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安小辰
在爱情生活中,人们对不利因素的承受力,有一个极限。
这种承受力包括心理承受力与肌体承受力两个方面。
两人情深意笃,克服困难的心理承受力很大,但却不能用爱情当饭吃,当衣穿。长年累月你过的是吃不饱、穿不暖,忍饥挨冻的生活,人家同你谈恋爱不发生动摇才怪。
这就是肌体承受力问题。保护自己的生命是生物的本能,人能不为他婚后生活着想,不考虑生活条件吗?
爱惜作为一种夫妻生死与共的情感不是一时的冲动,也不是朝近夕远的权宜交往,婚前不权衡婚后生活的物质文化基础,把爱情建立在虚无缥缈的“天国”里,而没有婚后生活的准备,婚后势必引起爱的风波。
马克思主义认为:“思想、观念、意识的产生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
观念、思维,人们的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的物质关系的直接产物。”人们的恋爱观是和一定物质生产活动与物质环境条件联系在一起的。
客观条件作为社会存在,是爱情存在与发展的基础。由此,客观条件对爱情的决定作用不可否认(当然不是唯一的作用)。
我们不应该反对选择家庭的环境条件,同时也主张选条件而不唯条件论,要看到环境条件是人创造的,还要联系个人的心理承受力和肌体承受力去认识条件。不要既无吃苦耐劳的思想,又硬着头皮嫁给生活条件差的漂亮小伙子。
一当漂亮的新奇心理效应一过,感到漂亮当不了饭吃,又嫌对方穷而闹婚变,这就难免给双方带来心理创伤。客观环境条件对爱情的吸引力通常有两个方面:一是现存的可供直接享用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环境条件。
二是需要经开发才能为自身享受的潜在条件。从本质上说,任何美好的环境条件均是人类造化的。所以,抱着不劳而获的思想,企图通过嫁娶,享受到他人创造出来的优裕生活并不光彩。
若把找对象变成找“安乐窝”那就有损人格了。虽然,前面我们说了没有一定物质文化基础不可能相爱,但是仅有物质文化生活条件没有爱情基础的婚姻也不会有幸福。
墨西哥电视连续剧《诽谤》中的女主角莉迪娅和大企业家百万富翁戴维的婚姻,就是只有优裕的物质生活条件而没有爱情的结合。
10多年里,虽然他们生了一个十分可爱的儿子,可是莉迪娅并不幸福。最后还是从不幸婚姻中解脱出来,才获得了真正的幸福。
旧时代许多达官贵人的夫人、太太在物质生活中,也许她们享尽了荣华富贵,但在爱情上得不到满足,心灵上泪迹斑斑,她们并不幸福。
历史经验证明由夫妻共同创造的物质生活环境是最可靠的幸福基础。近现代以来的孙中山夫妇,周恩来夫妇等,以共同的理想为爱情钮带,艰难困苦的生活环境不但没有动摇他们的爱情,相反更增添他们改变这种环境的斗志。
他们不仅为自己创造幸福生活环境,而且为全人类创造相互友爱的幸福生活环境而努力。正是在这种伟大斗争中,他们爱得更稳定,爱得更真切。
反之,今天那些用“爱情”与良好物质生活作交易的人,换得的最终是苦果。某市的小英姑娘一心把物质生活的享受寄于婚姻。
一天偶然遇到一个40岁的香港海员。她就企图以他作跳板,到香港过花天酒地的“豪华”生活。海员见她年轻貌美、虚荣心重,乘机以金钱和许诺带她去香港“结婚”为诱饵,把她当作情妇达6年之久。
最后海员在香港的妻子得知情况,赶来大陆找小英姑娘理论,小英的“富贵梦”才破灭。古人说:“以色交者,色衰而爱弛;以财交者,财尽则交绝。”择偶既要考虑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但切不可以钻铜钱眼,做富贵梦而玷污了爱情的纯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