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常识解析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创造心理学练习题一
TUhjnbcbe - 2024/9/13 16:37:00

一、名词解释

1.发散思维又称辐射思维、放射思维、扩散思维或求异思维,是指大脑在思维时呈现的一种扩散状态的思维模式,它表现为思维视野广阔,思维呈现出多维发散状。

2.开放课堂是一种教学模式,包括空间上的灵活性、学生对活动的选择、学习材料的丰富性、课程内容的综合性、更多的个人或小组教学。

3.投资理论:在斯滕伯格和卢伯特的理论看来,有创造性的人就好像投资者一样,总是低价买进、好价卖出,但是他们的买卖是在观念世界中进行的。

4.发散型认知方式: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常表现出发散思维的特征,表现为个人的思维沿着许多不同的方向扩展,使观念发散到各个有关方面,最终产生多种可能的答案而不是唯一正确的答案,因而容易产生有创见的新颖观念。

5.逆向思维:背逆通常的思考方法。从相反方向思考问题的方法,也叫做反向思维。因为客观世界上许多事物之间甲能产生乙,乙也能产生甲。

6.集体发散思维:发散思维不仅需要用上我们自己的全部大脑,有时候还需要用上我们身边的无限资源,集思广益。集体发散思维可以采取不同的形式,比如我们常常戏称的“诸葛亮会”。在设计方面,我们通常要采用的“头脑风暴”,每个不论可能性的说出自己的想法,只要自己能说通了,都可以被大家认同,而且被采纳,最后总结出结论。

7.辐合思维:是指将与问题有关的信息聚合起来,寻找一个正确答案的思维形式。又称求同思维。

8.操作定义:是根据可观察、可测量、可操作的特征来界定变量含义的方法。即从具体的行为、特征、指标上对变量的操作进行描述,将抽象的概念转换成可观测、可检验的项目。

二、简答

1.与创造性有负相关的人格特征都有什么?

从众性、刻板性以及严重的焦虑感、不安全感、神经病等病态的人格变相,都与创造有负的相关。

2.简述斯滕伯格的投资理论

斯滕伯格认年提出了的创造力的投资理论,认为人的创造就象市场上的投资一样,是将人的能力和精力投入到新的、高质量的思想上面。投资讲究花最小的代价创造最高的利润,创造则是用现有的知识、才能等创造出更多更好的有价值的产品。尽管有的人想使自己做出创造性的贡献,但却受到自身的或环境方面的种种因素的限制,未能如愿。斯滕伯格认为创造力是六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它们很难同时出现又恰到好处地相互作用,这六种因素分别是:智力、知识、思维风格、人格、动机和环境。

3、怎样通过人格来培养创造性能力?

有利于创造发挥的人格特征包括自信、好奇、乐观、坚持性、抗挫折等,那么通过培养这些人格特征来培养创新精神。

1)培养自信心

2)激发探索精神和动机

3)培养坚强的意志和持之以恒的精神

4)培养情绪的调节能力

5)培养独立性

6)培养勇敢的精神。

4、幽默的作用?

(一)幽默感能够增强身心健康。

(二)幽默是快乐的杠杆,是生活幸福的源泉,是社交的润滑剂。

(三)幽默感是高创造力者的一个重要特征。

(四)幽默会让人更成功

5、创新教育自主性原则的含义及实质是什么?

答案:自主性原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要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主动积极地学习;真正理解和善于运用所学的知识,而不是生吞活剥、死记硬背。

自主性原则的实质就是把每个教师、学生作为独立个体来尊重、对待。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把唤醒、激发师生的自主性,作为一项根本原则。要让每一个教师和学生都能从自己的教育行为和学习行为中,发现自己的工作能力和学习能力,从而形成强烈的主体意识和创新意识。

三、案例分析

1.在教学种子的传播方式时,老师作了形象的比喻,莲子,椰子的种子是依靠水路传播,相当于海军,蒲公英,木棉的种子在空中传播,相当于空军,而绿豆,苍耳的种子在地上传播,相当于陆军,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学生们发出会意的笑声,对这些知识,学生最感兴趣,许多学生同时就看一些军事方面的知识,学生很容易就记住了植物种子的几种主要的传播方式。你觉得这名教师在教学中使用了哪种言语,这将给教学带来怎样的效果呢?

这位教师使用了幽默的言语。幽默的语言总让人觉得轻松,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偶尔来点幽默,那么原本枯燥的课堂就会变得丰富多彩,学生就有好的心态,学生的思维更敏捷,思路更开阔,知识掌握得更牢固。我们知道,教学中最难的就是调动学生自主的学习,而老师的幽默,能很好的活跃课堂气氛,并且学生思考更认真,比教师单调的讲解要有效得多。

2.德国一座城市的乡村牧师卡尔·威特教育他的小威特的故事广为人知。他教育小威特的计划极其详细周密,小威特的生活环境常常充满宽厚友善的幽默氛围。比如,小威特的母亲经常和他一起嬉戏,将有益的教育寓于诙谐的欢乐之中。据他母亲回忆:有时让威特做妈妈,我当孩子。于是威特就给我下了各种命令,而我就意不好好做或者干脆不做。还有的时候让威特当先生,我当学生。当我故意把威特讲得很成功的地方说成失败时,他一发觉了就批评我。小威特九岁就考人莱比锡大学,未满十四岁就被授予哲学博士学位。两年后又获法学博士学位。教育小威特的成功因素是多方面的。但从上面母亲的回忆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小威特家庭生活环境的幽默氛围,这对一于开发小威特的创造力有相当大的影响。从上述事例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幽默的氛围能够形成一种发展创造力的外部环境,应该为人的早期创造才能的开发创造一个幽默的宽厚友善环境,充分发挥儿童的探索好奇和充满想象幻想的创造力,即便儿童在活动过程中有不少缺点,也不必采取责骂压服的方式,而要耐心地引导他们,决不能有意无意地压抑儿童的创造力。对于儿童是如此,对于成年人来说何尝不是如此?

在我国,早在多年前,儒家经典之一的《大学》主张:“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孔子则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些主张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创新和创造的重要作用。“创造”一词的主要内涵是:产生新观念、发现新方法、做出新的成绩和产品。创造是一种活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创造的成果可以是物质的,如爱迪生创造的灯泡、留声机,瓦特创造的蒸汽机,鲁班创造的锯子,张衡创造的浑天仪等等;也可以是非物质的,如各种科学理论,革新的技术,创作的故事、诗歌,优美的绘画等等。创造一般具有新奇性、适用性、突破性。(回答合理即可给分)

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三曹”(曹操和儿子曹丕和曹植)、“三苏”(苏洵和他的儿子苏轼、苏辙),都是著名的文学家;我国著名数学家、数学教育家杨武之和他的儿子杨振宁;居里夫妇和他们的女儿、女婿曾累计三次获得诺贝尔奖。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

家庭的历史对创造性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创造型人才的成长与发展有一些特殊的群体背景模式,如家庭型连锁反应现象、师徒型连锁反应现象、学派型连锁反应现象和地域性连锁反应现象等。其中,家庭型连锁反应现象就与家庭的历史特点有关。

5.在复习一般应用题时,教师出示一道题:某修路队修一天公路,计划每天修60天,7天修完。若需提前1天修完,平均每天比计划多修几米?

甲解:60×7÷(7-1)-60=÷6-60=70-60=10(米)

乙解:60÷(7-1)=60÷6=10(米),她说:这条公路计划7天修完,若提前1天修完,只能用6天。在6天里平均每天比计划多修的米数加起来等于计划1天修的米数加起来等于计划1天修的米数,所以只要把60除以6即可。大家对乙另辟蹊径的最简解法十分赞赏,但是又说不清为什么要这样解。

这时,丙提出质疑,他说:用乙的算法,若需提前6天只能修完,60÷(7-6)=60米,60+60=(米),即1天只能修米,而公路全程有米,是不可能提前6天修完的。教师表扬丙敢于质疑,并启发说:我们画个图,结合图形来研究好吗?于是师生共同作图如下:

在(1)中,提前1天用6天修完,只要1天的工作量分成6份,平均分配到6天的工作时间中去,就是说若要提前1天修完,每天就要比原来多修“60÷6=10”米。乙的解法实际上是60×7÷(7-1),这里把“×1”省略了是可以的。

在(2)中,提前6天用1天修完,那么就要把6天的工作量60×6=(米)都加到1天的工作量中去,即60×6+60=(米)。

最后,引导学生反思和评价这一段学习过程,有这样几点看法:(1)两种解法都是正确的,甲是一般解法,乙的解法更为简便。(2)同学们在解题过程中有说不清楚,或者有怀疑的地方要敢于提问,提得出问题是进步的开始。(3)根据题意作出草图,可以帮助我们理清思路。

分析:本例通过一题多解培养发散思维。所谓发散思维,是指多角度、多方向、多层次的一种思维方式。创新是对旧的突破。没有发散思维,墨守成规,就谈不上创新。通过发散思维获得多种解法之后,还要运用聚合思维,通过比较,选取最优解。在本例中,学生赞赏了乙的最简解法,丙未真正理解,持怀疑态度,言语中有反唇相讥之味。教师若以此加以否定或让他当众出丑,那对丙的学习激情和批判冲动将是一种残酷打击。实质上乙的解法只是?提前1天的特例,而丙要寻求的却是?提前n天的通解,这也是丙的思维中创新的火花。教师在鼓励的同时启发他们用线段图辅助思考,列出算式,这样丙可以理直气壮地说出解题思路,获得认知与情感上的满足。在创新教育中,老师的宽容态度很重要,没有宽容心,就没有学生的自信心,没有自信心也就会失去创造的内驱力,无法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精神。

四、论述

1.教师怎样培养自己的幽默感?

老师要有乐观向上的心态,爱好广泛,才能感染影响他人。

2)博览群书,搜集一些小故事,小趣事,小笑话,以及注意生活中一些幽默的元素,幽默无处不在,在生活中处处有幽默,记下来,不断积累。

3)注意挖掘教材中的幽默元素,教材本身是知识的浓缩,其中缺少幽默的元素,教学中的幽默是为教学服务的,不能成为无源之水,离开了教学内容,幽默就失去意义

4)课堂上的幽默,如同备课,但有时又不可预设,课堂上学生的回答等等都可以作为幽默的素材。

2、从概念上分析论述幽默与创造力的关系。

首先从概念上看,二者都突破了固定的、惯常的思维方式。幽默是指对游戏情境下的一种不和谐的知觉,不和谐是指期望与实际情况的冲突,是一种出乎意料,创造力的两个主要成分是创造性想象和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想象不是对过去表象的简单重现,而是经过加工改造创造出的新形象,创造性思维相对于以固定、惰性的思路为特征的思维方式而提出的,是一种高度灵活、新颖独特的思维方式。

其次,分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一个重要特征,其实在幽默历程中也有这种因子的存在。

如有研究发现幽默氛围有助于促进发散性思考;在幽默创作中所使用的是分散性思维而不是集中思维。

再次,幽默和创造过程中都有顿悟和双重联结。

Koestler指出双重联结是对习惯上矛盾不相容但其实内在一致的情境或概念参照架构的知觉,幽默的双重联结是指由习惯的某一思考型态突然转换为另一种形态,他认为幽默和创造具有同样的历程,都是通过敏锐的感受力利用线索联结不相干的事物,豁然贯穿,产生令人惊奇的效果,如笑话中的双关语。顿悟是创造力中极为重要的角色,而幽默中对笑话的理解也往往需要顿悟的产生。然而,也有研究发现并不是所有的幽默都能促进创造思维,促进与否与幽默风格有关系,攻击性的幽默风格与思维的独特性、流畅性和创造性呈负相关,自我挫败性的幽默风格也与创造性呈负相关。

3.论述和分析创造性人物的双重性特征。

创造性人物的双重性特征

创造性人物在人格上具有明显的双重性特征,即创造性人物不仅具有通常令大多数人羡慕和赞叹的优秀人格品质,而且具有通常被人们忽略的不良人格特征,这种特征甚至在儿童早期就已经表现出来了。

高创造性儿童的心理优势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具有强烈的内在动机。正是由于这种强烈的内在动机的驱动,才使高创造性的天赋潜力得以有效发挥,做出创造性成就。

二是具有自信和不自满的人格特征。高创造性儿童具有强烈的自信心和好胜心,喜欢接受具有挑战性和困难的任务,他们的思维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对生活的新经验持更加开放性和接纳的态度,从消极方面说,高创造性儿童的人格问题主要表现两个方面:一方面人际适应困难。高创造性儿童的显著人格特征是内向、孤僻,不善于与同龄儿童沟通和相处,缺乏归属感。另一方面是情感障碍,尤其是艺术领域的高创造性儿童通常表现出是情绪不稳定,狂躁、敏感的特征。

对高创造人物与高创造性儿童人格特征双重性的研究在教育上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高创造性儿童的内在动机应当受到教育者和家长的认可、赞扬和激励。如果教师通过特殊而有针对性的教学组织激发和刺激着天才学生的内在动机,高创造性儿童就得到更好的成长。

其次,应当考虑创设促进高创造性儿童人际互动的教育环境。一般高创造性儿童更愿意同高创造性儿童交往,并从中满足探究的愿望,如果学校能够有规则地把高创造性儿童组织起来开展他们感兴趣的探究性活动,这不仅有助于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和内在需求,促进潜力的发挥,而且有助于培养和改变他们的人际互动过程,有助于克服这些学生身上的消极人格品质。

1
查看完整版本: 创造心理学练习题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