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常识解析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临近公考,做好这几件事才能事半功倍
TUhjnbcbe - 2024/8/8 17:45:00

河南省的公务员招考笔试时间将近,为了能够在考场上多考几分,哪怕以微弱优势战胜那些一起过独木桥的“千军万马”,在考前应该重点做好三件事,一是强化复习,行测做到“两个复习三个不复习”,申论有所侧重的阅读一些社会热点评论;二是放松心态,适当的调整作息时间和个人生物钟的兴奋点;三是做好考前的三项重点物品的准备,尤其是路线和住宿的安排。

考点外的横幅

现在就分开来聊聊这三件事。

01强化复习

此项内容不适合纯裸考的公考小伙伴们。

从参加公考到辅导身边的弟弟妹妹参加,我承认有纯裸考的小伙伴公考成功,但是我更相信“天道酬勤”。因此,“强化复习”的嘱咐只适合平时认真准备、不断做题练习的公考小伙伴们。

行测部分的强化复习,主要是两个方面。

一是弱项复习,做到“两个复习三个不复习”。当然,小伙伴们的个人天赋不同、擅长的答题方向不同,自然在练习过程中的“弱项”也会略有不同。

无论弱项存在于哪个题型,考前的时间分外珍贵,要尽可能的利用考前的三到五天黄金时间复习最大的得分项。因此,我的个人观点是要重点复习“常识判断”和“图形推理”。

秘密押送的公考试卷

“常识判断”很简单,一般直接是一个概念,在有限的时间内可以有效的复习到最大的题量,题见得多,自然知识储备就会得到强化,考前更容易得分。

“图形推理”同常识判断一样,考试的方向就那么几个,只要掌握好了理论,在复习中适当的增加题量,可以增长对题目的分析能力。

三个不重点复习的是“言语理解”“数学运算”“逻辑判断”。

尽管“言语理解”的题型分布广泛,如“选词填空”“成语理解”“逻辑填空”“词义辨析”等方向,但言语题仍然是最不好复习的一个大类。主要跟日常个人的阅读习惯、语言习惯、语感的养成有很大关系。平时看书多的小伙伴这类题目一般不会失分太多,因为他的语感好。

我堂妹平时喜欢看杂志,她在复习语言类的题目时就很轻松,基本不怎么失分。

“数学运算”类似于小学的奥数题,考察的题点也很广泛,如“方阵问题”“行程问题”“和差倍比”等。这类题目,除非真的能够理解题目的解题思路,否则,非常不建议在临考前花大量时间来强化此类题目。

“逻辑判断”就更是如此了。光文字就有一大段来读,很多小伙伴没有把文字读完就已经被绕晕了,更呈论答题做题了。这类题目的做题思路也是必须以理解透理论为主,增加题量练习为辅。

但是“逻辑”这个东西很难,我本人和我辅导的两个弟妹,均在此类题型中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是收效甚微。(逻辑判断题的评分还相对比较高,一般是一道题一分。)

考场验证信息

二是错题复习。我在自己的公考经历分享中有提到过,一定要建立个人的“错题库”。这个小小的本子在临考前会发挥很大的作用。

临考前的三到五天时间,甚至是候考时,把做日常积累的错题本拿出来,把曾经做过的“错题”好好翻一翻。

复习错题时,“数学运算”和“言语理解”就是复习的重点,可以通过错题梳理答题思路,强化记忆。

“资料分析”中的统计专业术语也是重点。“翻一番”“环比”“同比”“降幅收窄”“减少xx百分点”等等。

“常识判断”的行政常识和法律常识是重点。

审卷

申论的复习也要讲究技巧。

一是社会热点始终是“热点”。申论在临考前的三到五天时间,可以重点回顾一下近一年来全国发生的社会问题热点,以及热点对应的社会各方评论,如一般媒体、社会大众、网友、dang媒、行业专家等。

要通过社会各方的评论去查找问题背后“现实实质”——政策制定不到位、监管督促不及时、纪律束缚不足、懒政怠政不作为(慎言)等,因此,要相对应去找国家出台的相关法律法规,以此逐步上升到理论。

二是评论文章中见“真章”。dang媒的评论文章在申论复习中会为我们储备大量的优秀的答题语言,如人民日报,新华社

1
查看完整版本: 临近公考,做好这几件事才能事半功倍