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偶尔在网上看到哈尔滨医院检验科的姜晓峰主任写的一篇《新冠肺炎疫情下检验专业的反思与启示》,引人深思。其中主要结合检验领域工作实际,有如下几点反思。
1.生物安全防护是检验科维持正常工作的重要保障--防疫物资的储备
首先,检验科常年接触患者血液、体液的工作性质决定了检验人日常防护的特点,但防护多集中于佩戴手套和洗手两方面,面对疫情的突袭和医疗防护物资倾向临床的双重压力下,前期检验科室在三级防护方面的储备显得捉襟见肘。
2.完善的生物安全手册及人员教育
年初,医院检验工作人员感染新冠病毒的新闻使处于抗击疫情幕后的检验科和微生物气溶胶进入大众视野。这也使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在第六版中的传播途径中新增“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长时间暴露与高浓度气溶胶情况下存在气溶胶传播的可能。”由此可见,检验人员是受到气溶胶威胁的高危职业之一。为在特殊时期将工作中的感染风险降至最低,医院迅速行动分别对生物安全制度作出医院相符的工作流程变更。
3.疫情应急机制的完善和常态化
在此次疫情中,无论是前期应急管理部门反应滞后,还是后期个别医疗单位管控松懈所致的院内暴发流行,疫情给我们的公共管理再次上了严肃的一课。一方面是社会层面,应做好资源调配和多部门高效联动,凭籍大数据信息,及时分析人员流动情况,帮助疫情防治;利用大数据的便利,综合海量数据信息,为政府作出重大决策判断提供支撑,特别是人员流动监管,接触人群监控、跨领域、跨行业、跨地区物资调动支援;医院层面,借助互联网优势,特殊时期开展网络就诊、预约就诊、检查,最大程度避免人员聚集,对入院病人及陪同家属严格筛查。本着对自己和患者负责态度,发现疑似患者需及时上报,对接触疑似及确诊患者的医护人员应及时报备、自觉隔离。无论如何,医院作为抗疫工作中的核心,理应快速觉察公共卫生事件,不可抱有侥幸心理。
4.标准核酸实验室建设及专业操作人员资质培训刻不容缓
作为确诊新冠病毒感染的“金标准”,SARS-CoV-2的RNA检测是目前推荐的确诊手段,同时,理论上核酸检测也是能最早检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方法。
5.检验人的责任不应止步于检测结果的报告--增强自身知识整合能力,加强与临床的沟通
在此次疫情中,人们看到了检验在新冠肺炎中起到的重要作用,然而另一方面,检验人的工作似乎越来越偏向于“工厂的工人”,当临床拿着检验结果分析病人的病情变化时,检验人是否还只着眼于实验室生物安全和质控是否通过?实验结果的科学准确应是检验工作的最低底线而不应该成为我们追求的最高目标。
6.对大众进行医学常识的科普
医学科普一直处于一个尴尬的阶段,这种尴尬在过去包括但不限于“张悟本”的横行、民众抢购食用盐,到本次疫情开始之初的不带口罩、哄抢双黄连等。在疫情的大背景下,大多数民众目前能够做到出门戴口罩、不串门不聚集,勤洗手多通风,在下次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来临之时人们是否能够拥有足够的医学知识分辨谣言呢?
作为医学工作者,我们可以向身边人或通过新媒体方式向大众普及七步洗手法的具体步骤和注意事项、向大众普及心肺复苏的适用条件和具体方法;作为检验人员,我们可以普及检验前的个人准备工作,普及抗生素合理适用的必要性。事实证明,媒体是科学与社会公众间重要的桥梁,医学素养的提升有赖于各类社会组织、机构的努力。诚然。医学素养的提升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非一朝一夕能成事,需要来自政府、医学界、媒体、社会组织以及公众自身等各方长期不懈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