全符合。

事实上,针对所有学生的分析内容都是一模一样的,并且大量地使用了笼统和一般性的描述语言。意外的是,就是这么一份看上去很不靠谱的报告,最终却得到了高达4.26的综合评分,也就是说,在大部分学生心中,这些模棱两可的话很对自己的胃口。

这种现象被后世命名为巴纳姆效应,它的发现揭露了一个重要的心理学事实:在没找到什么能够信赖的凭据时,大众更倾向于接收一些空洞、模糊,并且泛泛而谈的描述,哪怕它们与真相背道而驰,这也是部分伪科学广泛传播的根本原因之一。假装有文化的人更愿意利用人的这种心理,乍一听很厉害的样子,可当你事后回味,对方根本没拿出什么干货,言语之间也根本抓不到任何重点。

参考资料:《认知心理学》

1
查看完整版本: 心理学家假装有文化的人,容易在这3个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