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大多科学家都认为意识体验由某种物质的现象属性产生,存在不可结构化或不可言说的部分,这就是意识体验的本质。现在人工智能无法产生意识,因为它们从原理上是可结构化的。只有深刻揭示意识的本质,实现将不可结构化的能力,可能会制造出具有意识的机器。
机器觉醒:人工智能能否加载意识
过去的很多关于“意识”的理解大多将意识认为是某种神秘的东西,独立于物质,也就是说意识和物质是并列的。后来也有将意识与已知的科学成果联系起来,如认为意识是一种化学信号,通常由神经传导的,而神经传导的速度其实是很低的,但我们经常有时会有意识的速度极快的感觉。
现在大多科学家都认为意识体验由某种物质的现象属性产生,存在不可结构化或不可言说的部分,这就是意识体验的本质。现在的电脑、人工智能无法产生意识,因为它们从原理上是可结构化的。只有深刻揭示意识的本质,实现将不可结构化的能力,才能说人工智能技术达到了临界点,可能会制造出具有意识的机器。
查尔默斯年对意识研究相关的问题进行了分类,认为存在简单问题和困难问题。简单问题可结构化,困难问题不可结构化。可结构化就是能够用语言或用数字表达,不可结构化就是不能用语言或数字表达。另外,物质的物理属性一般都可结构化,而物质的现象属性或内在属性不可结构化。
我在文章《从目前几种主流意识科学理论,到意识进化三部曲》中列举了当今世界上几种主流的从科学层面研究的意识理论。其中,我比较相信零点场(Zero-Point-Field)理论。一方面是美国心理学之父威廉-詹姆斯已经论证了意识不可分,他通过严密的论证认为物质的现象属性无法组合,还没有人能从逻辑上找出他的漏洞;另一方面是我有一个猜想与这个理论比较接近。
零点场理论认为意识主体不可分,且认为所有意识主体为同一意识主体,为同一个零点场,即不同人的“屏幕”本质上是同一块“屏幕”,只是投射的内容或体验的内容不同而已。
我认为最原始的意识,也可以说就是意识的最基本的原理,总结一句话就是在亚宏观结构上的物质(有可能是DNA里的复制酶等等)具有了对微观量子的双向性的感应能力。
这种直接感应到的意识我称之为I类意识,也就是无条件反射意识;而猫狗经过训练可以看到它们具有条件反射意识,我称之为II类意识;像人不仅仅具有上述两种意识,其实还具有了在此之上的意识固化基础上的系统化和工具化,这种,我称之为III类意识。这三种意识,都可以认为是某一个巨大“屏幕”的“子屏幕”,即如同零点场理论中说的所有意识主体为同一意识主体,为同一个零点场。
人类的意识包含了以上三种形态的全部,而III类意识是人类区别其他动植物的关键。人类智力的基础是产生意识信息的量子比特存储能力,以及建立在存储能力之上的量子(比特)纠缠网络,这个纠缠网络具有脑全息特征,这是脑全息理论起作用的深层次机制。III类意识是思维处理的能力,包括逻辑链条、记忆整合等。每个人的第III类意识都是这个巨大屏幕的“子屏幕”。宇宙的纠缠时空网络和人的第III类意识,即意识量子纠缠网络具有相似性,这个纠缠网络具有无标度性,或许人类意识量子纠缠网络就是宇宙时空网络的部分和局部。
那么,如何制造出具有意识的人工智能?那就是需要制造出起到关键作用核心机理的物质,即对光量子双向感应的亚宏观结构的物质或者物质结构的模拟。有人说制造出量子计算机就是制造出了意识,那肯定不是,不过能制造出量子计算机,是一个基础,即第III类意识可以人工实现的基础:量子纠缠。所有意识状态,如视觉意识、潜意识、无意识等等都可以通过这个来理解、分析、重现。
如果想要人工制造出“意识”,更关键还是I类意识的模拟,因为这是一个基础。
关于若干问题的答复汇总
1、现有的科学常识会被推翻吗?
某个常识会被推翻,本身就是一种认知惯性,带着这个惯性看所有问题,是“观念”化思想。宗教、哲学都属于观念思想。
因为常识本身也是人的经验、是人的感知,属于生命感应信息的内容,在一定范围内,常识本身就是对的。如铁球和羽毛同时落下,我们看到的是的的确确铁球先着地,这个常识没错。错的是我们的思维惯性,把这个常识通过意识进行加工后就出现了问题,是意识加工的不可靠造成的,不是常识本身这个经验造成的。
任何已有的常识或者经验,都会包含在未来的更宏大的理论中,只是未来理论中的局部、部分或者某个极限下的结果。这个理解起来看看牛顿力学和相对论的关系就行了。
现在可以引出我对科学的重新理解,我认为科学需要精准定义:科学(应该是科学理论,这里按照习惯用语做缩写)是群体性感应信息的意识工具化,这句话的意思有几点特别强调:群体性,感应信息,意识工具化,科学包含这三个关键词,缺少任何一个关键词,都不是科学。
这里的意识工具化源于亚里士多德的《工具论》,亚里士多德的工具论是形式逻辑发展的基础。对于科学,爱因斯坦说过“西方科学的发展是以两个伟大的成就为基础,那就是:希腊哲学家发明形式逻辑体系(在欧几里得几何学中)以及通过系统的实验发现有可能找出因果关系(在文艺复兴时期)。”(爱因斯坦文集),爱因斯坦的意思是:科学(因果关系)=实验+形式逻辑。
古代很多经验认知,如治水、天文、中医,这些都是在实际中起作用的。这些经验认知相当于科学中的“群体性感应信息”,近现代科学本质上也是经验认知。经验认知都具有可证伪性。
当然并不是所有经验的就是科学的,科学本身是经验认知的高级阶段。所有问题的关键区别就在于意识工具化,或者说意识加工的可靠性,所有的意识加工都是局部意义上的可靠。中医除了经验之外,很多解释经验的内容多为阴阳、五行等理论。这块加入进来使得中医这门经验之学又融合了远古观念的内容,所以不能称之为现代意义上的科学。这个很正常。但是起作用的是其中的经验部分,所以作为个体的人,中医是越老越好,老中医老中医就是经验丰富。
2、春秋战国时期,北方还有大象,为何如今大象只在云南?
春秋战国时期,气候极其温暖,是人类历史上一个极其温暖期,地球气候从历史长河看也不是恒定的,还是有一定变化的,而且与人类的活动、大的变化有关联性。
下图是中华五千年气候温度变化图。春秋战国时期,正是气温较高期,战争频繁,思想激荡也非常活跃,不仅仅是物质生存,技术发展,就连群体思想也是如此。只要有群体性的激烈竞争,就会有思想大师。年前春秋时期极其温暖的气候,加上当时新型生产工具的出现,如铁器的大规模使用,对于以农耕生产为主导生存方式的人群社会,土地粮食收获大于其他时期,人类有足够的物质基础和时间去接受教育和深度思考,每个独立群体都有能力需要更多的土地去耕种,这样对于土地的需求刺激了战争的频繁发生。而战争又刺激了更多“经验”类认知的出现,思想大师纷纷登场。春秋时期的温暖气候刺激了耕种生产力提高,引发对土地资源的竞争,即战争,也引发了人类思想大爆发。
3、薛定谔为啥非要跟猫过不去?
薛定谔跟猫过不去,主要目的是想表达:量子力学和传统理论的不同。
猫是很多科学家的最爱,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牛顿了。牛顿,代表着传统的最牛的象征。当然不能做个思想实验,把牛顿放进去,那牛顿喜欢的宠物是最好的选择。
我认为量子理论是一种理论,是意识工具化的,也未必将来不会有另外一种。物理学家JohnWheeler声称,如果我们真正理解量子理论的中心要点,我们则能够用一句任何人都能理解的简单句子来表达它,像相对论理论那样。量子重建计划,就是试图从几个简单的原理出发,从零开始构建量子理论。而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杰拉德·特·胡夫特(Gerard’tHooft)并不相信量子随机论,他在新书《量子力学的细胞自动机解释》(TheCellularAutomatonInterpretationofQuantumMechanics,Springer,)中,提出我们可能仅仅是因为缺乏相关的数据,才无法将量子概率分布转变成精确的预测。他完全用决定论的方法来设计量子力学的细胞自动机模型,既没有希尔伯特空间,也没有薛定谔方程,只有传统的算法。
4、无神论者如何理解宗教人士的信仰?
有网友评论说:无论你怎么理解,都是理解不透的,无神论者说这个世界上没有神,是因为无神论者本身不是神,不是神又怎么会认识神呢?
我回复说:科学是群体性感应,只有某几个个体感应到,真的感应到也没有用,因为这就是生命的群体性感应认知的特征,主流认知。如同鱼群那样,脱离了主流鱼群,无法生存。
我们分析各种思想、认知,都应该从人类意识的作用机制来看,而不应是以前那种“哲学思辨”,哲学思辨来分析这些东西,如同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而人类所有的认知,都来源于“意识”的结果。独立于人而存在的认知,就是观念的思想,如宗教、哲学观、科学理论中的科学观念(如时空观)、科学主义等等。现在到了从物理机制上揭示意识的起源、起作用的原因的时候了。
5、如果最后一个王朝不是清朝,中国会落后于西方吗?
清朝的落后不是武器,而是社会制度,本来已经即将脱离纯农业文明,包括政治上也在进步。被原本奴隶制度的大清硬是再次加强了农业制度,因为他们觉得很先进,实际上已经多年了。政治上再次加强了皇权统治,这实质上都是整个中华文明的退步。这种退步对一个连续的文明来说是致命的,如同一个人一样,重要的是思想,而不是躯壳。
下面有人回复:脱离纯农业文明?没有大机器生产,怎么进入资本主义?你不会是认为鞑子阻碍了中国人发明蒸汽机吧?
我回复:鞑子阻碍群体发展的连续性!是连续性!一个文明最怕的就是连续性的中断!
6、女性伟大思想家为什么少之又少?
这个问题其实和缸中之脑以及庄周梦蝶、笛卡尔普遍怀疑等等问题都有共性,也可以用这个共性来分析。虽然说有社会层面外部的原因,但更多的是内在的原因决定的。
这就是智慧信息的进化趋势:群体性信息的一致性和多样性,也可以理解为群体信息稳定性和突变性。保证大的稳定和小的突变。
从最初的RNA是极不稳定的,到稳定的DNA就可以看出这个趋势。而所谓笛卡尔普遍怀疑、缸中之脑等问题更是个体感应与群体感应的矛盾。可以说:人类思想是基因信息的升级版。
如上图所示的鸟群,群体性感应信息取决于所有个体的感应的综合,这种群体性感应信息可能是通过基因信息的形式带给所有个体的,如果个体或者少部分群体与主流群体感应有明显偏差,就无法生存。
人类思想认知是一种智慧信息,是基因这种智慧信息的升级版。
人类从基因信息飞跃到用非基因进行智慧信息的传播,但是核心不会变:确保智慧信息具有群体性的稳定性,因为非基因信息更具突变性。
年2月,美国物理学会(AmericanInstituteofPhysics)发布了一项调查结果,调查对象包括个国家的1.5万名男性与女性物理学家。在研究者排除了性别以外一切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几乎所有国家的女性科学家都比男性获得更少的资金、实验室空间、后勤资源、购买仪器和出差的补助。研究者总结:“实际上,在未来某一时刻,女性物理学家会占据多数,但她们仍会在事业发展中遭受由往往察觉不到的偏见所带来的的困扰。”
虽然大多数人从男女平等角度认为,在科学和数学领域中,男女地位差别并非基因导致,而是文化驱使。在美国,仅仅五分之一的物理学博士学位授予女性,而全美所有的物理教授中,女性仅占14%。哈佛大学校长劳伦斯·萨默斯提出了一种解释:男性与女性在科学与数学的最高端领域有天赋差异,即女性教授少可能是因为男女生物学上的差距。如下图,在众多科学家中,居里夫人是唯一一名女性。
智慧信息(无论是基因模式的智慧信息,还是人类认知模式的智慧信息)的进化趋势就是趋向稳定性,同时又带有突变性,稳中有变,大的稳定中的少许变动。
动物的智慧信息传播就是基因遗传模式,来看蚂蚁的繁殖过程:老蚁后在交配季节前产下新蚁后/雄蚁。到了交配季节,新蚁后/雄蚁爬出巢穴,与其它群落的新蚁后/雄蚁完成婚飞(交配)。交配完成后,雄蚁死亡,受精的蚁后不再回到原来的巢穴,而是寻找新的地方发展新群落。新蚁后找到合适的巢穴后,开始产卵并孵化出工蚁、兵蚁,在之后的一生之中,蚁后基本都不会再出巢穴,工蚁会给蚁后喂食。随着时间的推移,成员数量和环境趋于稳定,到了交配季节,蚁后便会产下新蚁后/雄蚁,如此循环。
在蚂蚁的进化过程中,蚂蚁的最主要智慧信息在于其蚁后肌体内,蚁后必须保持基因的稳定,这样才能建立自己的王国。很显然,因为蚂蚁的王国是蚁后在交配后独自飞离原有城堡重新建立的,她孵化的下一代中,工蚁只能干活,不会传播智慧信息到下一代,而雄蚁在交配完成后就会死亡,所以蚁后的基因必须稳定。
地球生命有机体中的单性生殖,可以保证稳定性,但却存在很大风险,会造成稳定性的突变或者不变。而双性生殖的生命体,既可以保证稳定性,又可以有少许的进化性,是稳中求变。稳定基础上的少许进化,基因模式的智慧信息这个进化过程时间会很长。
同样的对于人类的非基因传播,即人类认知来看。人类必须要保持种群的稳定性,所以女性无论是基因上还是非基因上,都是最保守的。女性一方面要选择在基因上看来更有利于下一代的男人,在非基因信息的存储中(即认知上),女性则更保持稳定,在稳定中有少许的进化。
对于人类,作为繁育下一代母体的女性都保持着最保守的智慧信息存储和传播模式。男性则起了带动群体进化的作用,不仅在基因上,而且也在认知上。
这样看,女性大思想家很少就可以理解了。核心关键在于人类认知是一种智慧信息,是基因智慧信息的升级版。
探索猫说:科学是人类群体性感应信息(即经验认知)的意识工具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