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常识解析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延寿也要分性别,选错药物居然没有用解
TUhjnbcbe - 2025/1/13 20:13:00

作者:海参(笔名)复旦大学药学院

在我们之前的文章中,从雄激素入手聊了聊性别与寿命这个话题,不知各位男读者的心情还好吗?

指路链接:为什么男人寿命比女人短?真相让男人很尴尬,竟跟这个因素有关

其实,关于性别与寿命值得深扒的地方还有很多,今天捡起这个话题,除了列数据讲原理,主要是为了强调一点:男女不仅平均寿命不一样,对很多抗衰措施的反馈也有区别!

方法对了,你是成功的小白鼠;方法错了,你是失败的对照组……而这也是目前很多抗衰老研究忽视的难题。感兴趣的不妨(一定要!)带着问题往下看吧。(文末有抗衰老药物的性别差异,不要错过哦~)

“重女轻男”的造物主

不知何时,“女性活得更久”已经成为一种常识。如果它还不是你的常识,两则数据会让你心服口服:

1、人类死亡率数据库,完整地记载了38个国家/地区的男女寿命。最早可追溯到年。其中,每一年、每一个国家的数据都显示,女性的预期寿命高于男性。

2、冰岛是一个人口基因成分比较单一的小国,历史上经历了饥荒、洪水、火山爆发和流行病等多重灾难,预期寿命上可高达69岁,下可跌至21岁。然而无论是瑞年还是灾年,无论是生命之初还是生命尽头,女性都更具生存优势、活得更久。

不仅是人类,“雌性寿命更长”似乎也适用于整个动物王国。一项对野生动物的分析发现,猕猴、大猩猩、麋鹿、美洲原羚、黑琴鸡中,雄性的预期寿命分别为雌性的58%、80%、48%、71%和66%。反例屈指可数。

女性活得更久,有什么原因?

一个出生在年的女婴,可能比同年出生的男婴多活4岁;

一个出生在年的女婴,仍然可能比同年出生的男婴多活4岁……

照理说,咱们这几百年来得益于医疗、科技的发展,平均寿命早就翻了一番,可为啥男女之间的这段差距还是存在呢?

之前介绍的雄激素假说在男同胞们的心尖上戳了个窟窿,其实,科学家们还从多个角度进行了补刀:

1、环境:生物学家乔治·威廉姆斯认为,觅食方式和冒险行为的差异导致男女面临的危险程度不同。原始社会中,雄性负责打猎,雌性负责采集,显然,雄性英年早逝的概率更大,长寿基因难以对其进行自然选择。

2、养育方式:“祖母理论”认为,由祖母代为照顾女儿的后代能提升后代的质量和数量,增加基因延续的可能性,因此雌性的生育期虽然短,但寿命更长。

3、X染色体:雌性的第二条X染色体具有保护作用,能够补偿单个不良等位基因带来的危害(可以理解为出错了还有备份);此外,线粒体基因中存在一些仅损害雄性寿命的基因变异。

4、端粒:作为细胞的生命时钟,端粒的长度在男女出生时没有明显差异,但在衰老的过程中,男性的端粒缩短得更快。

5、其他:寿命差异还涉及很多复杂的因素,比如:不良生活习惯、体型、女性的月经、治疗依从性和心理因素等等,由于寿命本身还有很多机制不明确,这些解读往往流于表面,就不一一展开了。

性别差异的背后,有什么启示?

有人可能会问:笔者你费了这么多口舌,就和告诉我们“长寿老人的后代更可能长寿”一样,都是天命,说了等于白说嘛。

这样想就错了,其实,性别差异对我们的意义可大了!绝对不是笔者硬拗,我们一个个来看:

1、疾病的性别差异

性别除了影响寿命,也会影响我们对老年疾病的敏感性,表现为男女的易患病种类与患病率明显不同。

比如,编码载脂蛋白E的APOE4等位基因与女性寿命缩短的关联更大,APOE4是阿尔兹海默病的风险因素,因此女性更易患此疾病。又比如,CHRNA3上的SNPs位点与男性寿命缩短的关联更大,该基因编码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变异率与吸烟习惯有关,因此男性更容易中招。

为了避免读者吐槽“你又开始不说人话了”,我们直接看下表:

表中最后一列啥意思呢?如果数字“1”,代表男性因病死亡率高于女性;如果数字“1”,代表女性因病死亡率高于男性。

这么一看,除了阿尔兹海默病,连疾病都格外“偏爱”男性,真是不给一点活路……

不过,事情可没有那么简单,有个好消息安慰一下广大男同胞:女性虽然活得更久,但她们的患病率更高,生活质量更差。

咱们人类有个独一无二的奇怪现象,患病率与死亡率不成正比。简单来说就是,女性小毛小病不断,但病不至死;男性平时身体健康,但容易被一场大病直接带走……

因此,了解性别的疾病差异,并针对性别量身定制抗衰对策才能称之为“用在刀刃上”。

2、模式生物的性别差异

野生动物的寿命不一定能准确反应内在的衰老,因此科学家们更

1
查看完整版本: 延寿也要分性别,选错药物居然没有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