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北京晚报》报道,北京市生活垃圾分类推进工作指挥部社区工作组昨天(8月8日)启动生活垃圾分类“桶前值守”行动,招募“桶前值守”志愿者,活动开展时间为即日起至今年年底。具体到项目的服务内容上,就是每日早晚两个重点时段,在社区垃圾桶站前负责值守,包括看桶、守桶、护桶等。“桶前值守”志愿者要在志愿活动中开展“桶边”宣传,向居民讲解垃圾减量、垃圾分类的基本常识和分类方法;进行“桶边”指导,引导社区居民正确进行垃圾分类;结合“城市清洁日”及“周末卫生大扫除”,配合做好桶边环境清洁。
当北京市的疫情防控工作经历了对新发地疫情精准消灭之后,我们的生活和生产逐渐进入了常态化,复工复产也成为当务之急的任务了。对于疫情防控主战场的社区来说,终于可以腾出时间、腾出精力干一些其他方面的工作了。这其中,引导市民做好垃圾分类工作就是除了疫情防控之外的一个最重要的工作之一了。因为从今年的五月一日开始新修订的《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已经正式实施了。按理说,在实施的头几个月里都应该是盯得最紧的时候,通过前几个月的紧盯,慢慢就会步入正轨。然而今年过年之后突如其来的新冠病毒一下子打乱了我们的工作部署,做好垃圾分类工作不得不让位于疫情防控工作。从实际工作看,尽管北京的社区里也都按部就班地对垃圾桶进行了分类,也对小区的保洁人员进行了培训,但是从前一两个月的效果看,是没有完全达到预期的。这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一心不可二用吗。
此次招募“桶前值守”志愿者,是在我们的疫情防控工作进入新常态之后,将工作重点转移到垃圾分类工作上的一个重要信号。意味着要通过持续到年底的“人盯人”的防守和指导,将垃圾分类工作真正贯彻落实彻底。以志愿者的形式来保障做好这项工作,自然也是发挥了我们的志愿者特色。笔者作为一名在职党员,在社区报到之后,疫情期间也自愿在社区做了一回志愿者,任务就是早晚两个时间段在垃圾桶前进行值守,监督和指导居民的垃圾处理行为,帮助他们慢慢养成正确的习惯。因此,从那一段经历看,笔者的感受时,对于“桶前值守”志愿者的培训必须要做到专业知识和心理辅导两个方面。
首先来说专业知识。既然是志愿者,那就必须得对垃圾分类的知识了然于胸,要不然市民不明白的时候闻起来,结果志愿者还吞吞吐吐或者给出错误的指导,那么一方面会损害志愿者队伍的正面形象,一方面也会让垃圾分类工作事倍功半,因为错误的指导还不如不指导呢。因此必须保质保量地做好专业知识培训,才能及时处理各种各样的问题。
如果说专业知识通过背诵之后能很快上手的话,那么心理层面的培训就需要更专业一些才行。因为作为垃圾桶前的志愿者,肩负着监督、指导的双重责任,面对的市民各种各样,素质有高有低;年龄各不相同;有的是原住民,有的是租户,因此出发点也不同。通过值守,真的是能刷新“三观”,有时候不得不感叹,人的素质真的可以低到这个程度啊?比如笔者值守时遇到的,一位穿着打扮时尚的中年妇女,就振振有辞“让我们垃圾分类,政府得给我们家里配4个种类的垃圾桶”,比如有的人叫嚣着“分什么类啊,添乱,小区保洁是干嘛的啊!”您要是好心跟他们解释几句,招来的是冷嘲热讽;要是直接批评教育吧,很大程度引发矛盾。因此,教给志愿者们处理各种不同类型的问题,并保持好心理的健康,同样十分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