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常识解析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2020学年高一语文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卷
TUhjnbcbe - 2024/8/12 16:23:00

学年高一语文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卷

(满分:分时间: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班级、姓名、座号填写清楚。

2.答案务必写到答题卷中。

3.考试结束,考生只交答题卷,试卷自己保留。

一、语文基础知识积累(每小题2分,共24分)

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翘首(qiáo)湔雪(qián)婆娑(suō)山川相缪(liáo)

B.和煦(xù)罗绮(qǐ)踟蹰(zhí)日薄西山(bó)

C.彳亍(chù)莠民(xiù)打诨(hùn)呱呱而泣(ɡū)

D.抛锚(máo)咋舌(zé)玷污(diàn)游目骋怀(chěnɡ)

2.下列各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2分)

A.肃穆害臊天理昭彰不寒而粟

B.寂廖眷属相濡以沫面面相觑

C.凄婉倏忽心安理得漫不经心

D.暴躁亵渎语无仑次含辛茹苦

3.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有的人在填报高考志愿时选报热门专业,理由是能学以致用,①是一种误解。学以致用的真正含义是将学到的知识用于实践,②不是看什么东西有用才决定去学。摒弃功利性③使人抱着乐观的态度去学习;④有用才去学习会使人产生心理负担,⑤总要担心以后会不会真的有用。抱着功利之心去挑选专业,往往会牺牲自己真正的兴趣,⑥毕业后谋到了不错的职位,也不一定就工作得很开心。

①②③④⑤⑥

A其实这而要确定所以/

B这其实/能认为因为即使

C实际上却会/可能就是

D这当然就是如果/虽然

4.下列各项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那年我从这里经过,到处还是一片荒野,曾几何时,一幢幢高大的楼房已拔地而起,昔日的景像再也见不到了。

B.篝火熄灭后,我们正准备回帐篷里睡觉,忽然从树林深处传来凄厉的叫喊声,我们不禁毛骨悚然。

C.我们正在操场上玩耍,这时,余音袅袅,不绝如缕的上课铃声响了,那声音在教室里回响了好久好久。

D.不要认为水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若你过量开采,说不定哪一天,它就给你点颜色瞧瞧。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

A.今年五一节前夕,发改委发出紧急通知,禁止空调厂商和经销商不得以价格战的手段进行不正当竞争。

B.据报道,某市场被发现存在销售假冒伪劣产品,伪造质检报告书,管理部门将对此开展专项检查行动,进一步规范经营行为。

C.随着个人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互联网以不可阻挡之势在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影响社会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变革浪潮。

D.打车软件为乘客和司机搭建起沟通平台,方便了市民打车,但出租车无论是否使用打车软件,均应遵守运营规则,这才能维护相关各方的合法权益和合理要求。

6.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A.①举酒属客属:劝酒②正襟危坐而问客曰危:正,端坐

B.①舅夺母志夺:强行改变②夙婴疾病婴:危害

C.①迨诸父异爨迨:等到②其制稍异于前制:制度

D.①感慨系之矣系:附着②其致一也致:得到

7.下列各项加点词语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

A.①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②曾不知老之将至

B.①久之,能以足音辨人②引以为流觞曲水

C.①虽一毫而莫取②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D.①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②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别悲

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2分)

例句:舞幽壑之潜蛟

A.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B.凡在故老,犹蒙矜育

C.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D.臣具以表闻

9.下列各句中,句式与示例一致的一项是()(2分)

示例: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A.而今安在哉?

B.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C.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D.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10.下列各句中,翻译不准确的一项是()(2分)

A.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译文:(我们)任凭小船随意漂荡,越过那茫茫万顷的江面。

B.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译文:凭我这样的微贱之人,担当侍奉太子的官职,我即使肝脑涂地,也无法报答皇上的恩宠。

C.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

译文:这是我祖父太常公在宣德年间拿着上朝用的东西,以后你应该用得到它。

D.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译文:向上看到天空的广阔,向下看到地上事物如此繁多,因此纵目观览,开畅胸怀,足够用来穷尽视听的愉悦,实在快乐啊。

11.下列对课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一文,作者报道集中营时以更多的笔墨写参观者的表现,无须具体介绍集中营中那些粘满无辜者鲜血的刑具怎样令人望而战栗,单是参观者所不由自主地显现出的表情、举止以及惊叹,就足以使读者的精神震撼了!

B.《雨巷》中“她静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这个句子,化视觉形象为一种听觉感受,似乎连目光也忧郁、惆怅得发出了叹息声。这样写,不仅造成一种特殊的美感,也写岀了忧郁之深、忧郁之动人。这是用了拟人的手法。

C.《铸剑》第二节写人们拥挤着看国王的出游,看“干瘪脸少年”对眉间尺的纠缠,第四节写人们争相“瞻仰”国王出丧。这种“看客”现象在鲁迅眼里正是“国民劣根性”的一种表现,看客的无聊、愚昧、麻木都是鲁迅所极力批判的。

D.《十八岁出门远行》,这篇小说的叙述语言很有新意,以一个少年的感知和口吻来讲述出门远行的遭遇。比如:“那时我的脑袋没有了,脑袋的地方长出了一个旅店”,这里突出了“我”急于找到旅店的心理,这时候“我”满脑子想的都是旅店。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第12题。

金黄的稻束

**

金黄的稻束站在

割过的秋天的田里,

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

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

收获日的满月在

高耸的树巅上,

暮色里,

远山围着我们的心边,

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

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

你们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

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

静默。静默。历史也不过是

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

而你们,站在那儿,

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

1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诗歌以“金黄的稻束”为中心形象展开联想,通过稻田、路上、天空、远山等空间性的位移,传达一个时间性的主题——对劳动中生命力的消逝的沉思。

B.“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一句中的主体,应该是美丽的母亲,而不是那如雕像一样站在“秋天的田里”沉思的稻束。

C.“金黄的稻束”“收获日的满月”等形象都具有圆满意味,但诗歌未写收获日的快慰和满足,却引人思考劳动者母亲的“疲倦”。

D.诗歌赋予“金黄的稻束”以积极、强烈的视觉印象和消极、“静默”无言的听觉感受,意在利用两者的不协调,把

1
查看完整版本: 2020学年高一语文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