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和应用心理学最难的是认识自己和认识别人,认不清问题的本质所在,就很难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和技术,或者对方法和技术进行调整以适合自己或他人,活学活用,过不了这一关即使满腹经纶也无用武之地。认识自己和认识他人之间有联系,一个真正能认清自己的人对于他人的认识也会更准确,但是两者之间在具体操作上还有很多不同的地方,可以分成两个不同的问题谈。
认识自己很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在过去经常为了维持一个稳定、正面的自我形象而进行自我欺骗,有句古话叫“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前一句可以这样理解,我们一味地付出,对他人好,慢慢的他人会习以为常,认为这是应该的,会失去感恩之心,因此过于溺爱孩子对自己和孩子都是不好的。后一句可以这样理解,刚一开始犯错,我们自己知道自己错了,我们会因为痛苦而为自己的行为辩护,改变我们原有的看法或者增加新的看法来进行自我欺骗,这样心情会变好,但是代价就是就像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一样,慢慢的我们不再认为自己错了,日积月累之下我们就很难真正看清自己。
社会心理学里的认知失调理论和行为合理化可以解释这种现象,这种理论也可以说明这样一个常识和习惯性做法是错误的,我们教育孩子的时候往往觉得如果孩子犯了错,批评教育的越重越好,这样孩子才能长记性很快改正,但是很多时候这种改变只是暂时的,表面性的,当孩子因为犯错而非常痛苦的时候,他会因为痛苦而为自己的行为辩护,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合理化,这样的话慢慢的他自己内心就不会认为自己的这种行为是错误的。
我们很多人有自我批评的心理倾向,容易激发羞愧、内疚等情绪,这本来是好的,但是如果不能接纳和承受这种痛苦,那么它就会走向反面,导致我们不愿意接受那些正确的信息,真正认清自己,改变自己。这个话题涉及的知识还有对待错误的态度等等,以后再进行论述和分享。
附录:认知失调和行为合理化
认知失调:一种不舒服的行动或感觉,最初被定义为,由于持有两个或更多不一致的认知引起的;后来则被定义为,因为我们做了一件和自己习惯的而且是与正面的自我概念不符的行为而产生的。事实上,我们发现,认知失调最强烈而且最令人不舒服的情况,是一个人的行为威胁其自我形象时。它之所以令人不安,正是因为它迫使我们去面对我们的看法和我们行为之间的差距。
认知失调总会造成不舒服,因此我们会试着去减少它。减少失调的途径并不总是简单或明显的。事实上,减少失调的方式经常会使我们对世界的看法和我们的行为方式产生惊人的改变。对于减少失调有三种方式可以选择:
改变我们的行为,使行为与失调的认知一致。
改变其中的一项认知,来为我们的行为寻找理由。
增加新的认知,来为我们的行为寻找理由。
经历失调的人常会通过否认或歪曲事实来减少这种失调。人们在否认风险和减少失调方面很有创造性。绝症患者对于能否痊愈一事如果抱有不切实际的乐观错觉,会比那些比较“实际”的人更为长命,但是,在更多的时候,这些错觉是会造成伤害的。
理性行为与行为合理化:维护我们的自尊导致我们所产生的想法不一定合乎理性,而是被合理化了。处于消除失调状态中的人们会致力于使自己相信他们是对的,以至于他们最后往往表现出无理性与适应不良的行为。人类并非以不带任何偏见的方式处理信息,相反会用一种扭曲的方式来处理信息,使其跟我们已有的观点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