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河南市民反映无法拨通救援电话,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王宏伟表示,在灾害发生之后,信道的拥堵是一个常见的现象。“报警的、寻亲的,各种各样的人打救援电话,使得非常有限的通信资源受到了挤占,应该呼吁社会公众,当巨灾大难发生的时候减少拨打不必要的救援电话,给需要帮助的人留出空间。”信息通道,在巨灾大难发生时,差不多等于是一条生命通道。信息通道的畅通,意味着围困在暴雨洪灾里的人们获救的几率大大增加。
在这次河南暴雨洪灾的救援过程中,令人印象深刻的是,7月21日,受暴风雨的影响,巩义市米河镇多个村庄通信中断,应急管理部紧急调派翼龙无人机空中应急通信平台,为灾区居民及时报告灾情、报送平安恢复了移动公网信号,打通了应急通信保障生命线。此次翼龙无人机空中应急通信平台搭载的移动公网基站,实现了约50平方公里范围长时稳定的连续移动信号覆盖,截止当日20时,空中基站累计接通用户个,产生流量.89M,人们感叹高科技在救灾中显示出强大助力的同时,也深刻体会到保持信息通道畅通之于救灾的重要价值与意义。
翼龙无人机空中应急通信平台展现出的强悍能力令人震撼,但其跨区域长途飞行,历时4.5个小时抵达巩义市,其实来之不易。有关方面不吝工本行此之举,不是“炫技”,而是真真切切地与时间赛跑,架起的是空中通信通道,也是生命的救援通道,体现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救援精神与原则。惟其如此,知其如此,就当倍加珍惜这样的生命通道,不要挤占宝贵而有限的通信资源,给需要帮助的人留出空间,为亟待救援的生命让道。
灾害面前,人们焦虑、无助、慌乱是正常的情绪表现,事无缓急都拨打救援电话,也是在信息社会中养成的行为习惯。但是,当有很多人反映救援电话打不通时,实际上也在提醒,如何正确应对突如其来的的灾害,人们还缺少一些应有的基本知识。换言之,专家的提醒,其实应该成为人们减灾避险的常识。如果大家都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掌握基本的知识,就可以避免在无意间挤占了宝贵的通信资源。当然,高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促进高度发达信息社会的到来,给人们带来的并非只有过度依赖产生的一些负面作用,在救灾避险中,只要考虑周全,发挥创造力与主观能动性,完全可以有更多作为。“救命文档”,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7月19日晚间,一份命名为“待救援人员信息”的汇总文档在网络传播,刷屏朋友圈。从最初的“被困酒店”“被困地铁”“被困屋顶”,到“救援队到了”“已成功救援”……越来越多关于河南洪灾的求助信息和救援力量一起涌入这份文档。短短24小时之内,这份文档已有多万次访问量,创下了产品单个文档的访问量纪录,这份文档也因此被网友称作“救命文档”。根据腾讯文档统计的数据,截止7月22日19点,“救命文档”的浏览量已接近万。
这份“救命文档”充分利用网络技术与网络资源,没有过多占用,却汇聚起了无数爱心人士加入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行动当中。据不完全统计,这份最初由完全不相识的30多位年轻人发起创建的文档,参与修改文档的人数超过了30多万。求助信息、避险地点、医疗信息、心理疏导等资源在这里汇聚、交流、验证,简直就是一个众筹的减灾避险指南。这不仅体现了众志成城的抗灾精神,更是堪称一项值得称道与推广的“创新”,富有效率地调动配置了民间救援力量,相信参与者们也在其中习得了不少知识,汲取了不少力量。或许就是这样,在巨灾大难发生时,我们会一时手足无措,会犯错,会失去,但在风雨中,我们也会学习、成长、创造,有所收获。也因此,我们有了必胜的信心与力量。
(原标题《特评:避让、畅通信息通道应成为救灾常识》)
(作者:深圳特区报评论员赵强)
本文来源:深圳特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