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常识解析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这才是心理学看穿伪心理学的本质
TUhjnbcbe - 2024/10/26 21:36:00

要点总结

警惕

警惕后见之明”的世俗智慧,世俗智慧在真正预测性的意义上是无用的。警惕常识,昨日的常识往往变成今天的谬论。警惕不可证伪的理论。警惕个案,针对某个现象的孤证、生动的孤证具有高度的误导性。警惕见证,形成有利于虚假主张的见证非常容易,用见证来支持自己提出来的特定理论是毫无意义的。警惕伪科学,人们倾向于不考虑机会成本。如果你花时间做一件事,你已经失去了做另一件事的时间。你也失去了花费时间的其他机会。当你在一件事上花费了金钱,你就失去了花钱做其他事的机会——你失去了让钱花在其他地方的机会。伪科学存在大量的机会成本。当在伪科学上花费了时间(和金钱),人们不但没有收获,还浪费了本可以花在更有价值的事情上面的时间。而且伪科学的盛行对社会的危害比人们想象得要大得多,超过了机会成本。在一个复杂的、科技化的社会中,一些能够影响千万人的决策会为伪科学的影响推波助澜。「即使你并不认同这些伪科学的观念,你也可能受到这些观念的影响。」警惕违反基本自均衡的主张,你可以确信那些违反基本自均衡的主张是虚假的。例如在投资领域,众所周知,风险和回报是密切相关的(回报越高意味风险越高);在减肥领域,人人都知道长期的体重下降依靠的是卡路里摄入量的长期改变;至于教育干预,众所周知的是,持久的教学效果需要长期的高密度的干预程序。总之高风险高回报自均衡;体重下降和卡路里摄入自均衡;学习提高和干预强度自均衡。在这些方面,推崇伪科学的人总是声称他们能够打破这些自均衡——没有风险,你也有高回报;你使劲吃也能减肥;短期的干预就能显著地改善你的学习成绩。警惕草率的因果、相关判断,当因果关系对我们来说显而易见时,当我们抱有根深蒂固的偏见时,或者当我们的解释被理论定势所主宰时,就会很容易地把相关当作因果的证据。虚假相关:相关的产生不是因为两个变量之间存在一个可以测量的直接的因果联系,而是因为这两个变量都与第三变量相关。选择性偏差:特定主体和环境变量之间的关系,当不同生理、行为、心理特点的人们选择不同类型的环境时,就有可能出现选择性偏差。选择性偏差造成环境特征和行为—生物特征之间的虚假相关。但是,选择性偏差并不总是那么容易辨别。尤其是当我们事先就期望看到因果联系时,这种偏差经常会被忽略,充满诱惑的相关性证据加上固有的偏见,就能够欺骗最聪明的头脑。警惕我们的直觉,如果我们关于物体运动的直觉(或世俗)理论都是不准确的,那么,也很难相信我们在人类行为这类更为复杂领域中的世俗理论会是正确的。警惕“跃进式”发展关联性原则:一个新的科学理论,必须与先前已确立的实证事实建立关联。新的科学理论不仅仅要解释新的事实,还要兼容旧的事实,这样才会被认为是一个真正的理论进步。新的理论可以以一种迥然不同的方式来解释旧的证据,但是它必须能解释得通。警惕小容量样本当其他因素保持不变时,较大的样本总是能够更精确地估计出总体的真正数值。许多人很难认识到他们处理的是样本,而不是全部实体。在不同领域中进行证据评估时需要遵守的一条基本原则,就是认识到样本规模对信息可信度的影响,这对于理解行为科学的研究结果尤为重要。不管我们是否意识到,我们会对较大的群体持有一些普遍的看法。我们很少察觉到,我们最坚定的信念是建立在多么脆弱的事实基础之上。把对几个邻居和同事的观察以及在电视新闻上看到的一些趣闻轶事放在一起,我们就迫不及待地要对“人性”或者“美国人”发表见解。警惕赌徒谬误,赌徒谬误——即倾向于将过去事件和未来事件之间联系起来,而实际上两者是独立的。警惕相关错觉,人们有解释偶然事件的倾向,这一现象在心理学的研究中称为错觉相关。即使是面对随机事件,人们也倾向于看到他们所期望的关联。他们在原本没有结构的地方看到了结构。偶然性和随机性是我们周围环境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偶然性不需要解释。警惕控制错觉,人们有一种倾向,愿意相信个人能力可以影响偶然事件的结果。警惕公平世界假设,人们倾向于相信自己是生活在一个公平的世界里,在这里,每个人都得到他们应得的东西。研究者发现了一些实验证据,证明了公平世界中存在一种“罪有应得”的信念:人们会鄙视那些偶然不幸的受害者。为偶然事件寻求解释的倾向导致了这一现象。思想转变

心理学是有关行为的,以数据为基础的科学研究。科学三个相互关联的重要特征:(1)系统的实证主义(2)公共性的、可检验的知识、可重复性和同行评审(3)验证可解决的问题当我们的信仰与观察到的事实相冲突时,我们最好是调整信仰,而不是否认事实和坚持错误的想法。科学通过排除不正确的假设而非集中精力研究完美的理论而进步,这种态度在研究一个问题的初期尤为重要。事实上,生活中诸多领域的情况都是如此。通常定位最正确的表现方式是很困难的,但是聚焦表现的错误却相对容易。当话题是物理学时,记者似乎知道是他们的无知妨碍了他们的理解。但是,当话题是心理学时,他们就表现得好像心理学家要为他们的不懂负责一样。作为一个社会成员,我们应该克服这种不相信数字、必须眼见为实的倾向。绝大多数影响我们社会的复杂因素都只有靠数字才能捕捉。只有当公众学会像重视图像材料一样重视以数字形式表达的抽象材料时,公众自己的立场才不会像屏幕上闪过的最新图像那样变化无常。控制变量,在下结论之前,必须获得“比较信息”聚合性证据:没有一个实验能够检验所有的理论,但是汇总起来,一系列实验就能作出有力的推断。原因多样性:任何一个特定行为都不是由某个单独的变量引起,而是由许多不同的变量共同决定的。认定变量A和行为B之间存在显著的因果关系,并不意味着变量A就是引起行为B的唯一因素。人们常常忘记行为是由多重原因决定的,他们似乎要去寻找那颗所谓的“神奇子弹”——即他们感兴趣的、造成行为的唯一原因。在接受对某个事件的复杂解释之前,先想一想偶然因素在其中扮演了什么角色。罕见的事件确实发生了,它们也的确少见,但是偶然性这一因素保证了它们一定会发生。接受错误以减少错误,在依靠一般性的原则来做出比较准确的预测的同时,也要承认我们不可能在每件具体事情上都对。统计预测优于临床预测除了弗洛伊德和斯金纳的研究之外,外行人对其他卓越的心理学研究几乎一无所知。临床心理学家斯科特·利连恩费德认为伪科学的主张有以下一些特征:喜欢采用特殊的假定,使得其主张免于被证伪;强调主张是确证的,是不可辩驳的;喜欢将提供证据的任务强加给怀疑者,而非拥护者;过度依赖轶闻趣事和各类见证叙述来证实其主张;逃避同行评审;并非建立在已有的科学知识之上(缺乏学科关联性)。葬旧思

「1.星座」

高中时的我特别迷信星座,因为我觉得星座太准了,星座太懂我了,后来上大学由于面子问题就不太

1
查看完整版本: 这才是心理学看穿伪心理学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