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二十几部纪传体正史中,有两部是记载唐代历史的,这就是《旧唐书》和《新唐书》。从今天看来,它们之间优劣如何呢?《旧唐书》是五代时修纂的,当时离唐灭亡只有四十年,不少编修者都是唐末出生的,由他们来修唐史,当然有“时近迹真,见闻亲切”的有利条件。另外,唐代官方很重视整理自己的历史,从唐初以来,经过令狐德藜、吴兢、韦述、柳芳、于休烈、崔龟从等人不断修纂,大体上中唐元和以前,已有了纪传和编年两套粗具规模的国史、实录。后梁、后唐不断搜集史料,不仅收罗了许多公文档案、私人文件、野史笔记,也收到了国史和九朝实录。毫无疑问,这些丰富的第一手资料,也给《旧唐书》的修纂提供了有利条件,所以《旧唐书》的史料价值是不言而喻的。
但是,《旧唐书》的编纂工作做得很草率,加上成书过快,因而留下了不少毛病。其一,是重复杂沓,失之粗糙。像《唐绍传》“先天二年,今上讲武骊山”,这是《玄宗实录》旧文,所以称“今上”,而《旧唐书》没有删改;萧颖士、杨朝晟都是一人两传,而《旧唐书》编者没有发现;《高宗本纪》:“皇太子弘薨于合璧宫之绮云殿”,《则天皇后本纪》:“庶人贤薨于巴州”,都是当时史官为武则天绊死李弘和逼死李贤掩饰的话,《旧唐书》却沿而不改。此外,一事重见数处,一文叠出数卷的现象也是屡见不鲜的。
其二,是全书前后极不相称。由于唐德宗贞元和以前,有国史、实录为基础,所以本纪简明扼要,列传详尽明晰,而唐穆宗长庆以后,没有国史、实录为底本了,于是便粗制滥造,本纪杂乱繁复,列传事迹寥寥,错误百出。如钱大昕《廿二史考异》所举《高祖本纪》记高祖在位九年事仅六千八百十四字,而《哀帝本纪》记哀帝不满三年事就用了一万三千字;赵翼《甘二史札记》所举的“(武宗)本纪书吴湘狱至千余字”;《四库全书总目》所举的《武宗纪》记右庶子吕让所进婚状,《夏侯孜传》只记历官履历,《朱补传》只记其相昭宗一事等等,都是很明显的例子。
其三,对唐代的历史缺乏深刻的见解,因而在体例上内容上都沿袭旧史,墨守成规,无所革新。史书是记载历史的,因此,对于与一代兴亡盛衰大有关系的史实就应该特别注意,并根据这一代历史的特点适当改革史书的体例,象班固去掉世家、魏收创立《释老志》就是这样的。但是,《旧唐书》主要是抄撮旧史,荟萃成书的,它的编者本身,并没有对唐代历史进行过深刻的研究,也没有抱着一个什么特别明确的目的来修书,所以,它对唐代历史的看法是支离破碎、残缺不成系统的。
例如宦官专权,是唐代中后期政治混乱的原因之一,穆宗以下诸帝,都是宦官拥立的,但《旧唐书》却沙撮唐人讳莫如深的旧史,在各本纪中一律记上前君遗诏如何如何,嗣君某日于柩前即位,好像没有宦官这回事似的,这就说明了《旧唐书》修纂者们历史见解的肤浅和史学观念的淡薄。因此,他们对唐代的重大历史现象,如藩镇置废、兵制演变、考选制度等,都没有十分重视,更谈不上单立志、表来详细记载论述了。《新唐书》正是针对《旧唐书》的这些缺陷来修纂的。首先,《新唐书》的编修者们在进一步搜集史料上下了很大功夫。由于宋代政局稳定,各种逸书佚史不断被发现,所以,给重修《唐书》提供了不少新的史料。
其次,《新唐书》有《旧唐书》这一“前车之鉴”,因此对史书的整齐简洁十分注意。如(哀帝本纪),《旧唐书》极为繁琐,《新唐书》便砍去三分之一。《新唐书》不仅没有一人两传的现象,就连一事分见数处、一文别见数卷的现象,也尽量做到以一处为主,互相参见。再次,《新唐书》的编修者不仅对唐代近三百年的兴亡盛衰有比较清醒的认识,对改修《新唐书》的目的也是十分明确的。北宋自真宗以来,冗兵冗员的问题日益严重,国势日益衰颓,宋祁、欧阳修都是力图改革这些弊病的支持者或参加者,因此,在《新唐书》中,他们十分注意对唐代的兴衰原因进行探索。
因此,《新唐书》着重叙述了那些在历史上有举足轻重的影响的人物和事件,针对各种制度的重大改革、演变专立了志。然而,《新唐书》虽然改正了《旧唐书》的缺陷,但矫枉过正,又带来了新的缺陷。比如,他们用删减诰诏章疏、简炼文字的方法来浓缩史料,这样一来,产生了删削太过的弊病。《新唐书)为了增加史实记载,在一开始修纂的时候,就叫“在馆学士,人供《唐书》外故事两件”,这固然是好事,但硬性摊派,必然导致为勉强凑数而拾取小说私记、滥竽充数的现象。
《新唐书》还有一个毛病,就是欧阳修、宋祁两人,一个“专以褒贬笔削自任”,一个“独以文笔词采为先”,特别是宋祁,不仅喜欢古文,反对骊偶,还特别喜欢删改旧文,换用生僻字眼,他说他修《唐书》,没找到唐代一篇诏令可以修入史内的,因为唐人诏令全是骈文。他用这种偏见去修史,惹出了很多毛病。《灿武后传》的“耘夫菟子”、《窦威传》的“可胜咤哉”等,这些生造的词眼,只会使史文晦涩难通,令人感到诘屈聱牙,没有兴趣。总而言之,新旧《唐书》各有所长,各有所短。看唐代历史,不能只看其中一部而不看另一部。
(摘编自微博考试研究所《新旧唐书之比较》)
材料二:
“史才三长”是刘知几关于史家修养的理论。刘知几认为,作为一个优秀的史学家,才、学、识三长缺一不可。“才”是组织史料和表达的能力,包括对文献的驾驭能力,对史书体裁、体例运用的能力和文字表述能力等;“学”是指读书搜集史料的学问,渊博的学识;“识”是见解,对史事的见解、鉴别判断能力,尤其强调“好是正直,善恶必书”。
(摘编自微博作者橙子《史通》前言)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旧唐书》于五代时修纂,在此之前,官方和民间已有不同体裁的粗具规模的记载唐代历史的史书。
B.《旧唐书》穆宗以下诸帝的本纪中不见宦官拥立的记载,是修史者历史见解肤浅、工作草率的表现。
C.《新唐书》修纂时增补了不少新发现的散失史料,与《旧唐书》相比,在历史研究中更具史料价值。
D.《新唐书》的文字晦涩难通、诘屈聱牙,带有明显的修纂者的个人风格,这影响了读者阅读的兴趣。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藩镇置废、兵制演变、考选制度都是唐代历史上的重大现象,应该为它们单独撰立志、表来详细记载论述。
B.欧阳修、宋祁等删去《旧事书·衰帝太纪》三分之一,说明他们与钱大昕一样,都很注意史传叙事的繁简。
C.司马光编纂《资治通鉴》时十分注意探索历代兴衰的原因,由此可见,他也是力图改革的支持者或参加者。
D.宋祁修《唐书》时喜欢删改旧文,换用生僻字眼,认为唐代无一篇诏令可入史,这是受他文学喜好的影响。
3.根据材料二,下列四则材料分别体现了“史才三长”的某个方面,对其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①《史记》被誉为“无韵之离骚”。②欧阳修为“伶官”立传。
③《春秋》记二百四十余年历史不足二万字,《左传》补其记事之不完备。
④齐太史记录“崔杼弑庄公”,崔杆杀之。太史的弟弟仍然记录“崔杼弑庄公”。
A.①史才②史才③史学④史识B.①史学②史才③史识④史学
C.①史才②史识③史学④史识D.①史学②史才③史识④史才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5.你认为,除了微博作者橙子在《史通》前言中提出的“史才三长”之外,一部优秀史书的成书还与什么有关?请结合材料概括。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冯老兰
梁斌
冯家大院,是在明朝时代用又大又厚的古砖修造起来。经过几百年风雨的淋洒,门窗糟朽了,飞檐倾塌了,檐瓦也脱落了,墙山很厚,门窗很笨,青砖地面、墙面上长出一片片青色的霉苔。一进院,就会闻到腐木和青苔的气息。这样的房子,冯老兰却住惯了,他成天价钻在大瓦房里,晴天白日点起油灯,写账簿打算盘。这天听得朱老忠还乡的消息,他不写账,也不打算盘,只是趴在桌子上发呆。三十年的时光,也在冯老兰身上留下显著的标记:他已经是六十开外的人了,肩膀已经弓了起来,花白了头发,也花白了胡子。脸上瘦得凹下去,两只眼睛却还很有精神。他提起长烟袋,把烟灰磕在地上,吊起眼珠慢吞吞地走出来。经过三层大院,走到场院里。在往日里,他一走到场院,就会感到骄傲:锁井镇上,只有冯家大院配住这样的高房大屋。
屋舍虽然老朽,样式毕竟与别家不同!想着,他的骄傲情绪又在心上蠢动起来,伸出右手捋着他的长胡子。场院里有喂十几条牛的牛棚,有喂十几只猪的猪圈,有一棵高大的槐树,枝叶繁密得象伞盖一样遮住太阳。他走过牛车、井台、土堆、粪堆,到了黄土围墙下,站在绿树荫里。往日里他就爱站在这儿,回忆胜利的往事……。当他的两只老眼掠过广阔的柳林,掠过苇塘,掠过池塘上的清水波纹,看见对岸坡上站着两个人:一个是严志和,那个新拿败的对手,并不放在他的眼里;当他看到另外一个象朱老巩模样的人,心里说:“也许,那就是未能剪草除根,而又死灰复燃了……”想着,又撅起他的长胡子。自言自语:“唔!一只虎没杀绝,三只虎回来了!”
登时,他觉得办错了一件大事情,一时急躁,气喘起来,胸膛急骤地起伏,那颗心几乎要跳出来,怎么也装不到肚子里,头脑晕眩起来。他提起大烟袋慢慢走回来。走到大门口,门角上那对石狮子呲着牙咧着嘴,瞪出大眼珠子看着他。他耽了一刻。又走过三层宅院,走上高台砖阶,走回他的黑屋子,唉声叹气地坐在大木椅上。这时他的二儿子冯贵堂走进来。冯贵堂高高身材,穿着袍子马褂,白光脸蛋,满脑袋油亮的长发。他上过大学法科,在军队上当过军法官。上司倒了台,他才跑回家来,帮助老爹管理村政,帮助弟兄们过日子。这几天他正有一件心事,看见他的老爹唉声叹气,他问:“爹!又有什么不舒心的事情,惹得你老人家烦恼?”
冯老兰说:“提起来话长呀!就是跟东锁井朱老巩家那件事情。我费了多少年的筹谋,费了多少心血,才把大钢钟砸碎,把四十八亩官地抠在咱的手心里。这还不算,最主要的是根据阴阳先生的推断,有那座钢钟照着,咱冯家大院要家败人亡。如今咱家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升发起来,继承祖宗的事业,成了方圆百里以内的大财主。”冯贵堂说:“这就好了,朱老巩死了,他儿子也没了音讯,该你老人家高枕无忧了!”冯老兰憋住口气,摇摇头说:“不,朱虎子昨儿又回到锁井镇上,还带回两个大小子,我估计他不会跟咱善罢甘休!”冯贵堂噘起嘴来,闷着头在屋里走来走去。他倒背起手考虑了老半天,才说:“我早就跟爹说过,对于受苦的,对于种田人,要叫他们吃饱穿暖,要不的话,谁给你种田,谁给你付苦?在乡村里,以少树敌为佳。象朱虎子一样,树起一个敌人,几辈子不得安宁呀!”
冯老兰听到这里,把黄脸往下一拉,拍着桌子说:“你花的那洋钱,摞起来比你还高,白念了会子书,白在外头混了会子洋事儿。又不想抓权,又讲“民主’,又想升发,又不想得罪人。怎么才能不树立敌人?你说说!在过去,你老是说孙中山鼓吹革命好,自从孙大炮革起命来,把清朝的江山推倒,天无宁日!清朝手里是封了粮自在王,如今天天打仗,月月拿公款,成什么世界?还鼓吹什么男女平等、婚姻自由,闺女小子在一块念书。我听了你的话,把大庙拆了盖上学堂。如今挨全村的骂……”冯老兰这么一说,象揭着冯贵堂头上的疮疙疤。
他不等老爹说完,抢上一句说:“这就是因为村里没有‘民主’的过,要从改良村政下手。村里要是有了议事会,凡事经过‘民主’商量,就没有这种弊病了!咱既是掌政的,就该开放‘民主’。再说,你又上了年纪,又是村政又是家政,你一个人揽着,怎么管得过来?怎么不落人的埋怨?就说那铜钟吧,本来是四十八村的,你不通过村议会讨论,一个人做主卖了。把好事办成坏事,惹出一场人命案,使你老人家一辈子不舒心,多么不上算”又说:“听我的话吧,少收一点租,少要一点利息,叫受苦人过得去,日子就过得安稳了。这就是说,要行‘人道’,多施小惠,世界就太平了……”冯贵堂不知跟老头子说了多少遍,冯老兰总是没有回心转意。冯老兰看冯贵堂还是不注意朱老忠还乡的事情,垂下脖子不高兴。
(节选自《红旗谱》,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展现了在当时社会阶级斗争和革命运的历史背景下,锁井镇上朱、颜两家同冯家的激烈矛盾斗争。
B.小说的开篇写冯家大院的飞檐墙山、青砖霉台,富有乡土气息与民间风情,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眷恋。
C.冯老兰“觉得办错了一件大事情”的情节,体现了他对当年没有斩草除根的悔恨,以及对朱家后人的忌惮。
D.阴阳先生说大铜钟对冯家不利,冯老兰便费尽心血将其砸掉,后来家族的兴发让他坚信这一做法是正确的。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通过正面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生动地塑造了冯老兰的人物形象,体现了他精明、贪婪、顽固自私的性格特点。
B.小说描写门角上那对石狮子眦着牙咧着嘴,瞪出大眼珠子的神态,彰显了冯家在锁井镇的显赫地位,衬托了人物的心情。
C.小说在情节发展中采用了大量的人物对话和心理描写,叙述节奏张弛有度,最后才揭示人物之间的矛盾关系,引人入胜。
D.小说的情节设置平地波澜,静水流深,通过父子之间平常的谈话,让现实和回忆相互交织,展现了宏大的时代变革主题。
8.小说呈现了哪些矛盾冲突?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小说中人物语言的特点。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初,隋主受禅以来,与陈邻好甚笃,每获陈谍,皆给衣马礼遣之,而高宗犹不禁侵掠。故太建之末,隋师入寇;会高宗殂,隋主即命班师,遣使赴吊,书称姓名顿首。帝答之益骄,书末云:“想彼统内如宜,此宇宙清泰。”隋主不悦,以示朝臣,上柱国杨素以为主辱臣死,再拜请罪。隋主问取陈之策于高,对曰:“江北地寒,田收差晚;江南水田早熟。量彼收获之际,微征士马,声言掩袭,彼必屯兵守御,足得废其农时。彼既聚兵,我便解甲。再三若此,彼以为常;后更集兵,彼必不信。犹豫之顷,我乃济师;登陆而战,兵气益倍。又,江南土薄,舍多茅竹,所有储积皆非地窖。若密遣行人因风纵火,待彼修立,复更烧之,不出数年,自可财力俱尽。”隋主用其策,陈人始困。于是杨素、贺若弼及光州刺史高劢,虢州刺史崔仲方等争献平江南之策。仲方上书曰:“今唯须武昌以下,蕲、和、滁、方、吴、海等州,更帖精兵,密营度计;益、信、襄、荆、基、郢等州,速造舟楫,多张形势,为水战之具。蜀、汉二江是其上流,水路冲要,必争之所。贼虽流头、荆门、延洲、公安、巴陵、隐矶、夏首、蕲口、湓城置船,然终聚汉口、峡口,以水战大决。若贼必以上流有军令精兵赴援者下流诸将即须择便横渡如拥众自卫上江诸军鼓行以前彼虽恃九江、五湖之险,非德无以为固;徒有三吴、百越之兵,非恩不能自立矣。”隋主以仲方为基州刺史。及受萧岩等降,隋主益忿,谓高曰:“我为民父母,岂可限一衣带水不拯之乎!”命大作战船。人请密之,隋主曰:“吾将显行天诛,何密之有!”使投其柿于江,曰:“若彼惧而能改,吾复何求!”杨素在永安,造大舰,名曰“五牙”。上起楼五层,高百余尺;左右前后置六拍竿,并高五十尺,容战士八百人;次曰“黄龙”,置兵百人。自余平乘、舴艋各有等差。晋州刺史皇甫续将之官,稽首言陈有三可灭。帝问其状,曰:“大吞小,一也。以有道伐无道。二也。纳叛臣萧岩,于我有词,三也。陛下若命将出师,臣愿展丝发之效!”隋主劳而遣之。
(节选自《资治通鉴》)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若贼必以上流/有军令精兵赴援者/下流诸将即须择便横渡如拥众自卫/上江诸军鼓行以前/
B.若贼必以上流有军/令精兵赴援者/下流诸将即须择/便横渡如拥众自卫上江诸军鼓行以前/
C.若贼必以上流/有军令精兵赴援者/下流诸将即须择/便横渡如拥众自卫/上江诸军鼓行以前/
D.若贼必以上流有军/令精兵赴援者/下流诸将即须择便横渡/如拥众自卫/上江诸军鼓行以前/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受禅,承受禅让的帝位,指的是因为王朝更迭,新皇帝承受旧帝让给的帝位。
B.殂,人死亡,与“崩”的适用范围相同,在古代指帝王、王后或太后的死亡。
C.解甲,脱下战衣,既指军事行动中停下来休息,也指投降,文中指的是前者。
D.稽首,头触碰在地且停留一会儿,是古代跪拜礼,为九拜之中最隆重的一种。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隋主对陈国采取示好的外交方式,抓获对方间谍后,赠送衣服、马匹予以遣返;在给陈后主的信函中,尊称对方的姓名并行顿首之礼。
B.陈后主狂傲自大、目中无人,在给隋主的书信末尾,号称自己治下的陈国为“此宇宙”,自夸清泰,语气骄矜,这使隋国君臣上下不悦。
C.崔仲方为平定陈国积极献策,提出应在武昌以下秘密部署,在益、信等地建造舟船,做好水战的准备,并制定了详细灵活的作战策略。
D.隋主以拯救邻国百姓为名决定出兵,命人把削下的碎木片投进江里示警,希望陈后主能改过自新、善待百姓,隋主也就不会苛求其他。
13.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微征士马,声言掩袭,彼必屯兵守御,足得废其农时。
(2)人请密之,隋主曰:“吾将显行天诛,何密之有!”
14.文中隋主用了怎样的计策使陈国困顿?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鹅湖寺和陆子寿
朱熹
德义风流夙所钦,别离三载更关心。
偶扶藜杖出寒谷,又枉篮舆度远岑。
旧学商量加邃密,新知培养转深沉。
却愁说到无言处,不信人间有古今。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项是()
A.首句直言对陆子寿人品风度的称赞,自然引出了下文诗人对他的牵挂之情。
B.颔联写诗人为排解思念,时而扶藜杖出谷,时而乘竹轿远行,却终是徒劳。
C.诗人认为学术不是一成不变的,旧学与新知在不断讨论交流中严密和深化。
D.诗人强调论学若讨论到得意忘言的境界,精神就同古人贯通,没有区别了。
16.诗歌表现了诗人的学术精神和为人品格,请结合全诗简要概括。
五、情景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在《离骚》中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写“我”纯洁的品质并没有受到侵袭,以此表现自己洁身自好。
(2)《出师表》中,在国家危急存亡的关键时刻,诸葛亮规劝刘禅不要“__________,__________”以致于堵塞了忠臣劝谏的道路。
(3)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从声色两面勾画出激烈的战斗场面,渲染出紧张肃杀氛围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六、选择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晚唐五代,词作开始从青楼楚馆走出来,到宋代已经。以北宋词作家柳永的《八声甘州》和《定风波》为例,前者“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抒写了作者漂泊江湖的愁思和仕途失意的悲慨,后者“自春来,惨绿愁红,芳心是事可可”则体现了民间女子的生活追求与内心情事。由此我们看到宋代词作家“”与“”并存的审美风尚。唐代的李白与宋代的苏轼,都是一流的文豪,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苏轼的《题西林壁》,都是歌咏庐山的名作。两相比对,我们会感觉到,二者诗作风格与追求的不同,正像钱钟书先生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