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抠门,这一特质经常在父辈身上看到。当它以极其魔幻的方式出现在当代女性身上时,着实令人震惊。
在《省钱出绝招》的纪录片中,一位名叫桥本凯特的女人,节俭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
凯特生活在国际大都市纽约,有一份体面的工作。在这座消费超高的城市,凯特每个月除了房地税和房屋管理费,居然只需要花费15美元,折合人民币元,不得不说是个奇迹。
凯特有一套自己的生存方式:每天到垃圾桶里翻找食物;
只穿清仓甩卖上的衣服,一件清仓甩卖时买回来的内裤,她一穿就是13年,即便内裤已经失去了弹性,凯特也没有要换的意向,夹个夹子继续穿;
家里的洗浴用品、卫生巾皆是通过参加调查活动或网络申请样品等方式免费淘来的;
就连家里睡觉用的床,也是从垃圾堆里捡回来的瑜伽垫组成;上厕所时,凯特从来不用纸,而是用水代替;她从来不花钱让理发师修剪头发,而是自己动手。
为什么明明有能力金钱过更好的生活,却要处处克扣自己?凯特表示自己一直都比较节俭。
因为自己早年曾失业,生活没有保障,导致她再次找到工作后,不敢再挥霍无度。她认为没有什么工作有保障,必须节俭生活,以防止再一次被解雇。
囤积心理
凯特的行为用心理学上的词形容叫“囤积心理”,是指一些经历过饥荒、物质极度匮乏的人,因为特殊的经历形成的匮乏心理。
拥有此种心理的人,会竭尽所能地想把一切东西揽在自己的手里,用最大的能力去节省每一份钱,这样内心深处才会觉得安全。
因此,凯特的节俭从本质上来讲属于病态,和我们常识之下的节俭有着根本的区别。
诚然节俭是一种更加合理有度的生活方式,但任何事情都应该有度,当节俭变成一种病态的偏执,它不仅不是美德,还会影响别人的生活,以及危害自己的生命安全。
如果一个人每天吃垃圾箱里的食物,怎么能确保自己的身体是健康的呢?
若因为吃不健康的食物,导致疾病,那她苛刻节省下来的钱,医院,得不偿失,且意义不大。
节俭与吝啬有何区别?
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曾阐述过节俭和吝啬的区别,他说:“节俭是出于尊重概括性的原则,吝啬则是在乎价值的本身,焦虑不安的关心琐细的事物,而且仅仅为了那些事物本身的缘故。”
这其中不仅关乎德行,长远来看过度节俭在价值上也是一件不划算的事情。
当一个人把时间精力都花费在计较生活中的小事上,必然没有充足的时间去开拓新的领域,增加自己人生的筹码。
短期看,节俭的确替她节省了不少钱财,但实质上,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一个人不进化,很快就会被时代淘汰。
且过度节俭会极大地影响当事人的社交,例如凯特曾经用自己捡来的食物招待自己的朋友,可想而知,对方会是怎样的感想,是否愿意继续和凯特来往都是问题。
一个不考虑别人感受、不考虑自己实际需要、一分钱都不想花的人,人际关系注定很糟糕,从而阻断新的资源和机会。
在当代这个物欲被极大地渲染、经济压力巨大的时代下,树立合理的消费观非常有必要。
健康的消费观念应该是,个人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需求规划合理的消费,不因为钱财问题过度影响自己的生活质量及做事的效率和结果,不需要的东西也不会因免费而无度索取。
过于铺张浪费或过于苛刻吝啬都不可取,正如老祖宗所说“物极必反”。
在人间行走,我们需要有居安思危的危机感,但也不能因为忧虑明天的太阳是否耀眼,而忘记享受当下的微风。
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享受最好的物质待遇没有错。但定期有规划的储蓄亦很有必要,每个人至少应该有一笔存款,帮助自己在危机时刻能平安度过到下一个阶段。
人最害怕的的确是未知,但若因为未知的恐惧而把当下生活搞得一团糟,实在得不偿失。
-TheEnd-作者
神奇小小参考资料:Burns,D.D.().Thefeelinggoodhandbook,Rev.Plume/PenguinBoo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