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常识解析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搜索中的网络暴力
TUhjnbcbe - 2024/10/26 16:24:00
北京看白癜风哪家好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

《我就是演员》最新一期的节目中,演员表演了经典电影《搜索》的片段,直击社会热点话题之一网络暴力。片段中故事女主人公叶蓝秋是以为公司白领,因为一次公车不让座的小事,蝴蝶效应般的引发了大规模的网络暴力。杨佳琪是电视台记者,她力求在工作中做到客观公正,没想到却被自己的新闻理想引火上身,被网络攻击说她在炒作。原来不让座的真相是叶蓝秋在获知自己罹患癌症之后,沉浸在惊愕与恐惧中,拒绝给车上的老大爷让座。叶蓝秋笑容的背后承受着外界所有的压力,她所说的事实没有人相信,终于不堪重负放弃了自己的生命,令人痛心。

网络的普及虽然给人带来便利,但是发挥网络的正面意义,杜绝网络暴力是全民思考的目标。因为有可能你正在网络上用攻击性的方式去“维护正义”,加之网络的虚拟性,你可以肆无忌惮的发表恶意言论,借机宣泄不良情绪,而这常常会伤害到当事人,违背了正义和道德的初衷。

为什么会产生网络暴力呢?可以用群体心理学解释。首先,人们因为生存的本能常常会注意到负性的新闻事件,于是刚开始会认为事件违背道德所以会进行批判。这样的人越来越多就组成了群体,就拥有了群体心理,这种心理让他们不论曾经是怎样的人,但从现在开始便具有用一种方式来思考和对待问题。但是当他们独处时,并不会具备这些心理。

比如从众心理,就是随大流,为了避免因持有某种态度和信念而被孤立,因而选择与大多人意愿相同的态度与行为。于是才会发生很多人盲目的跟着媒体或舆论一起攻击当事人。另外还有去个性化的心理,在整个网络群体中,人们没有了对自己行为负责的意志,也不需要考虑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匿名性与责任分散使自身内在控制的减弱,导致网络暴力的发展。这时很多人也会有责任分散的心理,认为造成什么后果,用群体作为庇护,都可以不用负责任,责任感完全消失,人就会变得肆意妄为。

如果这些心理通过暗示和传染,就会形成常见的集体幻觉,于是参与其中的所有人都认为自己是正确的,事实就是如此。但是心理学研究发现,集体观察是错误率最高的,它往往只是某个人的幻觉,通过传染,暗示给别人。

人是群居动物,当网络暴力来袭的时候,有些人就容易受到影响,会随波逐流。当我们知道这其中发生的心理机制,我们就需要反思自己,从心开始,理性的思考与对待一切事情。现在网络上信息的传播速度很快,也非常容易形成谣言。作为大众媒体也需要抱着尊重真实的态度,这样才能保证在大众心中的权威感。

作为个人,网络暴力的产生和我们的人格特点与思维方式也有关系。没有主见、比较激进的人更容易在网络上攻击他人。如果心里有压抑的情绪可以寻求心理咨询的帮助,而不是将不良情绪传染给他人。当我们想去发表言论时,请认真对待自己的发言权,不要让当事人变成受害者,而我们变成施暴者。多传递正能量,传递更多温暖,让自己和世界都被温柔相待。

1
查看完整版本: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搜索中的网络暴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