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人在深圳:人口结构倒挂 “围墙”若隐若现
原标题:贵阳人在深圳 人口结构倒挂,深圳 围墙 若隐若现本报 李兮言 发自深圳改革开放30年的话题无法绕开深圳。一如在谈起新围城话题时,也绕不开这个缺少 原住民 的城市。深圳曾做过统计,截至2010年末,深圳人口超过1300万,然而本地户籍人口数量仅为250多万人,人口结构倒挂的现象,使得深圳不得不着手建立非户籍人口向户籍人口转变的合理门槛。这一举措令深圳无形的 围墙 若隐若现,过去30多年无数个深圳励志传奇中的苦尽甘来形象,慢慢地被新的户籍制度和新的商业规则减淡。新一代的深圳外地人,除了在深圳捞金, 深圳人 的身份也成了其水到渠成的收益。从大山里走出来的刘元雄刘元雄颠覆了大多数人的想象 他的创业过程缺乏各种 吃苦要素 。2012年初,他结束了6年的贵州高校教书生活。 高校的一切,让我觉得不合理。 刘元雄曾统计,即便是高校的机修专业,专业课时也不足全部课时的5成。 剩下的都是社会科学类的课程,对于一个搞机修的,我觉得没有必要,这样下去,会误人子弟,我不想造孽。 除了工资也很低以外,这成了刘元雄离开高校的另一个重要理由。由于跟学生的关系很好,老师要创业,学生们也都表示支持。其中几个当时就辞了职,包括放弃南方报业工作机会的,决定跟老师一起创业。如果说城市对想要进入的外来者有道高墙,那对于这些有初始资金和一技之长的外地人来说,深圳的这道墙并不如想象中高大。刘元雄将北上广深四个一线城市做了个比较, 北京靠关系,上海高门槛,广州则产业不集中。想要低资进行运作,只有深圳最适合 。他的想法很单纯,既然四个大城市各有缺点,那就只看性价比, 你最容易在哪里立住脚跟?你的第一桶金什么地方来得最快? 简单地分析以后,2013年4月,刘元雄在深注册公司,他没有像很多资金紧缺的创业者一样,在关外生活。而意外地在均价约四万元一平方米的蛇口租下一套150平方米的四室两厅海景房,既当办公室、摄影棚,又做宿舍。房子的风景很好,阳台上种满花草,大海近在眼前,偶尔还能听到轮船的低鸣。在飓风 天兔 来临的时候,海上景象蔚为壮观。因为不远处是蛇口的海鲜码头,自称为 吃货 的刘元雄在伙食上也不节省,员工们一起做饭,粤菜海鲜做得特别好。他的想法很单纯。公司是文化传播公司,以制作视频为主要业务。既然是智力类型工作,环境当然要好。 何必用高昂的价格去吃苦? 蛇口的租金当时只要7000元,自己和几个员工都住在办公室,效率也能提高。对他来说,办公室租在关内,宿舍租在关外的做法代价太高。 你让员工每天路上两个小时,身上还有几分气力可以工作?我的想法很简单,就是你干完了就睡,睡完了就干。 而在深圳这样的一线城市,要靠22万元的资金起步干事业,不是易事。刘元雄花了7万多购买设备,4万左右租下一套房,其他的就用于日常生活和运营周转。由于较大的公司付款周期长达数月,在去年很长一段时间,他的员工没有工资。这在普通公司看来,不可能维持。但熊刘元雄有两个天然的优势:他的八名员工基本都是自己曾经的学生,部分人也是这家公司的股东,因此即便几个月没有工资,也愿意维持;他自己及学生在媒体圈和络机构的关系,能够帮助公司在开始阶段接到一些大单。刘元雄说,公司去年4月份成立,6月份就靠朋友介绍接到第一单生意。深圳只是块跳板根据刘元雄介绍,一个月二三十万的单,全部都是民营企业,大型企业的业务占到七八成。深圳的行情让他不得不做出妥协。 7万元买部车,特点是一定要超过奔驰。 这是刘元雄对一年多来所接触企业的特点形容。公司的第一个单,两个片子才9.6万的报酬。也在媒体圈内打拼过的刘当时就告诉员工,对行业要说这个单我们收了40万,否则会成为业内笑柄。 结果北京的朋友说我,两个片才40万你还要不要行规,不像样。深圳这边都是民企,真的没多少钱。恨不得5000元把所有事情搞定。 这令他感到,和创业门槛同样低的,是深圳企业的文化素质不高,这是刘目前最大的深圳印象。 深圳这些年一直在说产业升级,它确实需要升级,但是最麻烦的是什么人来做这个产业。 在他看来,和北上广不一样,他们更能吸引一线城市的精英,但来深圳创业的多为二、三线城市的人, 为什么后来很多城市比不过上海,毕竟大上海的底蕴在那里。他们抓得住时代的领先感。 刘元雄所谈的现象,正在深圳很多地方上演。华强北的赛格广场是深圳标志性建筑,曾经创下平均2.7天建一层的 深圳速度 。赛格1-9层的电子市场,是目前全亚洲最大的电子配套市场。徐琦的父母从2004年起就已经在这里经营电子产品,如今父母兄弟各拥有一家公司,做不同的电子产品。周围的商户,很多是原来的店员,摸清套路后自己创业,虽然是电子产品,却不需要多少文化水平就可以经营,大家都在重复老路,但大部分做到一定规模就原地踏步,谁也无法做大。 没文化,真可怕。 这是徐琦父亲常常感慨的一句话。同样的问题也出现在刘元雄的生活中。平时见到朋友,聊天内容无非两个,怎么挣钱,什么时候移民。本来这些内容也与他来深圳的目的一致,但精神上却得不到满足。刘元雄在有空的时候会去听听免费的讲座。事实上,深圳近年来在文化活动方面投入了大量资金。深圳也不缺外地请来的名家和讲座。然而,刘元雄说,每次去市民讲堂,台下坐着的都是满头银发的老爷爷老奶奶。 年轻人有点时间都去挣钱了。深圳的文化形态表现不出来,缺乏生机,但是挣钱是不需要这个的。这点它和广州就不同。广州还会讲讲公民意识,会撑粤语,但深圳完全不讲这些大价值的东西,他们会觉得 假 。 这样的环境其实并不适合文化创造。刘元雄时不时也会带着员工去看看电影。然而,毕竟还是要和企业打交道。 等到挣够几百万,我就把公司转走,应该是去上海。 这个计划的形成不仅仅是因为上海的企业文化氛围好一些,刘元雄觉得,公司做到一定规模,在深圳就难以有上升空间。在他的计划中,深圳是一块跳板。 如果能挣到1000万,我就移民。 城市的内部围屋即便是个中转站,刘元雄和他的几个学生还是申请了入户深圳,目前正在办理。为此,刘元雄找了服务公司帮忙申请,在公司注册时,他也是委托一家名为第一商务服务有限公司的机构帮忙。像第一商务这样的公司在深圳有很多,负责人陈红告诉时代周报,仅注册服务,他们过去五六年最少的时候一年也能接到上百家公司的服务申请。入户申请业务量这几年也有提升。刘元雄提供了纳税单,几个学生因为也是公司的股东,所以可以一起申请积分入户。陈红表示,从2010年实行积分入户*策起,尤其是2012年不设指标限制之后,入户深圳的难度相对其他一线城市要小得多。根据深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数据,到今年8月,已有将近十万人通过积分*策入户深圳。对于刘元雄这类有学历和技能,又能提供纳税单的股东,户口并不是融入这个城市的难题。事实上,公司从注册到现在,贵州户籍也没有给他带来很大不便。 去年流动资金周转困难时,想到去贷款。我们这种外地户口,提供纳税单和订单,一般能贷个十几万。如果是深户,50万内应该不是问题。 刘元雄表示。陈红告诉,在银行贷款方面户籍会有限制,但主要是金额差别。根据2012年的官方统计数据,深圳常住人口约1300万人,户籍人口约304万。大量的外来人口让深圳不得不减少对外地户口的限制。但 入户 深圳就会成为深圳人吗?恐怕很多人并不这样认为。刘元雄对说过,即便拿到了深圳户口,他也不认为自己是 深圳人 ,因为出国移民是自己未来发展的大前提,另外,深圳的户籍,对于自由穿行香港是个福利。这个想法在深圳很普遍,对于城市的归属感需要时间等很多条件来培养。对于那些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来深打拼的第一代创业者,说自己是 深圳人 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但是这些深圳人,在某种程度上也还必须依托故乡。徐琦的父母80年代中期就来到深圳,但是生活和事业上都离不开家乡潮州的影响。徐琦告诉,赛格电子市场某种程度上就是一个 潮汕帮 ,几乎都是潮汕人在做,一是因为地利,目前做得最好的深圳英特翎公司,老板就是汕头陈店人,而陈店正是电子产品进口卸货的地方。另一个原因就是大部分公司都是从家乡请员工以节省成本,而这些人做熟之后自立门户又会重复老路。这样,在城市的外部 围墙 降低的同时,这个城市内部的许多 圈子围墙 就更显突出。 圈子文化 在华人地区并非稀奇事,但作为移民城市的深圳,其特殊在于它划分圈子的标准不仅一般的血缘、学历、兴趣、职业,而是偏重 地域 。刘元雄在深圳生活了一年多,对此深有体会。 贵州喜欢打麻将,我一些在深圳的老乡,来了很多年还在玩。我一看打的麻将还和贵州一样。他们不过是占了先机,但是精神层面和沿海无关,还是老家那套。他们能把深圳活成贵阳。整个深圳就是不同的圈子组成的。
圈子 生存方式在刘元雄看来是 自我围墙化 , 就像是福建的客家围屋,每个圈子都是一个围屋,人藏在里面往外攻击,这是人类早期和外界抗争的最有效方式。 或许因为如此,刘元雄和他的员工们和外地人接触时,有的时候会觉得双方交流像是鸡同鸭讲,没有任何精神层面的交流。在深圳待久的人,在他看来会没了幽默感, 尤其和大企业接触,像校团委似的正儿八经,都在端着。 尽管如此,所谓文化的稀薄、圈子的割据等问题,也并未影响到深圳成为创业者的乐园。只用短短一年多时间,22万元的资金就能让公司开始挣钱,刘元雄认为只有深圳才可能有这样的机会。对于很多没有背景的内陆的大学毕业生,深圳给了他们通向成功的机会。刘元雄回忆起自己的弟弟当年也只是带了800元来到深圳打工,然后开始创业。这样的故事实在太多。 有一点我们必须要承认,这里的公务员环境相对干净,我们还没碰过谁来发难的,这在内地不可想象。我在其他城市也没有遇到过,就是不用出去应酬就会有单子,这一点最开心。 在这个意义上,被批评为没有文化的深圳,反而因此放下了大城市的身段。在中国那些日益骄傲的大城市中,深圳对这些起点不高的创业者的 围墙 可能是最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