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风流”的出处是汤显祖的《牡丹亭》,故事描写了杜丽娘梦见一书生手拿柳枝要她题诗,后被那书生抱到牡丹亭畔,共成云雨之欢。
食色性也,男女之间就那么点事,假设在荒岛上把一男一女关在一个岛上,天长日久总归要出事,这是人性。
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风流,其实就是一种及时享乐的行为。
我们的科技越来越发达,人却变的越来越懒,根据生物进化的“用进废退”原则,人在某一方面越懒,这方面的能力就会蜕化。
在人变懒的各种行为里,有一种是最致命的,那就是人变得“懒于思考”。
当人逐渐“丧失”了思考,那么最可能出现的事——个人危机
当谈起“阶层固化”,多数人总会把那些“被固化到较低阶层”的人当成无辜的受害者,好像他们的不幸完全是环境造成的,和他自己一点责任都没有。
对工作和生活毫无激情,只知道抱怨现状不好,牢骚满腹,只知道羡慕别人的收入高生活好,而自己却不去努力的人。
简言之:不对自己的人生负责的人,是永久的“社会最底层”。
然而,每次都会有不少的“抬杠”的朋友围观,论出身,论环境,我只能说:
只与同好争高下,不与“杠精”论短长
“没有危机感,就是一个人面临着的最大危机。”
绝大多数的人生痛苦,都是因为我们太在乎即时满足。一点付出,没有立马回报,就会觉得痛苦。
在《娱乐至死》中有这样一句话:我们的文化成为充满感官刺激、欲望和无规则游戏的庸俗文化。
在欲望面前,我们填补空虚后,接下来只是更大的空虚。
心理学上有个词,叫“享乐适应症”。
指的是:快乐总是很容易被大脑适应。
我们梦寐以求的东西,在得到的那一瞬间,就开始不那么幸福了。
过度的追求娱乐,享乐主义,把我们压的喘不过来气。
弗洛依德认为,本我是每个人身上最原始的代表,它不受道德的约束,不受理性的控制,及时享乐是它唯一遵从的原则。
“本我”(完全潜意识)代表欲望,受意识遏抑;“自我”(大部分有意识)负责处理现实世界的事情;“超我”(部分有意识)是良知或内在的道德判断。
换句话说,本我就是每个人身上的动物性。
很多时候,人脑海中冒出的声音,大多都是来自本我的声音。
一个人要活得高级,需要做到不被内心的声音蛊惑,敢不断跟内心的兽性去争、去斗。
人们追逐金钱,认为只有金钱才能带来幸福。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人在非常贫穷时,金钱能迅速提升人们的幸福感。
但是当人们经济富足时,金钱对幸福的提升作用是有限的。
而过度追逐财富,为了财富不择手段,为了金钱不顾家庭、道德、法律、健康,则会损害自己的幸福。
一个内心成熟的人,是不允许自己荒唐度日,浑浑噩噩,自暴自弃,因为所有的这些对于他的人生来讲,都毫无意义,准确地说,是在消解他的自由,扼杀他未来的选择余地。
人们总爱说:曾经懒得去做的事情,现实生活中会一件一件讨还回来。
而与之相对应的科学概念就是“延迟满足”,即甘愿放弃眼下能立马得到的满足,而选择去等待更长远但更有价值的结果。
延迟满足,顾名思义就是让我们不要轻易的得到想要的东西,需要经历些许的考验和锻炼得到的东西才能更懂得珍惜。
比如,爱情。
爱情往往轻易得到的,有的会不懂得珍惜,感觉太轻而易举了,没有共同的经历,没有共同的语言,当然这也只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
在《贫穷的本质》一书中对穷人思维做了很详细的描述。
该书的作者班纳吉在18个贫困地区做调研,深入每个贫穷家庭的研究发现很多穷人是吃不饱的。
穷人即使吃不饱,他们也不会把钱都花在吃饭上,农村的家庭他们在吃饭上的花销只占了家庭支出的30-79%,在城里家庭大概是53-74%。
他们把大量钱买了烟、酒和节日消费品。
缺什么就会向什么妥协,最终导致一个人目光短浅,性格犹豫,遇到大的机会也很难有勇气去做,这就是为什么穷人总在抱怨上天不公,殊不知不是上天不公平,而是自己一而再再而三错过机会。
穷人的稀缺性心态会导致他们在思维上出现短板,甚至是断层
穷人完全没有为未来打算的习惯,每次收入积攒到一定范围后,他们就会用各种理由把积蓄消耗掉,由此陷入贫穷陷阱。
然后再挣扎,再贫穷。
所以贫穷的真正原因来源于贫穷思维。
而这种贫穷思维恰恰是站在“延迟满足感”的对立面。
推迟满足感,就是不贪图暂时的安逸,先苦后甜,重新设置人生快乐与痛苦的次序:
首先,面对问题并感受痛苦;然后,解决问题并享受更大的快乐。
在充满问题和痛苦的人生中,推迟满足感是唯一可行的生活方式。
一个人如果能看到长远价值,牺牲部分的短期价值,延迟一下再满足,生活中的很多困扰便会迎刃而解。
每个人都有一段穷尽各种办法却默默无闻的日子,我们把这段时光叫做扎根,看似是在做无用功,其实是在打基础,当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功夫到了,机会来了,就会结出一串串的硕果。
你的精力花在哪里,成果就体现在哪里。
这会给我们的生命更加高质量的营养。
能够控制自己的人,才有可能控制自己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