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常识解析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孩子的心理特异化信息加工系统和领域特殊的
TUhjnbcbe - 2024/11/5 9:07:00

领域一般理论不仅否认关于心理概念知识的领域特殊性,而且试图用领域一般的认知过程,诸如工作记忆、执行功能或推理能力,来解释领域特殊的认知。理论论认为,我们直觉的常识心理学可描述为某种直觉理论,因为它是以本体论的约定为基础的(即针对所谓的心理实体和过程而言的),它对心理理论发展提出了领域特殊的心理学解释。

这种直觉理论由一个具有内在一致性的概念系统构成,这些概念就像理论术语一样在日常的行为预测和行为解释中发挥重要作用(GopnikMeltzoff,;PremackWoodruff,;WellmanGelman,)。

戈波尼克和威尔曼(GopnikWellman,)将儿童心理认识中的理论变化类比为科学史范式变化意义上的理论变化,认为儿童一开始是按愿望和情绪来认识人类的行为,以后才将信念概念结合到他们的心灵主义的行为解释系统中,该系统最终成为新的心理表征理论的核心。

理论论者认为,在社会互动中习得的信息对于理论变化过程的发生十分关键,但是对于概念变化背后有何类型的作用机制,不同研究者有不同的表述方式,其中最典型的解释或许是珀纳(Perner,)的表征理论解释和威尔曼(Wellman,)的信念一愿望心理学解释。关于信念一愿望心理学解释,我们在本章“心理表征理论的发展路径”部分已经作过比较详尽的阐述,因此这里着重介绍珀纳的理论及其与威尔曼理论之间的区别。

从情境理论到表征理论

对于2-5岁间儿童的心理概念发生重构的确切性质,尽管理论论者有不同的看法,但许多研究者都同意,某种关于心理表征实质的认识的出现在这一过程中起着核心作用。珀纳认为4岁幼儿在关于错误信念的认识中已经直觉地认识到心理的表征实质,因为关于错误信念的认识中已经隐含着某种关于错误表征的认识。

错误信念的内容不仅仅是一个关于事实状态的错误命题,也是被某个人假定为真实的一个错误命题。因此,错误信念认识不仅要求区分关于世界的命题之真伪的能力,而且包含着对错误命题可能被认为是真实的这一现象的洞察。因为这种对信念本质的洞察,需要认识到错误信念怎样源自信息错误或不足,并且包含某种关于错误信念对行为影响的认识,因此,心理表征理论是一个真正的关于心理过程的因果解释。

相反,年龄较小的幼儿(即两三岁的幼儿)的心理认识可以说是某种关于情境的前理论认识,幼儿按照他们的目标采取行动,并且不仅能在现实情境中追求自己的目标,还能在想象的情境中追求自己的目标。因为境理论家不能根据人们的信念来解释人们的行为,因而他们不能理解基于错误信念所产生的错误行为。

珀纳就4-5岁期间幼儿所发生的认知变化提出了两个基本看法。首先,尽管2-3岁的幼儿已能够建构并在心理上操纵现实模型以及虚构的情境模型,但只有到4岁左右,幼儿才认识到模型(信念、想法和意象)是关于事实的模型(即认识到了意向性aboutness)。也就是说,4岁幼儿不仅像成人那样使用表征,而且认识到了模型和现实之间的表征关系。

其次,关于信念表征性的认识,意味着某种关于心理表征的因果影响的认识;错误信念导致错误行为;决定人类行为的是关于事实的主观表征,而不是事实本身的状态。关于理论的变化实质,按照珀纳的观点,儿童的直觉理论经历了从情境理论到表征理论的发展变化。

珀纳认为,一种表征方式(如信念)是以一种确定的方式表征某些东西,例如在错误信念的任务中,Maxi以一种确定的方式表征巧克力,认为巧克力在A位置,而实际上在B位置。要理解Maxi所进行的表征的能力,就必须明白所要表征的与所表征的两者之间的区别,只有掌握了这一区别,我们才能说儿童理解了心理的表征特征。

儿童把信念看成是对世界的复制时,并不能认为儿童对心理的表征特征有了认识。将信念作为表征来看待,的确包含有个体以特定的方式表征世界的意义,但珀纳认为在日常生活中的大部分时间我们并没有这样做,事实上,我们常常在根本不考虑表征的状况下谈及“信念”或“想法”等词。

例如,“玛莉认为猫在花园里”,珀纳认为这时我们不需要考虑玛莉以何种方式表征一个特定的情境,我们所需做的是将她与某一情境(此例中为一只猫在一个花园里)联系起来。可以简单地把“认为”看做将人与特定的关于情境的想法(真实的或虚构的)联系起来的活动,除非是在特定的氛围下,并不需要将其看成是一个表征活动。

但有些场合,则必须把“认为”(更确切地说是信念)视为表征。例如,为了弄清一些人怎么错误地表征事实时,认识到一个人是以其特定的方式来表征事件的状态将十分重要。例如,一个人误把一个实际是错的事件表征为真的。为了理解一个人的信念为什么是错误的,必须将这个人的信念视为表征,而不能将其简单地视为一个可以和人们所思考的内容对应起来的客观情境或事件状态。

珀纳认为,4岁以前的儿童不能理解错误表征,从4岁起儿童才开始将心理看做表征装置,从而开始能理解错误信念,这也使得他们能够更一般化地将心理状态视为表征,从而能够理解信息与知识、心理状态与行为间的因果关系。因此,按照珀纳的说法,4岁前的儿童对心理的表征特性尚不理解,而是将信念和心理状态理解为个体和情境或事件间的联系。

珀纳认为,小于4岁的儿童拥有某种行为的“情境理论”(situationtheory),而4岁以上的儿童则拥有一个“心理的表征理论”(representationaltheoryofmind)。儿童获得的心理表征理论并不取代原有的情境理论,而是二者共存,而且成人也有情境理论。人们一旦拥有了表征理论,就会在需要时加以利用。

基于有关儿童认识发展的研究,珀纳认为心理理论发展存在两个明晰的发展阶段。大约在4岁时,儿童开始能够理解知识、信念、意图、知觉与真实世界间的因果关系,知道这些心理状态能够以特定的方式表征世界;而在此之前,2-3岁的儿童只是简单地将知识、想法、知觉及意图理解为与个体相关联的世界(真实的或假想的)中的情境,他们还不能将这些心理状态理解为表征。

珀纳的理论也受到了一些批评。人们发现,4岁儿童甚或成人很可能并不总是基于某种明确的概念认识(如命题、事实或表征),来进行关于人类行为的预测或解释。一些经验研究也证明,即使拥有表征理论的幼儿,其表征认识中似乎也存在严重局限。为此,珀纳(Perner,)进一步提出,构成我们心理认识之基础的是关于表征概念的某种内隐的或许是概念水平以下(sub-conceptual)的认识,而不是高度明确的认识。

珀纳的理论与威尔曼理论的区别

我们将珀纳的两阶段发展图式与威尔曼的三阶段发展图式进行比较,可以看到两者之间存在的一些区别。威尔曼提出,3岁儿童一旦有了“想法”的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可算作表征的认识。然而,由于3岁儿童只能将信念理解为对现实的复制,因此这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对表征的认识。

4岁时,这一认识发生了变化,儿童变得能够将表征理解为对世界的解释,这不仅反映在他们对信念之表征性的认识上,而且体现在他们对诸如知觉和意图等其他心理状态的认识上,及将心理视为一个主动的信息处理器等方面。因此,威尔曼的第一、第二阶段可合并入珀纳的第一阶段。在珀纳的解释中,思考(信念)只是在特殊的情况下才被理解为表征的,而在多数情况下其可被视为情境。

1
查看完整版本: 孩子的心理特异化信息加工系统和领域特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