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常识解析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行为与认知发展导论
TUhjnbcbe - 2024/10/20 16:50:00

该书尝试探究个人的行为调节动向与情景关系认知是如何从简单逐步趋向复杂的。这里的简单和复杂有着特定的范畴。简单是从人的感觉过程开始的,在个体认识和适应环境的过程中,感觉是用于刺探环境状况的最为基本的交互信息,也是一系列后续行为与认知的触发点,因此将其作为问题的起点。复杂针对的是个人应对乃至把控环境中各种非常态事物的适应过程,相比瞬间即可采样的感觉过程,适应过程是一个持续的刺激信号采样与行为交互过程,其中涉及到环境当中的各类庞杂的大批量刺激信号,以及行为反应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个体需要建立起环境信息与自身行为反应之间的有效联动与调节机制,以维系和保障自身的存在。如果说感觉是一个偏微观的简单问题,那么开放环境下的有效适应过程就是一个偏宏观的复杂问题,人的行为与认知体系(下简称知行体系)是如何一步步从微观开始迭代并逐步演进到宏观,以及其中所可能存在的演绎机制与演绎模式,这些都是该书所重点探讨的课题。

雪花模型理论演绎体系是对这一课题的初步回答。这是一套多层次、多机制、多变量、多尺度的动态演绎体系,其中包含着众多形式化极强的演绎规律,表1是对雪花模型理论演绎体系核心内容的简要提炼。

理论的提出固然重要,但关键的是理论的可靠性与实用性,如果理论不能有效刻画目标问题,如果理论不能用于解决实际问题,那么其价值必然有相当的局限,由此,如何去检验理论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基本问题。

检验理论效度的一种常见方法,是设计实验程序并进行大量的实证考察,对其中的数据进行归纳和分析,然后与理论预测进行比对,基于一定的置信度区间来评判其可靠度。对于雪花模型来说,运用这种检验方法只能对模型体系的局部性质进行测试,而难以进行整体层面的考察,其原因在于:雪花模型当中的规则不是单一的,而是由多个层次所构成的复合规则体系,个体在适应环境时各个层次规则可以单独激发,也可以组合激发,规则的生效与否与个体的成长经历息息相关,不同的个体面对同样的情景,激活的规则很难保证是完全一致的。从第三方视角来看,每个个体在适应环境时究竟基于哪种适应性规则是带有随机性的,不同的规则或规则组合有着不同的行为表现,在不指明内在规则的情况下,基于实证的方法很难去检验由这些复合规则所建构起来的理论体系效度。即使强制性约定场景的适应性规则,单独针对每层规则来设计并考察数据,然后简单将各层数据综合时也并不能够反映各层次规则相互协同运作时的总体表现,因为高层规则不是基层规则的简单叠加,而是基层规则协同运作的涌现。哥德尔定理也在提醒着我们,在给定规则的运作系统中,是不可能既获知系统的总体性质,同时又避免其绝对无矛盾性,而自然科学当中基于严格限定条件下的实证考察方法往往是拒绝矛盾的,进而也拒绝了系统不断与环境耦合而衍生出来的复杂性。鉴于此,我们需要寻找新的效度检测方法。

许多理论往往有着专属于该理论的特定实证程序,换了其它方法可能很难对其效度进行考察,因此对理论效度的检测,需要结合理论本身的特点来进行。理论体系越复杂,其有效检视工具通常也会越复杂。雪花模型是一个复杂模型,其主旨是关系认知和行为动机的逐级演进问题,行为表现可以一定程度上进行实证检测,而认知逻辑涉及思维与意识,其检验不仅需要实证材料辅助,更需要社会的共识。对于经过反复检验的成熟知识体系来说,人们相对容易达成共识,但是对于新兴的理论或观点,要达成共识并非易事。面对不断蹦出的新观点,人们在评判其是非对错时,依据的往往是自己所积累的生活常识或专业知识,这类认知越可靠,对相关领域观点的评判一般会越到位。这给我们的启示是,当难以基于实证方法来检验与认知有关的理论体系的效度时,可以用人类所沉淀出来的可靠知识体系来作为评判的参照和基础。

事实上,任何的知识都是人们不断实践之上的经验总结,任何的知识都是人们认知和适应周边世界的成果体现,人是知识的生产者和加工者,也是认知和组织一切事物关系的动力系统,人所加工出来的任何相对成熟的知识体系,都直接或间接印刻了认知或行为方面的逻辑。用于刻画个人行为和认知演绎规律的理论体系,是对个人这一动力系统运行逻辑的反映,它也必然与所有人类已经沉淀下来的成熟知识体系之间存在着某些共性。

如果把人的知行演绎机制当作一部机器,那么人类所沉淀下来的知识体系可视为这部机器的产出品,因此,要检验知行相关的理论或范式的有效性,可以用所有的成熟知识体系来进行验证操作。由于每一门成熟的知识体系本身就具有鲜明的逻辑范式,用既有的范式来对知行理论进行检验,相当于用一套架构体系去检验另一套架构体系,每一套架构都是一种多变量或多概念的演绎体系,每一套体系都有自身的动态演绎范畴,如何完成效度检验,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基于严格参照条件下的科学实证方法不适合于这种不同架构体系间的对照分析。鉴于这种情况,对知行理论的检验将更多地从原则上来考察,以充分兼容各自的框架内容。

1.行为与认知理论的效度检验原则

一般来,行为与认知理论的效度检测原则总体上可以归结为三个方面:

第一,通约性检验。所给出的理论或范式是否与已有的各门类知识体系之间存在可比性,或是某些共通属性、结构,符合条件的学科越多,符合条件的门类本身越具有综合性,则通约性越强。

第二,指导性检验。基于所给出的理论或范式,是否能够指出既有学科知识体系当中的各种问题所在,指出的问题越多,指出的问题越关键,界定问题的效率越高,涉及的科目越多,则指导性越强。

第三,建设性检验。基于所给出的理论或范式,能否对既有知识体系当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提出进一步的解决思路、解决方案,解决的问题越多,解决方案越系统、越全面,解决的科目越多,则建设性越强。

这三个方面的要求是逐次提升的,三者之间既有交叉,同时又存在着一定的对立性。通常来说,越抽象的理论体系,通约性越强,指导性和建设性则会相对弱一些。指导性强调的是解决特定问题的可参考性或可实施性,其成效依赖于实践,而抽象往往是远离实践的。建设性强调的不仅仅是指出特定问题的可能解,还要求给出与特定问题有关的同类型问题的系统性解决思路,它是对指导性的进一步发展,它不仅能够用来解决问题,还能够给出解决问题的背后原理。

这三个方面对行为与认知理论的效度提出了一套原则性的检测方案,三个方面的测度无法直接定性一个理论的可靠性,但是在同样的一套标准方案测试下,是能够看出不同理论之间的效度差异的。有了一套界定理论效度的检测准则,可以帮助我们少走许多弯路,也可以进一步明确应当攻关的方向。

2.雪花模型的检测表现

表2罗列了雪花模型在相关知识体系下的检测表现,它们在后续章节中均有具体的解析说明。

下面简要说明雪花模型理论体系在三个方面的检测表现。

(1)通约性检验

在通约性方面,雪花模型的表现是较为突出的,部分概述如下:

① 雪花模型兼容形式逻辑的四个基本规律(即同一律、不矛盾律、排中律、充足理由律)。个体基于习得的规则来适应潜在场景,当规则始终有效时,即适应时规则部件未检测出明显的状态演变或对策执行模式差异,此时的状态是明晰的,对策是明确的,规则演绎是确切的,个体的认知处理是基本符合形式逻辑的四个基本规律的(6.2节);而当规则失效时,状态与对策的多种对接表现会同时共存,导致状态的不明确、对策的多样性、规则演绎的不可控,个体的认知处理不符合形式逻辑的四个基本规律。形式逻辑的这些规律实际上是个体思维逻辑体系当中的一种特例。

② 源自黑格尔的辩证法三大规律(量变与质变、对立性的相互渗透、否定之否定)在雪花模型的逻辑演绎体系当中均有着较为明显的体现。(8.2节)

③ 雪花模型兼容辩证逻辑的演绎思想,“归纳与演绎的统一、分析与综合的统一、抽象与具体的统一、逻辑与历史的统一”这四种辩证思想均可以在雪花模型当中找到相对应的逻辑结构。(8.3节)

④ 雪花模型的层次演绎遵循哥德尔的不完全性定理,具体体现在:低层逻辑关系不能充分判定高层逻辑关系的性质;每个运作层次的无矛盾性和完备性不能同时满足;每个运作层次整体层面的无矛盾性只能在更高层次当中进行明确。(7.1节)

⑤ 雪花模型与弗洛伊德人格理论存在逻辑相似性,佛罗伊德的“本我、自我、超我”在雪花模型当中均有对应的逻辑变量(需求本体、颉颃本体、抵兑本体),它们滋生于雪花模型的三个高层运作模式之中。雪花模型为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提供了一套更为坚实的理论参照。(10.1节)

⑥ 雪花模型兼容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所提出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自尊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等均可以在雪花模型的理论体系当中得到原理上的解释。(10.2节)

⑦ 雪花模型兼容斯金纳的强化学习理论,包括应答性反应、操作性反应、正强化、负强化、惩罚、一级强化物、二级强化物等概念都可以在雪花模型当中找到对应的逻辑变量或运作机制。(10.3节)

⑧ 雪花模型与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在核心概念和发展层次上存在许多逻辑相似性。图式、同化、顺应、平衡等概念均与雪花模型中的特定逻辑结构存在着对应关系,其中图式对应运作模式,同化对应基于既定规则的迁移学习过程,顺应对应不断调节适应性规则的模式探索过程,平衡对应从低层运作模式向高层运作模式的迭代演进过程。皮亚杰关于儿童发展的四个主要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演阶段、具体运演阶段、形式运演阶段)也与雪花模型的高层运作模式之间有着逻辑对应性。(10.4节)

⑨ 雷克汉姆在大量的实践案例基础上总结提炼出来了一套针对大订单销售的实用工具,给出了该工具的关键步骤(如难点问题、暗示问题、需求效用问题等),雪花模型可以用来解释这些关键步骤背后的价值演绎逻辑。(11.3节)

⑩ 雪花模型的层次迭代机制与单纯型遗传算法(SGA)的进化原理存在逻辑一致性。单纯型遗传算法包括初始化、个体评价、选择算子、交叉算子、变异算子、终止计算等6个基本步骤,它们在雪花模型当中均有体现,其中:初始化相当于先天预置的基本规则;个体评价相当于基于规则的实践表现评估;选择算子相当于基于高层规则的适应性测度,变异算子相当于基于低层规则的适应性测度,这两个算子都基于测度结果而筛选出用来参与后续迭代的关系数据;交叉算子相当于从低层规则向高层规则的组合演进;终止计算是特定条件下的综合适应效度检验(13.1节)。

 雪花模型理论体系当中蕴含着许多复杂性特征,包括模糊性、因果循环、多层次性、自相似性、倍周期分岔、吸引子等(14.1节);雪花模型与莫兰的复杂性思想在许多方面是相通的(14.2节);雪花模型满足霍兰所提炼出的关于复杂适应系统的7个典型特性(14.3节)。

 雪花模型中的规则概念与老子哲学中的“道”的含义是相通的,老子对“道”的作用的解析,与个体适应环境时规则所起到的作用存在逻辑上的一致性,它们都遵循“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的运作规范。基于雪花模型,可以对“道”的演绎进路和演绎表现形成更为清晰的认知,也可以对“德、仁、义、礼、智、信”等社会伦理概念的演绎进路给出一种机制上的解析。(17.2节、17.3节)。

 雪花模型与《易经》的卦象、易理在许多方面是相通的,包括演变阶段的相似性,价值分化的相似性,吉凶判定类型的相似性,阴阳辩证关系的逻辑相似性,爻位关系与层次逻辑之间的相似性,卦理与规则组合表现之间的相似性等等,雪花模型为解析《易经》提供了一套新的理论工具参考(第18章)。

(2)指导性检验

在指导性方面,基于雪花模型能够较为清晰地界定许多学科知识体系当中的问题,给出相应的应用策略以及可供实施的改进方向,部分概述如下:

① 指出了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的本质区别在于规则是否可变易,形式逻辑属于规则不可变易的逻辑系统,而辩证逻辑则属于规则可变易的逻辑系统,这一区别直接决定了两大逻辑系统在运用范畴和运用方法上的显著不同。指出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之间的关联与区别,以及两类矛盾相互转化的条件。(第6章、8.1节)

② 经过高度形式化的各类经典逻辑或变异逻辑系统,由于无法包容多规则的并行,以及忽视对策变量在状态演绎方面的组织作用,使得悖论的出现基本上是不可避免的,并且悖论一旦出现,在形式逻辑的体系内通常难以短时间内解决。基于雪花模型,不仅有助于定性悖论产生的可能原因,还能够有效解释和阐明各种涉及语用或语境方面的悖论问题(如突然演习问题、纽科姆疑难、盖梯尔问题等),而在传统的形式逻辑体系中,对这些问题的解析都是相当困难的。(第7章)

③ 指出了辩证法三大规律的内在关联性。量变,意味着对立性的出现,以及一种自否定;质变,意味着对立性的融合,以及否定之否定。三大规律的相互对应性可以从雪花模型的基层规则和宏观规则的协同演绎中找到对照性,由于两者统一于同一个运作层次,从而间接论证了辩证法三大规律的内在统一性。(8.2节)

④ 对逻辑学的真假判定体系进行了重新梳理。逻辑学当中,对命题的判断会得出或真或假的结论,不管命题本身的类型有多么不同,只要给出了明确的真假判定,就可以按照布尔逻辑来进一步计算这些不同类型命题相互组合而构成的复合命题的真假。对照基于雪花模型的情理逻辑就会发现,真假判定有着相当多的子类型,不同的真假判定是存在着运作机理上的不同的,直接按照布尔逻辑进行组合运算实际上是非常不严谨的,具有不同逻辑结构的真假判定不能够直接混同,因为它们属于不同的逻辑判定,其混同等同于不同规则之间的对抗,究竟谁主导是存在不确定性的,因此最终的真假也是存在不确定性的。(9.2节)

⑤ 指出了对角线方法以及对角线引理的逻辑蕴涵。对角线方法在证明不可数集和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的过程中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学术界对相关成果的探讨和应用非常广泛,但对于成就这些成果的对角线方法本身的逻辑内涵的探究是不够的。从雪花模型中可以看出,对角线方法实质上是从相关性建构迈向作用性建构的一种操作方法,是从二阶逻辑关系向三阶逻辑关系的跨越,当仍然以二阶的视角来看待关系的演绎时,就容易产生悖论。而汤姆逊的对角线引理则指出了相邻逻辑层次之间的相容条件,它预示着局部(间断性)与整体(连续性)的统一,雪花模型的规则部件能够对这种逻辑统一性提供解释。(7.5节)

⑥ 指出了马斯洛动机理论的不足。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是以成人为中心的,其所划分的动机层次能够一定程度上反映人的各类需要的不同,以及各类需要之间的优先级差异。不过,从雪花模型来看,这种对需要的类型划分是较为粗糙的,不同类型之间存在着交叉,界限不够明晰,一味地按照这一套优先级层次来分析人的动机意向,有可能得出与实际不相符的结论。雪花模型对人的行为动机进行了机制上的探讨,给出了动机演化的基准条件和逻辑变量,能够对动机的生成演变给出更为明确的解析。(10.2节)

⑦ 指出了斯金纳强化学习理论中的一些不足。斯金纳强调了操作性反应的外因,但没有深入探究其内在的可能运行机制,雪花模型的6个运作模式弥补了这一缺憾。斯金纳指出了正强化、负强化以及惩罚概念,雪花模型进一步细化了正强化、负强化,以及Ⅰ型惩罚和Ⅱ型惩罚的7种子类型,为定性行为反应逻辑提供了更为精细化的界定标准。(10.3节)

⑧ 指出了西方经济学对需求和效用概念解析上的不足。需求概念是经济学领域一个非常基础的概念,界定原生需求的逻辑变量至少有4个,而界定涉及价值交换的跨期需求的逻辑变量则有6个,而当前微观经济学则侧重于满足需要的商品数量这一个维度之上,这种偏差使得微观经济学难以把握需求概念本身的内在关联结构,而这些逻辑关联恰恰是经济不断演化的内在动力所在。西方经济学对效用概念的把握也是不全面的,效用概念可以进一步拆分为体验、效用、效应、效果四个逻辑变量,其中每一个变量都对应一套特定的价值检验机制,四个变量之间存在着层层嵌套、逐级演进的复杂逻辑关联,只有充分理解了这四个变量的逻辑蕴含,才能有效把握效用的本质。对效用价值的系统化解构,有助于更为精确地勾勒经济演绎的微观动力基础。(11.1节、11.2节)

⑨ 对认知的同一性问题给出了系统的阐释,指出了建构同一性的5种不同演绎逻辑,阐明了界定同一性的完整条件,为逻辑学与哲学的演绎分析奠定了新的基础。(16.1节)

⑩ 海德格尔哲学间接指出了理解价值的途径,即从更为根本的存在论中衍生。海德格尔所提出的存在论是存在者的基础这一颠覆传统形而上学的论断,也可以在雪花模型当中给出一种解释,不仅如此,雪花模型还给出了存在以及存在者的逻辑结构,并对存在概念在认识论上的意义做了更为彻底的溯源(16.2节、16.3节)。

(3)建设性检验

在建设性方面,结合雪花模型理论体系,对一些典型问题给出了初步的解决方案,为相应领域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初步的理论基础。具体说明如下:

① 价值理论方面。所有的价值表现都是人对环境适应过程的即时评判,雪花模型给出了个人适应环境过程当中的28种价值评价类型,并详细说明了这28种价值评价之间的逻辑关联和演绎进路。价值不仅定性了个人的行为动机,价值也反映了社会资源不断流变的内因,对价值体系的全面梳理,不仅有助于理解人性,也为定性分析社会问题提供了基础工具。(第3章)

② 逻辑学方面。无论是经典逻辑、变异逻辑,还是广义模态逻辑,它们的一个共同特点是没有进行逻辑的分层处理,漠视了不同层次之间运行机理的不同,从而容易将不同的判定原则混同,进而引发各种悖论。基于雪花模型的情理逻辑弥补了这种缺点。情理逻辑梳理了从局部到整体的6个不同的判定层次,给出了更为系统的“真”“假”判定真值表。情理逻辑的所有关系判定都与主体有关,情理逻辑体系中没有悖论一说,只有还未经历或待解决的质性演绎矛盾或价值趋向矛盾。(第9章)

③ 哲学分析范式方面。无论是形式逻辑,还是辩证逻辑,在分析事物时都存在一些短板。形式逻辑可以准确演绎既定规则下的逻辑演绎,但难以分析多规则并行下的逻辑发展,辩证逻辑可以辩证地分析存在矛盾的事物,但是难以分析具有多重矛盾的结构性演化,这两种逻辑体系在面对较为复杂的事物时都会存在一些困难。基于雪花模型的层次建构论给出了一套全新的哲学分析范式,在分析复杂事物方面有其独到之处:一方面,层次建构论给出了复杂系统不断演进的总体路径,另一方面,层次建构论指出了演进的要素、条件和机理,在给定了演绎的基准之后,就能运用层次建构论来推演系统的可能生成演变。(5.6节、5.7节、15.2节、15.3节、第16章、第17章)

④ 心理学方面。心理学的宗旨是研究人的行为与心理活动,体现这一宗旨的并不是事无巨细地呈现各种假设条件下的行为或心理表现,而是给出行为与心理活动的总体演绎规律,并能够尽可能地统合既有心理学派的诸多观点或理念。雪花模型初步展现了其整合能力,弗洛伊德人格理论、马斯洛动机理论、斯金纳强化学习理论、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等,这些都是心理学领域极具代表性的理论,每套理论都有自身的一套概念体系,相互之间看不出有多少共同点,然而这些理论的核心部分均与雪花模型存在着逻辑上的共性(第10章),这种广泛兼容性让我们看到了建立心理学统一理论范式的可能性。这是其一,其二,雪花模型给出了心理现象与物理现象之间的机制性关联(第3章、第4章),为心理学研究引入系统控制与自适应优化等系统性方法搭建了通道。

⑤ 行为经济学方面。对于人的每一种行为决策,行为经济学几乎都有一套特定的机制解释,各种解释之间难以互通,显得较为零散。基于雪花模型的规则裂变体系和情理逻辑体系,能够非常直观地解析人的各种行为动机和行为选择,并能够给出这种选择的判定条件和判定原则。雪花模型为建构统一的行为经济学理论分析范式提供了重要参考。(第12章)

⑥ 知识推理方面。基于雪花模型的演绎体系为常识推理提供了新的多层次参考框架,复杂的问题可用高层框架来解决,简单的问题可用低层框架来解决,每一层框架都有特定的逻辑结构与变量构成。依循这些框架,有助于打造出更具人性化的推理机器,为语音助理、生活秘书等智能应用提供参考,也为专家系统搭建提供架构借鉴。(13.5节)

3.雪花模型的架构特点

总体来看,与雪花模型存在通约性的科目有不少,并且分布广泛,其中既有自然科学方面的,也有社会与人文科学方面,还有涉及多种学科门类的交叉科学与综合科学。不同的学科都有其自身的特色,然而它们与雪花模型均存在着一定的共性,这间接说明了雪花模型理论体系的灵活性与丰富性。此外,基于雪花模型能够指出许多知识体系当中的问题与局限,给出解决的思路与策略,并在多个领域提出了新的解决方案。雪花模型所针对的主体系统,不仅适用于个人,也适用于许多其它的自组织系统,雪花模型初步展示了作为一种一般系统演化理论的潜力。

那么,雪花模型为何与既有的知识体系之间存在着如此广泛而密切的关联,又为何能够进一步指导乃至发展既有的知识体系呢?实际上,这与雪花模型独特的体系架构是分不开的。雪花模型包含6个逐级复杂化的逻辑层次,每一个层次对应一个主导该层次运作的序参量,高层序参量是相邻低层序参量进一步交互迭代的系综涌现。图1是对这一模型的抽象表示,其中A为最底层的序参量,F为最高层的序参量,所有的高层序参量都包容低层序参量,具体是:变量B包容变量A,变量C包容变量A和B,变量D包容变量A、B、C,变量E包容变量A、B、C、D,变量F包容变量A、B、C、D、E。

图1雪花模型的架构示意图

雪花模型探讨的是这6个不同序参量的运行机制与演绎逻辑,根据所涉及序参量数量的不同,可划分为6个不同的运作模式,图2示意了6个模式的变量交互关系,从模式一到模式六,模式的交互机制愈来愈复杂。所有的运作模式都涉及序参量之间的双向交互与影响,每一个运作模式反映的是所关涉变量在相互的竞争与协同过程中如何从无序走向某种动态平衡(更具包容性的高层序参量可视为这种平衡的产物),这些稳态能够沉淀下来(相当于经验、历史、记忆),参与到后续的层次交互当中,其中初级运作模式所沉淀下来的经验能够为高级运作模式所运用(用低层序参量指向高层序参量的箭头表示),高级运作模式所沉淀下来的经验可以指导乃至重塑低级运作模式(用高层序参量指向低层序参量的箭头表示),这种相互交错与影响催生出了一套极为复杂的演绎系统。把每一个箭头视为一种特定的逻辑关联(每个箭头的逻辑含义可参考5.2节说明),那么模型图中的30个箭头将组合出逾10亿种逻辑关联,这种灵活多样的全联动交互模型能够演绎出众多的逻辑范式,也使得雪花模型具有了映射或类比众多理论知识体系的潜力。

霍兰指出,在科学上,三个数量级的差别已经足够产生一门新的科学。不同事物在数量级上的差别通常意味着一种作用尺度或关系维度上的差异,三个数量级的差别相当于作用尺度或关系维度上的三度差异(通常表现在所涉时间或空间的度量差异上)。对于雪花模型来说,模式一是逻辑演绎的基点,从模式二开始,每一个运作模式都是前一个运作模式的系综涌现,其相对于前一个模式都存在关系维度和作用尺度上的升级,六个模式中一共存在关系维度和作用尺度上的六度差异,这意味着雪花模型具有比一般专业性知识体系更为宽广的演绎范畴,对逻辑变量在各种作用尺度和关系维度上的生成变化具有更为系统的探究。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指出系统自身的无矛盾性只能在形式更强的系统中得以证明,对于雪花模型的六个模式来说,每一个模式相对于前一个模式,都是一个形式更强的系统,这种系列化的更强形式演绎,为反向解构演绎体系的内在规律提供了素材,也为分析外在系统提供了参考。雪花模型既可以用于向内探究目标系统的局部特性,也可以用于向外探究目标系统的整体表现,雪花模型含括了从微观向宏观的演绎进路,以及从宏观影响微观的逻辑回路。这些特性初步解释了雪花模型对其它知识体系的广泛包容性。

在现代科技全面推进、社会经济全域流转、民族与文化全球碰撞的情况下,人类社会面临着越来越复杂的组织与协调、引导与发展等方面的系统性问题,具体表现在时间跨度上的变化越来越快,空间活动上的规模越来越大,影响和后果越来越深远,由此使得问题的解决愈来愈具有挑战性。面对这些复杂的系统性问题,人们亟需方法论或思维范式上的突破,雪花模型勾勒了主体系统从简单逐步趋向复杂的生成演变机制,为解析日益棘手的社会性复杂问题提供了原理性参考。

4.全书的基本结构

该书所有内容均围绕雪花模型而展开,其宗旨是尽可能全面地挖掘雪花模型所内含的各种演绎规律。主要内容分为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介绍雪花模型的建构背景与建构方法,雪花模型的总体演绎框架,以及雪花模型的6个核心运作模式。雪花模型是关于个人行为与认知发展的多层次理论模型,从婴幼儿、到儿童,再到成人的成长发展轨迹,是支撑雪花模型的重要经验素材。霍兰针对复杂适应系统的普适理论框架,是搭建雪花模型的主要分析工具,该框架包括四个组件,分别是状态、对策、规则和主体,它们在雪花模型当中有着特殊的意义(1.2节有详细解析),其中状态是对目标事物的表征,对策是对行为方式的映射,规则是对状态目标演变和行为对策匹配范式的提炼,主体是对特定规则下的架构体系的整体运演。结合这一框架,本部分依序解析了雪花模型的6个逐级复杂化的运作模式,包括每个模式的运作机理,每个模式的逻辑变量构成,每个模式所沉淀的逻辑关系。雪花模型的前三个模式界定了主体系统的基本构成,后三个模式阐述了一个具有意向性、主观性、竞争性、协作性、计划性的主体系统是如何炼成的。本部分所定义的概念较多,其中6个模式的逻辑变量共有21个,这些变量与图1中的6个圆点和15条连线一一对应,它们构成了雪花模型的整体骨架,这里的每个逻辑变量都不是孤立的存在,其意义和性质是在与其它逻辑变量的交互中而明确下来的。

第二部分重点讲解雪花模型的演绎规律,具体细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对雪花模型规则网络演绎规律的解析。第3章详细阐述了规则网络所裂变出来的28种价值表现,它们基本上囊括了个人在面临各种场景时的主观价值判定准则,基于这些价值判定方式,可以更为清晰地界定一个人的行为意向和行为动机。每个层次的价值判定准则所界定的关系维度和作用尺度是随着层次的提升而逐级递增的,并且判定准则的迭代进化遵循遗传算法。二是对雪花模型动力内核的演绎逻辑的解析(第4章)。雪花模型当中存在着丰富的因果反馈机制,这些反馈机制还存在着相互嵌套,低层的反馈机制支撑着高层的反馈机制,高层的反馈机制在成熟后能够向下沉淀为低层反馈机制的动力素材,如此循环,进而使得整个运作体系能够不断适应越来越复杂的外部环境。三是对雪花模型层次间关联逻辑的解析(第5章),具体体现在各逻辑变量的交互之中。雪花模型的21个逻辑变量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每个逻辑变量的异动能够直接映射个体心理或行为活动的变化。21个逻辑变量中包括6个横向发展向度,它们反映了个人的6种适应能力,分别是适应度评估能力、状态编码能力、对策执行能力、自我协调能力、社会协调能力、跨期协调能力。6个逻辑层次折射出了主体系统不断进阶的5个关键历程,分别是相关性建构、作用性建构、主体性建构、社会性建构、发展性建构,这5个建构历程具有标度无关性,其演绎逻辑不仅适用于个人,也适用于一般自然系统和社会系统。

第三部分到第六部分展开说明雪花模型在各个学术领域的应用探索,包括逻辑学、心理学、经济学、复杂性科学、哲学等方面,前文关于雪花模型理论效度的检测表现中已经做了部分说明,本处不再重复。

人是一切社会问题的主要推动者,也是自然科学规律的解码者,对人的行为与认知体系内在演绎逻辑的解析,不仅有助于理解每个人的成长进路,有助于揭示思维的运作规律,还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透视现有各类知识体系的演绎结构和演绎方式。雪花模型刻画的是人的行为与认知体系的总体演绎范式,在人的行为动机分析上,在人的思维逻辑推演上,在学科知识体系的解构上,雪花模型都表现出了其应用价值。雪花模型初步呈现了一个模式规则与演化历史相融合、差异化关系维度与多样化价值尺度相统一的系统性框架。雪花模型所涵括的极为丰富和灵活的演绎形态,成为探求全新学术思想的重要思维工具,该书对雪花模型逻辑规律的介绍实际上非常有限的,雪花模型的应用价值还有极为广阔的挖掘空间。

1
查看完整版本: 行为与认知发展导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