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二师弟
近日,医院的陶勇医生发声:“医生给患者希望,全社会给医生安全,让我们一起努力打击伤医行为,司法机关保护医护人员的安全,让我们的就医环境更加和谐、更加美好”。
陶勇医生的呼吁这一番话又把我们拉回了当初陶勇医生所遭遇的困境,他医院被砍伤,伤口一度覆盖胳膊、后脑勺等多处位置。不得不说,陶勇既是医生,又是恶意伤医事件的受害者,在医患关系这一话题领域有着更权威的发言权,现身说法常常是最服人的。
鉴于恶意伤医事件不断、医患关系紧张的社会现状仍未改变。因此,今天我们聊一下医患关系这个话题。在这一方面,西方有些理论或许能够给我们一些启示。
医患关系的四种模式比如Emanuel,E.andEmanuel,L.在年时就提出了关于医患关系的四种基本模式,分别是:父权模式、资讯提供模式、诠释模式和审议模式。
下面我们分条来说。
01“一家独大”的父权模式?
一、社会学意义上的父权指的是男性在某一领域具有决定性、支配性的地位。
比如在家庭生活中,父亲往往就是家里的顶梁柱,他的话语权常常是最大的,颇有点“不容置喙”的意味。
举我国为例,男性在社会生活中往往占据主导型地位,从奴隶制社会发展到如今的现代社会,除了某些特殊时期(母系氏族社会)女性比较有话语权,其他的都是男性做主。
原始社会就是一种父权社会这一方面是由于男性的身体比较强壮,能够给予女性以一定的保护,并因此使女性产生崇拜的情结(特指原始社会与奴隶社会时期),另一方面则由于封建观念的影响,男性为尊的观点不容易改变。这同时也是女权主义思想兴起的缘由。
二、医患关系中的父权侧重于医生这一群体。
医生相对于患者来讲具有独特的知识优势、技术优势,或许有些患者对于医学常识有一定的认识,但更多的患者则是对此一窍不通。因此,在医院看病时,他们必须依赖于医生——不仅在治疗方法上依赖医生,更在医学知识上面依附于医生。
所以医患关系中的父权模式指的是医生在给患者看病时“一家独大”,没有从患者的角度、立场上去为患者思考问题,而只是用强横的语气来命令患者,这种不平等的态度就在医生与患者之间形成了一种隔阂、障碍,其结果必然是医患之间信任危机的产生。
父权模式下的医生不负责任根据卫生部的医患关系调查研究发现,病人对于就医服务的满意度仅为57、5%,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了至少有将近一半的病人对于现代的医疗服务不满意,而这种“父权模式”的互动方式则是造成这种不满意的主要原因之一。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我们是一个病人,当我们去看病时,医生并没有用平等的态度来对待我们,而是用冰冷的命令式的语气来对待我们,那谁的心里会好受呢?本来已经是有病在身,在医院又得不到医生的理解,我们自然会对医生十分不满意,甚至因此诱发暴力矛盾。
02资讯提供模式没有点到“穴位”上?
一、资讯提供模式当中的“资讯”特指专业的医学知识。
这里的医学知识必须通过系统的学习、培训才能获得,而我国是一个农村人口占比很大的一个大国,这就决定了绝大部分的患者对于医学知识甚至是医学常识都是很不了解的。
专业的医学知识靠系统学习取得而资讯提供模式恰恰就是没有了解患者的这种普遍情况,这就是没有点到患者的“穴位”上的表现。很多医生在给患者治疗时由于职业的影响,经常给一些患者讲一些专业名词、医疗术语,搞得很多患者云里雾里,不仅没有能够使患者平复心情,反而使他们的疑惑增加,安全感降低。
有些医生在跟患者交流时明明可以用简单的、通俗的语言来减轻患者的疑虑,却偏偏用那些“高深莫测”的语言来增加患者的心理负担,比如说对于脑卒中的解释,医生如果用脑卒中这个词来为患者解释病情,很多患者就理解不了,他如果用“脑袋里的血管被堵住了”这种通俗化的语言,无疑会使患者明了自身的病情病况,进而方便患者做好心理准备。
二、资讯提供模式比父权模式更好,但并不是最好。
虽然资讯提供模式有它的不人性化的一面,但起码与患者有交流,从这个角度讲,它比父权模式还要更好,父权模式那种唯医生独大的互动方法只会给患者添堵,而资讯提供模式虽说不能够使患者对于自身病情有足够的、全面的了解,但起码也能窥得那冰山一角。
资讯模式下的患者不一定能听懂医生的话但是资讯提供模式仍然不是最好的一种医患互动模式,它所提供的资讯太学术化,不够接地气。如果要说哪种模式最好,那无疑是诠释模式。
03双方互利的诠释模式?
一、诠释模式指的是医生与患者双方站在平等的立场上,由医生向患者诠释一些关于患者的基本病情。
值得一提的是,这里的“诠释”明显不同于资讯提供模式的“资讯”,诠释更侧重的是一种便于患者理解的通俗化语言,这便是它与资讯提供模式的最大不同点。诠释模式要求医生用和缓的、平和的语气与患者交流,它既不同于父权模式的“填鸭”式交流,也不同于资讯提供模式的严肃性互动,它要求医生以唠家常的形式跟患者面对面、心连心地沟通。
接地气的医生说到这里,很多人就要反驳说医生要是老是跟患者解释这、解释那,只会延误治疗时机、浪费工作时间。事实上,这正是当今社会医患关系紧张化难以解决的思想上的原因。
我们首先要明确的第一点就是医生与患者的地位是平等的,平等的地位才能产生良好的互动。这是极为关键的一点,抱有上面那种看法的人过分地夸大了医生的作用,而忽视了患者在就诊时的心理状态。他们认为医生跟患者商量病情就是在浪费时间,熟不知如果医生不对患者的病情作出一些说明,那患者的心里一定十分忐忑不安,暴力伤医事件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
二,诠释模式是一种医患双方互利的共赢模式。
互利共赢是解决矛盾冲突的最佳途径。诠释模式就是这样一种有利于缓和医患关系,并促进医患关系良好发展的理性模式。
首先,对于医生而言,诠释模式既能够减少恶意伤医事件的发生频率,又能够促进医生对于医学知识的理解。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医生在课本里接触到的知识只是一种间接经验,不是通过他亲身实践而得出来的直接经验,这就有可能影响到医生的某些知识结构,使他的知识结构畸形化,使他产生一些知识盲点,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就是这个道理。
义诊实践就有利于增加医生的直接经验其次,在医生与患者交流互动的时候,他能够增加自己的一些实践经验。另外,医生用通俗化的语言跟患者交流时,他本身已经加深了自己对某些医学知识的理解,他必须尝试着如何把枯燥复杂的知识简单化、具象化,这个尝试的过程能够深化医生对于固有知识的理解。
诠释模式对于患者的好处更是不言而喻的。当一个医生肯耐心地坐在你面前,用让你感觉到舒服的语言跟你交流,尽心竭力地帮你解决问题,那么我想,没有哪一个患者是不高兴的,所谓的恶意伤医更是无处谈起。
因此,这是一种互利共赢的良好模式,并且是4种模式当中最好的模式。
04审议模式是在审犯人吗?
审议模式既有“审”又有“议”,看起来似乎不赖。其实不然,它跟父权模式与资讯提供模式有一个致命的共同点,就是医生和患者没有处于一种平等交流的地位。
审议模式颇有点审判犯人的意味,它把医生当作审判长,把患者当作罪犯,医生给患者治病开方子的过程就类似于审判长审判犯人的过程,至于“议”则更多的是审判长自己说自己的话,较少地顾及阶下囚的感受,其结果可想而知,必定是犯人心有不甘,引申到医患关系上,就是患者心中不爽,这样无疑会造成医患关系的恶化。
医生不能让病人像犯人一样感到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父权模式与资讯提供模式的结合。其中,“审”的过程是对父权模式的简单重复;“议”的过程则与资讯提供模式十分相似。
通过一一分析,我们会发现诠释模式才是最适合解决医患矛盾的好方法,其它三种模式应当被拒绝,至少应当尽量少出现在医生的就诊过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