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常识解析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边缘信息是婴儿常识心理学发展的一个重要认
TUhjnbcbe - 2025/4/8 18:47:00
最好白癜风专科医院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nxbdf/

很多时候,边缘信息是婴儿常识心理学发展的一个重要认识信息来源,但往往这类研究必须基于社会互动行为模式对婴儿的认识发展水平进行推测,这其中显然存在诸多错误推断的可能性。这些研究并不能明确告诉我们婴儿的常识心理学性质如何,因为无法通过语言与婴儿进行交流,我们不能直接问他们对与之互动的他人有何认识。

因此,第二种研究途径采用源自婴儿知觉的研究方法,试图考察婴儿关于社会事件的表征结构。采用视觉习惯化方法考察婴儿常识心理学的逻辑,与采用该方法考察婴儿知觉的一般逻辑一致。反复向婴儿呈现一个刺激直到他们最初的兴趣消退,然后向他们呈现在某些关键方面不同于初始习惯化刺激的测验刺激。因为常识心理学涉及行为者与客体之间的意图关系,因而可以通过呈现关于这种关系的不同表征,观察婴儿如何反应。

譬如在一个早期的研究中(Woodward,),为考察婴儿对把手伸向某一客体的动作表征如何反应,首先让婴儿观看某种包含两个客体的事件场景:一只手从场景一侧伸向并抓住客体之一,反复呈现这个动作直到婴儿习惯化,然后转换两个客体的位置,并依次呈示两个测验事件。

测验事件之一像前面一样,手伸向并抓住同一客体(老客体事件);另一个测验事件则是手伸向并抓住另一个客体(新客体事件)。要注意,老客体事件中抓住的是与原来一样的客体,但是因为客体位置已经改变,因此伸手动作具有不同的时空特征;新客体事件则包含一个与原来完全一样的伸手和抓握动作,但接触的是一个不同的客体。

实验逻辑在于,如果婴儿认识到这一伸手动作是指向某一特定客体,而不仅仅是一个具有特定时空形式的动作,则他们对新客体事件的去习惯化要高于对老客体事件的去习惯化,尽管这时的动作形式已经有了变化。但是,如果婴儿只对动作形式做出反应,则他们对老客体事件的习惯化要高于对新客体事件的习惯化。

结果表明,6个月的婴儿对新客体事件的去习惯化更高,表明他们已经认识到前面的事件是指向特定某个客体的伸手动作,而不仅仅是一个伸手动作。后继的一个研究(Woodward,)采用这种“转换程序”,考察了5个月和9个月的婴儿对其他呈示刺激的反应。实验中,一个人把手伸向并抓握住一个客体,或把手伸向该客体并用手背接触客体但不抓握。其中后一个动作是作为人类非目标指向行为的一个例子。

结果表明,研究中两个年龄的婴儿均将伸手和抓握动作表征为是客体指向的。但是在用手背接触的试验中,婴儿对老客体事件和新客体事件的反应没有区别。有趣的是,如果习惯化期间向婴儿呈示的是可被作为某种显然的目标指向行为的手背动作,例如把某个客体从一个位置推到另一个位置,则8-10个月的婴儿似乎将该动作表征为目标指向的(6个月的婴儿则不能)。

这些结果表明,半岁时,对于熟悉的客体指向的伸手和抓握动作,婴儿已经有相当好的表征分化。当然,5个月时婴儿已经能够用视觉引导伸手行为,因此将他人的伸手和抓握动作表征为客体指向行为的能力,似乎是与婴儿开始能够产生类似的意动动作同时发展的。几个月以后,他们开始能够将这种客体指向性推及比较不熟悉的行为中。

利用这种转换程序来探究婴儿如何表征诸如看和指向等行为的研究发现,对这种行为客体指向性的表征的出现,迟于对伸手和抓握指向性的表征。伍德沃德(Woodward,)的一个实验中,习惯化刺激为一个人注视着两个玩具中的一个;去习惯化测验中,将两个玩具的位置对调,刺激一为这个人注视的玩具跟习惯化刺激中的相同,刺激二为这个人注视的是另一个玩具。

结果表明,当视线为唯一线索时,不同于7或9个月的婴儿,12个月的婴儿对注视新玩具有更多的去习惯化。这一结果说明,12个月时,婴儿已将视线表征为客体指向性的。因此这种对他人视线客体指向性的表征与婴儿自身的注视行为(毫无疑问,从出生开始婴儿就一直注视东西)或婴儿追随他人视线的能力,在发展时间上似乎很不一致。

伍德沃德等人(Woodward.Guajardo,)也考察了9个月和12个月的婴儿关于手势指向行为的表征,因为婴儿往往是在9-12个月开始有指向行为的。由于这个年龄段的婴儿尚不能追随手势指向行为而注意到位于一定距离外的客体,因此实验所展示的指向手势是指向的手指实际接触到目标客体。结果表明,在测试阶段,只有12个月的婴儿对某种新的意图事件表现出去习惯化。

伍德沃德等人进而提出,对于8-11个月的婴儿,他们自己是否有指向行为是个很好的预测指标,可以预测他们是否倾向于将指向行为表征为客体指向性的。利用类似方法,其他研究者考察了在手不接触目标客体时婴儿对指向性的表征,结果发现10-12个月的婴儿没能表征这种指向手势的客体指向性;13个月的婴儿则能够将不接触的指向表征为客体指向性的。

大约在同一时期,婴儿开始认识到心理活动是客体指向的,也开始认识到心理活动的先后顺序。心理活动通常并非孤立出现,它们是某个进行中的行为流的构成部分。我们成人在观察另一个人的行为时,自然而然地将该行为分析为各种有意动作的结合。而且,我们通常都将有意动作视为某一行为流的单位。

为考察婴儿如何分析行为流,鲍德温等人(Baldwinetal.,)为10-11个月的婴儿呈现各种日常有意动作系列的录像,例如一个动作系列为:厨房中的一位妇女注意到地上的一块毛巾,捡起毛巾,走向毛巾架,把毛巾放于架子上。尽管这个动作系列包括四个不同的有意成分,但是整个系列的流动是连续的,动作没有明显的间断。

让婴儿对录像习惯化,然后为其呈现包含有初始动作系列之不同片断的测验画面,这种静止的画面可能对应于某一有意动作的完成(如抓住毛巾),也可能是刚要完成某个有意动作之前或之后(如弯腰朝向毛巾但尚未抓住毛巾)。婴儿对后面这种中断的录像表现出更多的注意恢复(去习惯化),这表明婴儿与成人十分相像,将行为流分析为意图单元。

为考察婴儿对不同意图动作之间关系的认识,有研究者考察了婴儿是否认识到对某一客体的情绪倾向将带来某种针对该客体的恰当动作。例如,如果某个人热切地看着一个客体而无视另一个客体,则他将把手伸向该客体,而不是另一个。菲利普斯等人(Phillipsetal.,)为婴儿呈现一个刺激,其中一位成人注视着位于其面前并排的两个客体之一,并面露微笑。简短停顿,其间刺激物被掩蔽,然后呈示成人手里拿着其前面对之微笑的那个玩具。

反复呈现这个动作系列直到婴儿习惯,然后向他们呈示两个测验刺激:刺激之一,成人执行一个在意图上与习惯化刺激相一致的动作系列,不过这时成人指向的是第二个客体;另一个刺激为,成人执行的一个动作系列在意图上与习惯化刺激不一致,即注视一个玩具并对之微笑,然后手持另一个玩具。12个月和14个月的婴儿对与意图不一致的刺激表现出较多的去习惯化,表明他们将前者视为有别于习惯化刺激。

所有这些证据表明,大约12个月时,婴儿开始逐渐认识到一系列心理行为的客体指向性,但这种认识并非某种全或无的成就。最早出现的认识似乎是关于手的动作,如伸手和抓握,出现在5-6个月时;到9-10个月时,关于直接接触客体的认识动作的认识出现,如指向;从第二年开始,婴儿将认识的和情绪的动作表征为是客体指向的,即使在目标客体有一定距离的时候,他们也能够认识到某个正在进行的行为流中的有意动作。

1
查看完整版本: 边缘信息是婴儿常识心理学发展的一个重要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