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常识解析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心理学家为何你懂得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
TUhjnbcbe - 2024/9/10 17:21:00

1元天早起社群招募成员中,加入即可免费获得我每日分享的成长词条,陪你持续精进更好的自己。想参加的小伙伴,后天私信“早起”二字即可了解报名啦!

01

最近,我的后台又收到了很多私信,虽林林总总,但都离不开有关内心的困惑和情绪的不安。当我回复过去以后,我发现有不少粉丝会说:你说的道理我都懂,可我就是做不到啊。

这个现象,不禁让我反思。是啊,好像很多人看似懂得很多道理,可就是无法把自己的心安顿好,终日在焦虑抑郁中烦躁不已、生活一点变化也没有。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这得从“行为改变”的本质谈起。

我们所有人都知道,抽烟危害身体健康,就算是有烟瘾的人,也深谙这个常识。可,那些爱抽烟的人他们容易改掉这个习惯吗?

现实是,就算他们身体出现状况了,医院被医生严重警告,他们也很难完全戒掉。

你说他们不想改变吗?不,他们也想改变,也想保持身体健康。可为什么难以办到呢?

这就要谈到我们在改变中遇到的问题。心理咨询师陈海贤说,面对改变,我们心里有一个行为标准,希望自己能做到,却经常被现实打脸。好像我们心里有一个自己,现实却是另一个自己。

说到这里,我想你应该非常理解这种感受。比如你很想改变身上某个坏习惯:拖延症、熬夜玩游戏……可却怎么也改不了。

这个时候,你会在内心疯狂指责自己,涌现很多内疚,怪自己意志不坚定、不够努力等。为什么我们的心和我们的行为总是无法得到统一呢?我们的大脑指挥不了我们的行为呢?

事实上,我们的躯体里有两个自我。一个是感性的自我,一个是理性的自我……理智提供方向,情感提供动力。

我们想要变好,这是理性的自我在发出命令,执行的却是感性的自我。可感性的自我受到理性的自我太多的攻击和指责,已经完全泄气了,根本再没有动力去做出什么实际的行动。

结果,我们就停留在了“懂得了很多道理,可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的尴尬境地里面。

那该怎么办?如果我们要让自己发生真正的改变,首先要理解两个自我,懂得驾驭体内的两个自我,让它们趋于统一。

02

为了方便大家理解,我们用积极心理学家乔纳森·海特著名作品《象与骑象人》里面的理论来区别“理性的自我”和“感性的自我”。

理性的自我,相当于代表着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提出的“超我”,希望我们自身变得更好,就像大象上的骑象人,随时挥动着鞭子,指导大象往哪里走。

而感性的自我,则相当于是行走的大象。

从表面上来看,骑象人似乎掌握着大象的命运,但实际上,当两者发生冲突时,骑象人是无法驾驭大象的。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事情?

要得到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们不得不了解“感性的自我”,也就是行走的大象到底是什么样子的。陈海贤老师在书里总结了它的三个特点:

第一,它的力量很大,一旦被激发,理智难以控制。第二,它受情感驱动,既容易被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驱动,也容易被爱、怜悯、同情等积极情绪驱动。它既能成为改变的阻力,也能成为推动改变的动力。第三,它是受强化了的经验支配,只承认我们切实体会过的“经验的好处”,而不承认理智所构想的“期待的好处”。

拿上面戒烟的例子来说。为什么有烟瘾的人难以戒烟呢?因为当他们要求自我戒烟时(理性的自我出场),会以身体健康、精力充沛、成为更好的自己等积极的理由来说服感性的自我执行。

可,感性的自我只承认“经验的好处”,那就是:抽烟快活啊、胜似神仙、感官即刻得到满足、能释放压力,等等。

于是,它便不会接受理智告诉它的“期待的好处”:戒烟身体就能好了、戒烟能活得更久、省去未来的医药费,等等。正所谓:

“期待的好处是抽象的,而经验的好处是具体的;期待的好处发生在未来,而经验的好处发生在当下;期待的好处是被教导的,而经验的好处是切身体会的。”

说到这里,我们还需要探讨一个问题,为什么大象会倾向于“经验的好处”呢?陈海贤老师说,大象之所以总是不由自主地转向经验的好处,是因为经验的好处会通过强化我们的行为,让我们的行为的改变变难。另外,

强化不仅有正强化,也有负强化。正强化是一个人表现出某种行为时,获得了更多他想要的结果,从而让这种行为更巩固。比如,获得高额奖金会让一个人努力工作。而负强化是表现出某种行为时,他不想要的结果减少了,从而使这种行为更加巩固了。比如,为了防止扣奖金,一个人也会努力工作。

也就是说,正强化的好处是“增加快乐”,而负强化的好处是“减少痛苦”。

那什么是强化行为呢?过去有一段时间我特别宅,除了工作以外,我最大的爱好是窝在家里看书写东西,便经常以太忙为理由拒绝同事或朋友的各种邀约。可能你会认为我太爱学习太自律了,一心追求工作成就。

但真相并不是这样的。那段时间我有很深的社交恐惧,特别害怕去场面人多的地方,害怕自己说错话做错事,引来别人的负面看法。

于是,我为了呆在自己的舒适区里,习惯性以“自律、拒绝无用社交”的外壳来保护自己脆弱的安全感和掌控感,并且觉得一个人呆在很舒服、很自在。于是我更加不爱社交、更自闭了。

我自身这个例子,引起行为的刺激(宅)其实不是我的事业心太重,而是社交恐惧。这个刺激从我一想到要出去面对那么多人说那么多话的时候就开始了。

而与刺激相对应的行为,也不是读书写作,而是一个人呆在屋子里的安全感。

我通过假装勤奋来逃避我恐惧的事物,并且从中得到舒适感,这,便是行为的强化。

当然,我也想改变这种现状,也知道这样下去只会把路越走越窄。可是,我的宅不仅是获得安全感的正强化,更是一种通过宅来逃避社交焦虑的负强化。这种负强化,让我很难走出舒适区,去主动和别人社交。

以上,便是我们在生活中无法真正做出改变的核心原因。

03

那存在这样的情况,应该怎么办呢?

我们要明白,改变失败的时候,不停责怪和攻击自己是没有用的,因为我们的行为并不是独立于环境而存在的。陈海贤老师说:

所谓的好处或坏处,其实是我们与环境交换信息、获得反馈的过程。刺激和强化就是我们与环境建立联系的方式。

说到这里,我想你应该能理解“改变”的本质到底是什么了。

改变的本质,其实是用新的行为,创造新的经验,然后用新的经验代替旧的经验。

而令改变真正得以发生,是我们在创造新的经验过程中,得到新的反馈,新的强化,并切身感受到它。

比如,我过去曾被社交恐惧困扰,那我是怎么改善这个问题的呢?为了让自己能够成长起来,我开始慢慢愿意接受朋友的邀约,尝试迈出社交的第一步。

在我和别人互动过程中,我找到了交流的乐趣,也感受到来自他人的温暖,渐渐了放下自己的防御心。这个过程让我认知到,原来外界并不是那么恐怖的,别人也并不会真的在乎你说错什么话、给你什么差评,一切不过是自己太敏感罢了。

于是,我用新的经验(来自他人的友好和接纳)来代替旧的经验(社交很恐怖、别人爱议论自己、看不起自己),并且亲自感受到行为后的全新反馈(社交是一件有意思的事),而这种反馈让自己产生良好的感觉,逐渐让我喜欢上社交,这便是新的强化。

那么,切身体验的经验,跟听来的、看来的道理有什么不一样呢?比如,我经常跟我的粉丝说,生活有好有坏,要积极面对问题,学会接纳自己。粉丝会回我说我知道要接纳自己啊,也知道接纳是好事,可是我就是做不到。

这便是区别。因为这个道理是他听来的,他没有真正感受到接纳给他创造的新的经验,他便不懂得接纳的真正含义,也自然做不到真正的接纳。

所以,只有想象中的期待,而没有心行为带来的新的经验,改变就很难发生。

也就是说,想要解决改变这个难题,唯有创造新的经验,强化经验,才能给生活带来真正的改变。

如果上面的内容你读懂了,恭喜你,这将是你迈向改变的第一步!当然,创造新经验代替旧经验然后不断强化它,这个方法听上去挺简单的,但,你在做的过程中还是会出现很多的障碍。具体我们文章再深度探讨。

如果我的文章对你有帮助,欢迎点赞

转发

评论

收藏

1
查看完整版本: 心理学家为何你懂得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